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77歲老人堅守蒲編77年 如今只為守住鄉愁

寶應77歲老人堅守蒲編77年 如今只為守住鄉愁

圖為郭仁英老人在編織蒲席。劉峰生 攝

昨天上午,寶應縣射陽湖鎮衝林村一個普通農家小院裡,77歲的郭仁英老人正專心致志編織蒲席,幾張已經編好的蒲席靜靜地躺在她身旁,猶如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

蒲編是射陽湖地區的傳統手工藝,長期以來,蒲席、蒲扇、蒲包等蒲編制品一直被當地人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它細膩精巧、樸實又不失典雅,不僅實用,且極具觀賞性,而蒲編的原材料就是射陽湖蔓生的蒲草。

“蒲編看上去簡單,編起來可沒那麼容易。”郭仁英一邊編一邊說,從蒲草收割開始,需要經過選料、晾曬、編織、修剪等多道工序。談話間,一根根蒲草在郭仁英的指尖來回穿梭、上下翻飛,不一會兒工夫,一張蒲席就展現在面前了。

據瞭解,在蒲編的多道工序裡,原材料的準備最為重要。每年七八月份,把從湖蕩裡割來的蒲草及時晾曬,並根據高矮和寬窄分揀歸類,以確保編出的製品大小勻稱;貯存晾曬好的蒲草,要一層一層地碼放在乾燥的地方,以確保它的韌性和強度;待到用時,再用噴壺將蒲草噴水還潤後在石磙下碾壓平整,這道工序也稱為“壓熟”。在經過繁複的工序後,蒲編的原材料才算準備好,下一步,就可以開始編織了。

“以前的蒲編不是稀罕物,而是射陽湖家家戶戶必須掌握的手藝。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家人白天干農活,晚上掌一盞煤油燈趕製蒲席。”郭仁英介紹,那時候,一張蒲席賣1角3分,普通人一晚上可做兩三張,手藝好的人能做到十多張,都是供銷社來收,再銷到全國各地。

郭仁英的孃家人口多、條件差,12歲就跟著母親學編蒲席、蒲包,她天生聰慧,一看就會,編出的蒲製品都是供銷社上門收的“上等貨”,為了養家餬口,她起早貪黑做蒲編,一編就是65年。如今年紀大了,兒孫擔心老人累著,不讓她再編了,可老人就是不聽,

“我現在都是偷著編,兒孫們一看到就生氣,可我都編了幾十年了,不編手就癢,如今日子好過了,也不是為了換錢吃飯,只是有了感情。”郭仁英說,兒孫沒一個會編的,再過幾年,這門手藝怕是要失傳了,最近,村裡叫她編幾件放在村部展館裡,以後大家只能在那裡看到了。

目前,射陽湖鎮僅有衝林、錢溝等幾個村的少數老年村民還會蒲編手藝,而堅持蒲編的人更是屈指可數。

通訊員 何廣才 徐成 記者 劉峰生 宮鋆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