故宮彩繪驚豔世人之色從哪裡來?

故宮彩繪驚豔世人之色從哪裡來?

和璽彩畫 周乾攝

故宮古建築裝飾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建築表面具有絢麗的色彩。自然界的色彩賦予了古建築豐富的視覺效果,如東漢經學家劉熙所撰《釋名》卷四載有“青,生也,象物生時色也;赤,赫也,太陽之色也;黃,晃也,猶晃晃象日光色也;白,啟也,如冰啟時色也;黑,晦也,如晦冥時色也”。故宮古建築的檁枋、斗拱、屋簷、天花、牆壁等部位均繪製有不同型別的彩畫。其中,和璽彩畫以青、綠、紅色調為主,以龍或鳳為主要裝飾圖案;旋子彩畫以青、綠色調為主,以花瓣形式的漩渦紋為主要特徵;蘇式彩畫則包含豐富多彩的色調,以山水、花鳥、人物等圖案為主要題材。彩畫不僅可以保護木基層免受日曬、風吹、雨淋、蟲咬等破壞,還能夠產生華美的裝飾效果,並與建築的功能相協調。豐富的色彩離不開顏料的運用,我國古代工匠巧妙地獲取不同色彩的顏料,並將它們牢固長久的覆蓋在建築構件表面,體現出卓越的建築智慧。

故宮古建彩畫色彩非常豐富,而其中的主要色系顏料,如綠色系的石綠,紅色系的銀硃、章丹,青色系的石青、群青,黃色系的石黃(雄黃)、土黃,白色系的定粉,黑色系的黑煙子等,均屬於我國傳統礦物顏料,它們或從天然礦物中提取,或採用傳統方法人工合成。

天然礦物中提取的顏料有石綠、石青、石黃等。石綠又名孔雀石,主要成分為CuCO3·Cu(OH)2,為天然礦物材料,色澤鮮豔美麗。石青主要成分為Cu2(OH)2CO3,常與孔雀石一起產於銅礦床的氧化帶中,色彩鮮豔,不易褪色,是晚清之前故宮古建築彩畫的主要顏料。石黃主要成分為AS4S4,在自然界中與雌黃(AS2S3)共生。石黃常見於低溫熱液礦脈中,其色彩純正、細膩、柔和、遮蓋力好、不易褪色。

人工合成的顏料有銀硃、定粉、黑煙子等。銀硃主要成分為HgS,傳統合成方法為:將汞和硫黃混合加熱生成黑色硫化汞,其在600攝氏度左右昇華即變成紅色銀硃。銀硃具有耐酸、耐鹼、耐高溫、著色力好等特點。定粉又名鉛粉、鉛白、胡粉,主要成分為(PbCO3)2·Pb(OH)2。明代科學家宋應星撰《天工開物》之“五金第八”介紹了定粉的合成方法,即把鉛粉與醋混合密閉,加熱並保溫14天即可。定粉具有良好的耐候性和遮蓋力,與其他顏色混合後不易發生化學反應。黑煙子又名百草霜,主要成分為碳,是木材燃燒後產生的無機黑色顏料,透過刮取鍋底或煙筒中所存的煙墨即可獲得。黑煙子具有耐光照、耐鹼性、著色力強等優點。

故宮古建築彩畫的顏料,一般色性穩定、耐光性好,但不溶於水,因而需要膠將其與基層連線。傳統的膠多為水膠,由動物的骨頭熬製而成,具有黏結強度高、水分少、乾燥快、定型好等優點。古代工匠掌握了彩畫不同位置的用膠量:底層用膠量大,中層次之,面層用膠量最少,使得各層的顏料能夠與基層牢固粘接。對於不同的顏料,古代工匠採用不同濃度的膠來調和,如採用濃膠調和銀硃,採用中等稀稠的膠調和土黃,採用稀膠調和黑煙子等。另採用明礬、水膠、熱清水混合,可調製膠礬水。膠礬水可封固底色,即在彩畫底色表面刷一層膠礬水後,再在其表面使用顏料繪圖時,可使面層顏色與底色互不混淆,底色亦不發生變化。此外,由於彩畫顏料珍貴,當入膠調製的顏料不能用完時,可利用大部分顏料的比重大於水、水膠的比重小於水的特點,在含膠顏料中摻入沸水並攪和,使得水膠浮在顏料上面。撈去水膠,即可獲得顏料,再將其晾乾備用。

由上可知,我國古代工匠採取科學的方法獲取彩畫顏料,將它們科學地與基層牢固連線,並將不同顏料科學搭配運用,使得以故宮為代表的古建築產生輝煌而又多彩的藝術效果。其中蘊含的古代建築智慧,值得我們學習和參考。(周 乾 作者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