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對談魯健:人生不過百歲,要把詩詞傳下去

近日,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接受央視《魯健訪談》節目專訪。主持人魯健走進位於南開園西南村的葉嘉瑩先生寓所,與葉嘉瑩展開了一場關於詩詞、人生的對談。對談中,魯健提到了葉嘉瑩先生為孩子們編選的詩詞選本《給孩子的古詩詞》,葉嘉瑩先生重申了詩詞選本的遴選原則:要使孩子容易懂,同時也是好詩。

從1945年大學畢業至今,97歲高齡的葉嘉瑩先生在講臺上站了整整70餘年。有學者評價說,葉嘉瑩銜接了傳統與現代,為詩歌教學帶來審美體驗。“如果把吟誦給丟掉了是很可惜的事。”在葉先生這裡,詩詞之美是不僅在於文辭,還有聲音。葉先生認為,現如今詩歌對於很多人來說,變成一種知識,只會死記硬背,卻不會寫詩。從詩詞教育的角度來講,好的詩詞教育是老師先要有詩詞的修養,“老師首先要對詩詞有真正生動的瞭解,老師都不懂,頂多能夠進行表面的字句的講解,是不會講得生動的。”

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詩人、畫家席慕蓉老師的文章《所謂詩教》。“葉老師的赤子之心沒有隨著年齡改變而改變。她的生命力永遠充滿了熱情,永遠不會老去,她的生命與她的詩不僅僅是疊合,更是融合在一起的。我想,她就是詩魂。”

所謂詩教

席慕容 | 文

本文原載於《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

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10月

葉嘉瑩對談魯健:人生不過百歲,要把詩詞傳下去

葉老師在葉赫古城攀登中,2002(席慕蓉/攝)

能陪葉老師去葉赫水尋根,是很奇妙的緣分。這要感謝我的朋友汪其楣教授,她是葉老師在臺大的學生。2002年春天,葉老師來臺灣講學,汪其楣把她的一篇論文給葉老師看,文中比較了我的詩與少數民族詩人瓦歷斯·諾乾的詩。她知道我一直都非常仰慕葉老師,就叫我送一本我的書過去。葉老師收到書後,便約我在臺北的福華飯店一聚。

沒想到葉老師見我的第一句話就是:“我也是蒙古人。”我從來不知道自己與葉老師還是同族,以前從未見她在任何作品裡提過自己的族姓葉赫那拉。她告訴我說,自己十一歲的時候第一次聽到伯父說起,她們家雖然是旗人,但不是滿族,而是蒙古族。歷史上以“那拉”為姓氏的有四個部落:輝發那拉、烏拉那拉、哈達那拉,還有葉赫那拉,統稱扈倫四部。其他三個那拉都是海西女真人,只有葉赫這一族是蒙古人,本屬於土默特部。後來,土默特部佔領了那拉的地方,於是就也以那拉為姓了,又因住在葉赫水畔,便稱葉赫那拉。

原來當年那個十一歲的女孩子心裡一直惦念著葉赫水,直到她快八十歲。我當時便提議請朋友幫忙尋找。當天晚上我就打電話給我的朋友、內蒙古作家鮑爾吉·原野。原野先生找到他的朋友、《瀋陽日報》記者關捷先生。大概三個多月後,關捷告訴我們,葉赫水還在,位於吉林省梨樹縣葉赫鎮。不但地名在,那條河也還在流著。我跟葉老師說了以後,葉老師非常高興。於是,在那一年的秋天,我就陪著葉老師一起去葉赫尋根了。

葉嘉瑩對談魯健:人生不過百歲,要把詩詞傳下去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席慕蓉 攝 2002年

行程中有件事情很有意思。葉赫古城的遺址是一片高出來的土堆,大家都想盡可能照顧好葉老師,讓她少走路避免勞累,然後就有個熱心人先跑上去探路,他看了看,回頭說:“葉老師您不用上來了,上面什麼都沒有,就是片玉米地。”葉老師覺得,既然到了,還是要到這個舊城的土地上站一站。她還是繼續往上走。朋友們都很體貼,腳步都放緩下來,讓葉老師一個人靜靜地站在那裡。秋天了,葉子都幹了,成片紅玉米掛在那裡,紫紅的穗子垂下來。那時候日已西斜,天色暗淡,玉米被風颳出陣陣響聲。葉老師站在那裡看了一會兒,轉過頭來對我說:“這不就是《詩經·黍離》中描繪的景象嗎?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我現在的心情和詩裡說的一模一樣。”那時候我就在想,幸好葉老師沒有聽從那位好心朋友的建議。她感謝別人的好意,可還是自己走了上去——她找到了三千年以前特別為她寫的這首詩。

葉嘉瑩對談魯健:人生不過百歲,要把詩詞傳下去

無止無盡的玉米田,席慕蓉 攝 2002年

土地是有靈的。葉老師在她故鄉的土地上,感受跟我們是不一樣的。她站在那裡,跟三千年以前那個離鄉背井、多少年之後重新再回到故土的生命疊合在了一起。原來,詩可以是這樣的,不只是文字,更是生命。葉先生用她自己的生命,用她一生的坎坷、一生的堅持來向我們證明,你可以在一座什麼都沒有了的平臺上遇見三千年前的一首詩。

葉嘉瑩對談魯健:人生不過百歲,要把詩詞傳下去

無止無盡的玉米田,席慕蓉 攝 2002年

後來我聽說葉先生整理了葉赫那拉的家族史,理清了自己家族怎樣從蒙古出來,然後隨清人入關,又怎麼樣被清洗,在離亂中,最後族群名字也改了,是很悲傷的。不過葉老師的這一支卻世代綿延下來,並且告訴了子孫自己是土默特部的蒙古人。葉老師說,她小時候家裡過年拜祖先,會先往東北方三跪九叩,然後才往西北方三跪九叩。因為東北方是葉赫那拉族群的所在地,西北方是屬於土默特原來的部族所在地,在她的家庭裡,身世已經與祭祀習慣融合在一起了。或許有人講,現在這個世界不要分割得那麼小,應該“世界大同”,只要知道自己是中國人就可以了。可是,每個具體族群的記憶,都含著一種珍貴的文化,這恰恰是歷史上最重要的,小的分隔裡面蘊藏著文化的不同,這才是文化真正的生命。如果文化喪失掉多元化,那文化也就死亡了。如果全世界的文化只有一種,那麼這個世界其實是很可怕的。

葉嘉瑩對談魯健:人生不過百歲,要把詩詞傳下去

遠望葉赫水,席慕蓉 攝 2002年

七十八歲的葉老師,是他們家族第一位回到葉赫水旁的人。過了三年,葉老師跟我說,還想再去看一下蒙古高原。往東北方走,就是最美的呼倫貝爾了,我就問葉老師要不要去。葉老師說好。就這樣,2005年9月,我們又出發了。

葉嘉瑩對談魯健:人生不過百歲,要把詩詞傳下去

我們9月16日啟程,18日到海拉爾,中間的兩個晚上我們住在北京。

那天我們住的是東四十條的保利大廈,我每次回老家都住這裡,時間久了就比較熟悉周圍環境。旁邊有一個小小的百貨公司,裡面有我每次去都想買的內蒙古酸奶冰棒,是伊利的。那天是陰曆八月十四,月亮已經很圓了。我跟老師和她的學生陳怡真吃完飯一起散步。我忽然心血來潮,問:“葉老師您要不要吃冰棒?”沒想到葉老師說好啊。我很高興,趕快去買。我們三個人就一人拿著一根乳白色的酸奶冰棒,站在保利大廈旁邊的人行道上,看著行道樹後面的月亮慢慢吃完。好像是一群女學生放學後的感覺,很美好。

在呼倫貝爾的海拉爾,葉老師口占的第一首絕句是:

葉嘉瑩對談魯健:人生不過百歲,要把詩詞傳下去

餘年老去始能狂,一世飄零敢自傷。

已是故家平毀後,卻來萬里覓原鄉。

“餘年老去始能狂”,這個“狂”裡面有一種很自豪的感覺。我覺得葉老師的一生都是在一個被控制、甚至是被壓抑的環境裡,突然寫出“餘年老去始能狂”,形成巨大的張力,實在是太美了。

在蒙古高原的東北端,我們往東上了大興安嶺,往西去了巴爾虎草原,葉老師都是一步一步自己走上去的,當年十一歲的“小荷子”,過了七十年,依然帶著勇氣和熱情回到原鄉,而且如此堅定執著,沒有任何猶疑與畏懼。

到了大興安嶺,我先感冒了。我跟陳怡真住一個房間,我傳染給了她。葉老師在她的行囊裡帶了藥品,我們什麼都沒帶,所以整個旅程都是葉老師供應我們醫療的藥品。然後她毫髮無傷,走來走去,每走到一個風景特別好的地方,就給我們講一首古詩詞。比如說我們走在大興安嶺,巨樹的故鄉,看到細瘦的樹木也在森林裡長出來了,好像是白樺樹。旁邊有人在燒野草,一點細細的煙從樹上飄出來,真是“平林漠漠煙如織”,也真是“寒山一帶傷心碧”。我們跟著葉老師那幾天,等於上了好幾堂有真實插圖的詩詞課。

葉嘉瑩對談魯健:人生不過百歲,要把詩詞傳下去

影片《掬水月在手》劇照

在巴爾虎草原,時間剛好是中秋過後幾天,草原上的太陽跟月亮同時出現在清晨的天空,遙遙相對。葉老師一個人往草原深處走過去,再慢慢走回來,然後就有了一首絕句:

葉嘉瑩對談魯健:人生不過百歲,要把詩詞傳下去

右瞻皓月左朝陽,一片秋原入莽蒼。

佇立中區還四望,天穹低處盡吾鄉。

葉老師跟我說,她在北京的家沒了,可是到了蒙古高原,天穹低處盡吾鄉,突然之間人就打開了。

葉嘉瑩對談魯健:人生不過百歲,要把詩詞傳下去

影片《掬水月在手》劇照

幾年以後,我去天津為葉老師慶祝九十歲生日,南開大學的老師和我說:“席老師,我們要頒你一個最佳勇氣獎。居然敢陪八十一歲的葉老師上大興安嶺!”是啊,那一年葉老師已經八十一歲了。出行前大家心裡其實都有一些擔憂,可是沒有人敢勸阻。葉老師是他們家裡唯一一個在一百年,甚至是三百年裡回到土默特蒙古高原的族人。所以,最佳勇氣獎應該是給葉老師本人。

其實,葉老師的一生,我想就算是男子漢也未必承受得了。有人因為經過那樣的苦難,脾氣完全變了,隨之是對人生徹底絕望。所以,我認為生命最深處的本質裡面沒有雌雄之分,葉老師正是這樣的最好榜樣。我們喜歡分男性、女性,陽剛的、陰柔的……其實一個完整的生命,應是二者兼具的。葉老師以自己的生命踐行了她在詞學中的創見——“弱德之美”,那是一種陰柔的、幽微的情緒;但是當葉老師講辛棄疾的時候,你會覺得好像辛棄疾本人來了!

2009年12月,我聽了葉老師在臺灣“中央大學”講辛棄疾,題目是《百鍊鋼中繞指柔》。本來是講辛棄疾的十首《水龍吟》,結果只講了兩首,但也是不得了的兩首。一首是辛棄疾比較年輕時,剛剛到了南方寫的;另外一首是幾乎過了二十年,被朝廷懷疑放黜了多年以後所寫的。

我印象中葉老師的衣服都很講究,很好看。葉老師那天穿的是深綠色的洋裝長衣裙,前襟掛了一小朵紫紅色的蝴蝶蘭。我記得汪其楣說,葉老師七十歲的時候,學校裡的學生稱呼她古稀美人,2009年葉老師已經八十多歲了,依然是美人的感覺。葉老師當時很端麗地站在臺前,我們看到的她是一個美麗的女子,但是葉老師講辛棄疾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就像我前面說的,她一開始講辛棄疾,我就覺得是辛棄疾本尊來了。葉老師講他年輕時的抱負,他的種種急切心情,他希望重新收復失土的感覺……到過了二十年以後,他心裡的一種悲傷和頹廢。

葉老師在講《水龍吟》的時候,有十二個字,是“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我覺得好像所有歷史或是辛棄疾的一生都在這十二個字裡了。最後葉老師講到一句“系斜陽纜”,我旁邊坐的剛好也是一位文學界的好朋友,我們兩個人一起都好像吸了一口氣——“系斜陽纜”。沒有比這四個字更能說出辛棄疾作為一個老英雄的無可奈何了。不全是悲傷,是完全明白卻無可奈何的失望,所以“系斜陽纜”。我記得自己還在這四個字裡面翻來覆去地回味感覺時,演講已經結束了。我坐在前面第一排,抬起頭一看,看到的是葉老師的背影,一身綠色的長裙洋裝,慢慢走到後面那一排座位,正準備轉過身來坐下。我剛才看到的辛棄疾本尊已經從葉老師身上緩緩離去。好像辛棄疾透過葉老師,把他一生的悲歡都說出來了,到最後無可奈何地用一句“系斜陽纜”來終結自己的一生。這四個字極妙,雖然是斜陽,還有一點點溫暖的自我療愈的感覺。

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

辛棄疾

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里須長劍。人言此地,夜深長見,鬥牛光焰。我覺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憑欄卻怕,風雷怒,魚龍慘。

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問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陽纜?

我聽葉老師的學生說,葉老師講杜甫就是杜甫,講李白就是李白,講辛棄疾就是辛棄疾。我是真的感到辛棄疾來了!在一個半鐘頭的演講裡,以前我從中學、大學國文課本所讀到的那個讓我完全沒有感受的辛棄疾,變成一個真正有血有肉的人站在我面前自白。聽葉老師的演講,我少年時代的國文課不單是復活了,而且真的有了生命。也許就是這樣,我們必須要在年輕時候讀那些要考試的課文,這個初讀是平淡蒼白的;我們也不能怪當時的老師,因為我們自己本身也還不夠資格來接受辛棄疾或者李白、杜甫。是要隔了幾十年,這麼幸運地遇到葉老師,讓我們可以重讀。葉老師的演講就像為辛棄疾招魂一般,讓我們與詩人本身的生命重疊到了一起。

葉老師的生命不只是一個人的物質生命,而是文學的生命。她把所有她所讀到的,她所感受到的,經過了她的領會,再慢慢地傳到我們的心裡來。透過她的生命,她把無數在歷史裡難得的、有幽微質量生命的作品留下來,然後傳遞給我們,希望我們能夠記得。

我後來問汪其楣:“我好久沒有這樣感動了,是不是因為葉老師的美好,讓我們有這樣的感動?”汪其楣說:“葉老師是這個世間不可多得的、真正的能夠讓我們感動的老師。”後來我想,所謂詩教,可以是一般的小學開始的“詩教”,也可以是一個人在一生裡突然間遇到那麼一位老師的詩教。我不敢靠近,是因為我覺得我在葉老師面前只是一個小學生。

END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