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穫》長篇2021秋卷 | 寫作、財富與傳承——魯敏《金色河流》讀札(劉大先)(下)

《收穫》長篇2021秋卷 | 寫作、財富與傳承——魯敏《金色河流》讀札(劉大先)(下)

劉大先: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著譯有《八旗心象》《從後文學到新人文》《未眠書》《遠道書》等,曾獲魯迅文學獎、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胡繩青年學術獎、啄木鳥杯中國文藝評論年度優秀作品獎等。

《收穫》長篇2021秋卷 | 寫作、財富與傳承——魯敏《金色河流》讀札(劉大先)(下)

魯敏:

1998年開始小說寫作。代表作《六人晚餐》《奔月》《夢境收割者》《虛構家族》《荷爾蒙夜談》《牆上的父親》等。曾獲魯迅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馮牧文學獎、人民文學獎、十月文學獎、汪曾祺文學獎、《小說選刊》讀者最喜愛小說獎、《小說月報》百花獎、《北京文學》獎、《上海文學》獎、《作家》金短篇獎、“2007年度青年作家獎”,入選“《人民文學》未來大家TOP20”、臺灣聯合文學華文小說界「20 under 40」等。作品譯為德、法、瑞典、日、俄、英、西班牙、義大利、阿拉伯、土耳其文等。江蘇省作協副主席。現居南京。

《收穫》長篇2021秋卷 | 寫作、財富與傳承——魯敏《金色河流》讀札(劉大先)(下)

《收穫》長篇2021秋卷 | 寫作、財富與傳承——魯敏《金色河流》讀札(劉大先)(下)

長篇《金色河流》(魯敏)簡介:

小說選取民營企業家穆有衡(有總)最後兩年的晚境作為回望與觀測點,他當兵時結交的兄弟何吉祥,遭遇車禍,臨終前將在南方闖蕩掙下的全部身家和自己未出生的孩子託付給他,但被他挪用為“第一桶金”就此發跡,亦導致纏繞終身的罪與罰。不打不相識的特稿記者謝老師長年潛伏有總身畔,欲挖掘其資本毛孔裡“血和骯髒的東西”,最終卻成了有總的知己與親人,在不斷推倒重來的紅皮筆記本里,有意無意中記錄下有總披沙瀝金、和光同塵的斑駁來路,更目睹和陪伴著他借一紙戲謔的“遺囑”,從陰差陽錯到一步步自我選擇的流沙散金。患有阿斯伯格症徵的老兒子穆滄、痴迷崑曲酸腐無為的逆子王桑、身世不幸野蠻生長的乾女兒河山,均是有總扶不起又丟不下的鐵血柔腸……

白手起家、先富起來的這一代人,而今正面臨著財富流變中的諸多抉擇與觀念碰撞,有總、何吉祥及其兒女們的四十年滄海桑田,細小不捨與千金散盡中交雜著民間智慧、商業精神的時代嬗變。從物質到非物質的代際相傳,從不自覺到自覺的向善之心,歲月流金中折射出中國式財富觀的艱難進步。

《收穫》長篇小說2021秋卷

長篇《金色河流》評論

《收穫》長篇2021秋卷 | 寫作、財富與傳承——魯敏《金色河流》讀札(劉大先)(下)

【續】

寫作、財富與傳承

——魯敏《金色河流》讀札

劉大先

財富與道德

如果說寫作是《金色河流》的隱性主題,那麼對於財富與道德則構成了小說的顯性主題,事實上這個從有私人財產以來就產生出來的文學母題,是情節的基本推動力。穆有衡晦暗不明的發跡前史,積累了財富之後的慈善行為,以及當下的財產分配;王桑出於對金錢壓力的逆反而寄情於沒落的崑曲,而他所鄙視的金錢卻又是藝術所不可或缺的支撐;河山在孤兒院的成長中很早就認識到金錢的重要,在接受穆有衡捐助時就做好了交換的準備……所有的一切都關乎金錢從哪裡來,然後又往哪裡去這樣的基本線索。

現代小說的傳統中,金錢時常作為道德的對立面而存在,它導致人性的扭曲、道義的喪失、情感的異化、家庭的悲劇。這種二元模式彰顯了人文主義基本的倫理立場,指向於超越世俗層面的崇高與德性,即便在以日常生活為名的市民書寫(比如從張愛玲到90年代的新寫實小說)中,金錢不再是罪惡的淵藪,但多少還被暗指為困厄的原因與苦惱的源頭。《金色河流》在這一點上有所推進,具備了重新認識財富意義的價值,這是它的當代性所在。

穆有衡那一代企業家在初興而無序的市場經濟潮流中打拼,有著某種“骯髒的生命力”。“他們這批小老闆,大多白手起家,是斬草劈蛇的開路先鋒,也是亂中取勝的野路子,三四十年衝殺下來,固然是吃了很多苦頭、流了不少血汗,但毫無疑問,最肥厚的那一勺豬油都給挖到他們碗裡了,有的碗大,有的碗小而已。”毫無疑問,魯敏沒有迴避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可能存在的醜惡與陰暗,她將穆有衡的發跡處理為一個道德自審的故事:許多年前,南下創業有成的何吉祥突遭事故,將數額不菲的金錢與在南方的情人沈紅蓮及未出生的女兒託付給穆有衡,這造成了他的道德困境:某個瞬間他動念侵吞這筆錢,在陷入到天人交戰中時,雖然主觀上沒有作為,客觀上卻耽擱了吉祥的治療,以致於後者身死;同時,他總是疑心沈紅蓮並不忠誠於何吉祥,所謂遺腹女可能只是一個騙局,在這種自我麻痺與自我安慰中,將何吉祥的遺產挪作了自己發家的第一桶金。但穆有衡並非毫無良心之人——這從他對亡妻的深情可以看得出來,在道德壓力驅使下,他開始尋找沈紅蓮母女,最終只是在孤兒院中找到河山,開始了長期的資助計劃。

當穆有衡在彌留之際,通過錄音回憶記錄這些往事之時,帶有陀思妥耶夫斯基般的自我審判意味。與這種困擾其一生的金錢與道德衝突相較,他在商場上不太正當的結交朋友、拉攏關係的手段與伎倆簡直不值一提。魯敏也淡化了金錢積累的過程細節,而集中於金錢的再次分配與心靈的掙扎,也就是說,敘述者在主客觀兩方面都不認為那些金錢是不道德的。這對於資本批判模式的小說而言,頗具症候意味。金錢在穆有衡那裡只是作為一種客觀物的存在,而沒有自動攜帶上道德色彩,這是一種中正平和的態度,與子一代王桑的態度迥然有別。

王桑的形象對比有著“骯髒生命力”的穆有衡,顯示出一種清潔的無力感。兩人的價值觀衝突中,敘述者明顯傾向於穆有衡。“穆有衡,還有他那一撥子的發家兄弟,都在前赴後繼地負著資本往每個方向理直氣壯地壓迫,且這種壓迫總是有效,毫不費力地就糾結起各種力量和慾望,驅動著滾滾向前的日新月異——這想法聽起來有點像革命與資本的陣營排異,其實也沒那麼高尚,實在是因為王桑吃的悶虧太多了,穆某的錢財,從一開始就是拖在他屁股後的尾巴,避之無法,脫之不開。人們實在太崇拜穆某的金錢,而金錢之強大萬能,又足以轉化為憎恨與批判,解構掉他作為兒子的一切價值。”王桑很清楚資本的邏輯籠罩在時代與社會之上,但他將自己的無能轉嫁給了穆有衡金錢的壓力,卻是一種迴避現實的逃離,正如他逃離到同樣落寞、式微、幾乎窮途末路的崑曲之中。這使得他缺乏主體性,成了一個自命清高的空心人,就像河山一針見血地指出的毛病:“既勞不了心,也勞不了力,還瞧不上這,看不上那。”

同屬於子一代,河山對於金錢的認識比王桑要清醒得多,她以一種幾乎不擇手段的方式去獲得金錢以及金錢所帶來的安全感與尊嚴感。因為她“是徹底的孤兒,她那套複雜的、貪婪又蠱惑人的作派,正是因為完全的孤立無援”——來自底層的經驗生成了相應的生存方式,從而讓高蹈的道德評判變得無效。將金錢與道德的關係表現得最為突出的是孤兒院的魏媽媽,她很能幹,一方面“把殘障孤兒們一魚幾吃,一手領國家的殘障補貼,吃空頭低保,另一手倒賣人頭給勞務公司,幫企業籤傭工合同減免稅額,除開這些常規操作,她還替殘病小孩開發出各種用處,搞車禍碰瓷,扮醫鬧,扮礦難家屬,扮上訪戶子女什麼的,效果極好。後來玩大了,又跟黑社會合作,搞起仙人跳什麼的,去脅迫權力人物”;另一方面,“對小孩子還可以的,替他們買藥看病,找工作,介紹物件”。這是一個為了生存不擇手段的人物,善惡雜呈、美醜難辨,凸顯出生活與人性本身的豐富與複雜。

因而問題聚焦到如何認識金錢:是將其作為目的與價值,還是作為手段與工具。王桑鄙視金錢,其背後的邏輯恰恰是將金錢當作了反抗的本體,實際上是缺乏現實感、不諳世事的幼稚。正如王維在《與魏居士書》中評價陶淵明:“一慚之不忍,而終身慚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不知其後之累也。”他困守在凹九空間想要復興崑曲也只能求告申請基金,那種對父親的叛逆並不能彰顯自己的高潔,只是證明了他的虛無——設想出有某種純粹的真空烏托邦,從而也屢次經受無能為力的恥辱。“藝術,這個被資本所供養的敗家子,其最大的特點、最主要的訴求,就是驕傲地凌駕於一應的經濟與商業之上,而資本呢,一面微笑地聽憑來自忤逆之子變著花樣的批判與消耗,一面還在變本加厲地勤奮滾動,以創造出更肥沃的金色根基。”藝術與資本的辯證法表明,它們彼此滲透,難以割裂。

相反,在魏媽媽、河山和穆有衡那裡,金錢就是金錢,不過是一種客觀的物質中介,所要抵達的是金錢背後的事物。所以,穆有衡訂立遺囑的立場和觀念都很明確:“假如這幾個孩子,真經不住這點子事,那也沒意思了,真不如把那些阿堵物給鋪到大馬路上去,給千人踩萬人踏呢……想想這輩子經過的所有事,不管好孬,都不是我這個‘人’在做主,而是‘錢’。從來都是錢在後頭裝神弄鬼、興風作浪。”他固然認識到金錢的重要性,但“錢在他,是個滑輪,他所扯上拉下的,所懸起和墜落的,是‘別的’。那到底是什麼,真還沒看明白”。那個“別的”,正是金錢的功能與後果,可能正面也可能負面,關鍵在於如何去分配與使用。最終王桑在逐漸理解父親的同時,得到了觀念的成長:“應當公正地看待金錢,像看待陽光和水。應當愛慕商業,崇拜經濟規律,像愛慕春種秋收,崇拜季節流轉。”當他把偏見放下的時候,也是金錢真正意義上發揮其積極意義的時候。

拆解金錢與道德的二元對立,並非為資本辯護,魯敏在這裡繞開了關於資本的價值判斷,而進入到功能判斷,是讓主動權迴歸到金錢與道德的主體人那裡。這是一種務實的現實主義,而不是脫離實際的浪漫主義,體現出由本體論到認識論的轉型。

傳承與赤子之心

寫作的自我反思與金錢的認識論,都是含混而無法給出確定性標準的,《金色河流》中對於傳承的理解卻是確鑿無疑的。“金色河流”的標題本身就給出了一個明喻,小說中好幾處也點題表明了這種喻指。比如穆有衡在觀看周圍朋友舊交的全家福照片時發出的感慨:“其實全家福差不多,都是一回事兒,所有人的好命歹命都混在一起。他們的孫子就是我們的,我們的票子也是他們的。全在大街上,像河一樣,到處流……”“什麼你啊我啊,什麼好命歹命,什麼孫子和票子,都是像河一樣,大街上到處流……”

這裡麵包含了兩個層面的傳承,一個層面是在面臨死亡之際,對於繁衍的渴望(孫子),死生之事大矣,是人類及其文明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的恆常普遍性;另一層面是遺產傳承的思索(票子),這是關於金錢如何流傳使用,是切中於當下現實的財富思考。在最終通達的領悟中,兩者都並非固定不變的存在,而是河流一樣不斷流淌,生命與金錢也唯有在漂流不息中才能獲得其賡續不斷的生機,成為活的存在。

王桑所操持的崑曲的傳承則以更直接的形式表明流動中的變化才是傳承的根本。在傳統的崑曲中加入聲光電色,以便得到更多的關注與傳播,固然會被抱殘守缺者視為破壞傳統、糟蹋國粹,但是,“其實哪有絕對的原汁原味,傳送到每一代人手上,不都是其所在的當下此刻嘛。你對崑曲,這點信心沒有嗎。真正的好東西,自然經得住加湯摻水、插科打諢。”這種探討是深入而懇切的,它導引出一種靈活的機動性認知。正如穆有衡在設立遺囑時就明白的,“從來沒有形式主義,形式到了,內容就隨之有了”,而這個隨著形式的變化而生的內容,也顯然不會是膠柱鼓瑟的所謂“原生態”的內容。種瓜得豆、求仁得義,原本就是歷史流轉過程中的法則,認識到這一點才會豁然開朗,接受來自生命與金錢的變革。

而要在變化中不至於失卻本真、荒腔走板,其核心要義在於流變不已、喧囂嘈雜中葆有絕假純真的赤子之心。穆滄與河山這兩個看上去無論從形象、氣質到性格都截然相反的人物,在這裡就有其特殊的意義,他們幾乎是維繫整個小說的靈魂。

穆滄如同福克納《喧譁與騷動》或者阿來《塵埃落定》中的白痴與傻子式的角色,他保持了一種童心,“不區分、不留戀、不佔有,只繼續保持他的自給自足”,有如大智若愚的聖人。河山則是他的反面,這個人物特別能夠表現出我們時代文化中的形式與內容之間的。因為安全感的匱乏而過早成熟,不得不靠玩世不恭來掩飾脆弱,所以過的是一種表演性的生活:“生下來就是大人,最多,我只演過小姑娘”。但這種表演包含著一種核心穩固的自我認同:“你是在演,可你也是真心真意的”。這是一種超越了本質主義意義上的赤子之心,所以她可以對世俗中的齷齪和汙穢如魏媽媽那樣的行為抱著悲憫與同情,對尋找親生母親這種倫理關節並不特別在意,也沒有執著於對金錢來路與去處的焦慮。她擁有著超出於常人的全新的世界觀,與穆滄形成彼此的補充。穆滄的單純與真誠,讓河山升騰起護佑之心,因為她在他那裡發現了敏感而又純潔的內在自我。在幫助穆滄相親的過程中,河山逐漸找回淹沒在世俗中的本真,並且逐漸順從命運的安排,也正是在她的參與中,穆家的遺產得到了最為有效的安排——成立了以她父親命名的“吉祥夢想基金會”。

小說的結尾給所有枝蔓情節都做了近乎圓滿的安排,穆有衡安然逝去,遺產得到合理去處,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幫到更多的人;王桑與丁寧的婚姻困境雖然仍處於沒有落地的開放式結局,但在孕育新生命的過程和崑曲的復興演出中,他們都找到了真實的自我;河山與穆滄則在相依相偎中逐漸得到彼此的支撐。這種完形結構,顯示出作者帶有古典氣質的理想主義。

唯獨謝老師的寫作依然沒有找到落筆的基點,也許《金色河流》所呈現出來的尋覓過程就是寫作的本然狀態——小說的敘述者有時候與謝老師合而為一,有時候又彼此暌違,而無論合一還是分離,都體現了小說所要表達的傳承與流變之間的糾纏。魯敏曾經在一篇叫作《或有故事曾經發生》的中篇小說中,創作了一個關於寫作、想象與人生、命運之間關係的寓言。她在那篇作品中提出了一個本質性的問題:寫作是尊重生命本身的自主、神秘和本然,還是媚俗或媚雅的“創造”?但並沒有給出答案。事實上,答案也確實無法由寫作者給出,它埋藏在生活的過程之中。《金色河流》同樣如此,當讀者徜徉在它多重意蘊與疊加主題的敘事之中時,是在隨著敘述者一起摸索時代與現實的程序。它表達當下的命題,又切合普遍的議題;刻畫當代的人物,又蘊涵不變的人情;描繪社會的世態,又懷抱超然的理想。較之那些“正面強攻”現實的作品,《金色河流》複雜而開闊,具有林壑窅冥之勢。

(全文完,刊載於《收穫》長篇小說2021秋卷)

《收穫》長篇2021秋卷 | 寫作、財富與傳承——魯敏《金色河流》讀札(劉大先)(下)

《收穫》長篇2021秋卷 | 寫作、財富與傳承——魯敏《金色河流》讀札(劉大先)(下)

2021-6《收穫》

目錄

長篇小說

秘要 / 田耳

中篇小說

仰頭一看 / 林那北

聖人畫像與象牙麻將 / 索南才讓

鋼琴家 / 小珂

短篇小說

島 / 艾瑪

我們在守靈室喝下午茶 / 東君

曾經的音樂 / 沙石

餘生 / 唐穎

小說課

“五四遺事” / 王安憶

生活在別處

保羅 · 寇泰 / 田浩江

山河入夢

母親的蜀道 / 李銀昭

明亮的星

梁曉明:策馬放牧漢詩 / 冰釋之

梁曉明詩歌 / 梁曉明

A

B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