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藝術自印度誕生,歷經幾個世紀的發展,一路東漸到中華大地

飛天服飾的衣紋韻律也是構成飛天服飾特點的重要方面,飛天形體特徵的表現,飛翔感的動態刻畫都能借助於衣紋體現出來。鞏義石窟飛天服裝的衣紋十分簡練、概括,沒有了雲岡飛天犍陀羅樣式的寫實性衣紋處理,也不見龍門飛天樣式中對於衣紋飄逸灑脫的精細刻畫。

佛教藝術自印度誕生,歷經幾個世紀的發展,一路東漸到中華大地

飛天的衣紋根據身體的造型被概括成幾根主要的線條,洗練的線條根據身體的結構、飛翔的動態包裹住身體,運用這種處理方法塑造出了鞏義石窟飛天圓潤、豐盈的身體特點。

根據吉村憐先生的《天人誕生圖》的表述,天人誕生影象分為印度式的天人誕生影象和中國式的天人誕生圖。印度式的天人誕生圖指的是不駕雲,飛天只憑借天衣的力量飛行。

佛教藝術自印度誕生,歷經幾個世紀的發展,一路東漸到中華大地

中國式的天人誕生圖指的是飛天不僅依靠天衣飛行,而且還駕著飛速流雲飛行於空中。這種駕雲飛行的設想推測是受到中國早期的神仙思想的影響。兩種天人影象的誕生結構也不一樣,印度式的天人出生於佛世界裡的天蓮花的花蕊中,然後經過蓮華化生,再演變為天人。

中國式的天人中間有變化性的一個環節。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需要從南北朝時期南朝和北朝佛教藝術的關係分析,這種藝術形式的表現不僅僅是一種造型的表現與創造,更深層次則是源於印度或者是鮮卑族民族與漢民族對於佛教藝術所持有的世界觀的不同,然而此世界觀的形成又會涉及到民族性格、時代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與佛教發展的關係等因素。

佛教藝術自印度誕生,歷經幾個世紀的發展,一路東漸到中華大地

印度式天人誕生圖,可見於雲岡石窟中,龍門石窟開始出現中國式的天人誕生圖,龍門石窟對中國式和印度式的天人誕生圖有明顯的區分。到鞏義石窟,中國式的天人所佔據的數量大大增加,並與印度式的天人並存,甚至出現了一種混雜的影象。

三窟西壁佛龕雕飾門楣,這個天人彷彿是從一團噴火的雲中化生的,雲團散發火焰似的光,這種不可思議的浪漫主義想象是十分有趣的,讓人聯想到迦畢式樣式的焰肩佛,佛陀兩肩冒著雄雄火焰,這種火焰取代了天蓮華母體,但是同樣有生命之火的力量。

佛教藝術自印度誕生,歷經幾個世紀的發展,一路東漸到中華大地

鞏義石窟出現的這種新式飛天誕生影象,本文在討論鞏義石窟飛天構圖中已論述,認為這是一種新式的飛天構圖形式,是北魏佛教造像深受南朝樣式影響的結果。這種新式天人影象相比龍門、雲岡石窟的天人影象在結構性上更顯複雜,也更帶有解釋性的趣味,但是就造型的形式感來講,呈現出濃厚的程式化傾向,喪失了昔日的生氣。

佛教藝術自印度誕生,歷經幾個世紀的發展,一路東漸到中華大地

鞏義石窟的飛天造像經歷了一段時期的中土化發展,整體的藝術風貌呈現出潛在的方向性,這種方向表現為宗教性的精神動力,也可以是藝術模式的發展趨向等。飛天精神信仰的弱化藝術風格的變化首先是對於視覺美學特質的分析,然而對於宗教藝術,藝術形式的變化自然離不開對於更深一層次的佛教信仰問題的探討。

佛教藝術自印度誕生,歷經幾個世紀的發展,一路東漸到中華大地

印度佛教造像的神秘氣氛,到中國不可脫離的“偶像”出現,宗教的神秘氣氛逐漸減弱,在中國佛教雕塑發展成愈發具有人間生動性的形象。佛教藝術自印度誕生,歷經幾個世紀的發展,一路東漸到中華大地,經歷幾朝幾代的發展,其佛教雕塑的數量之多,造像之精美,發展成為一個史無前例的繁榮期,也是中國對世界雕塑史的偉大貢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