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萊巴:這先鋒作家講起故事來,比一千零一夜還過癮

看了義大利路易吉•馬萊巴的短篇小說集《銀頭》,發現先鋒作家講起故事來,也是沒誰了。如此腦洞大開,不可思議,讓人拍案叫絕。

路易吉•馬萊巴,二戰後最重要的義大利作家之一,同時也是20世紀60年代著名的義大利先鋒文藝團體“六三學社”創始人之一。他始終執著於先鋒的創新精神,獨闢蹊徑,創作了大量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在義大利文壇獨樹一幟。

作家藉助夢境、臆想和幻覺,帶我們穿越歷史與現實、虛幻與真實之間的離奇串聯,也帶我們見識了生活的頹廢沮喪、無趣可笑,他用幽默戲謔筆調,勾勒出了荒誕離不經、危機四伏、失落不安的生活現實。翌年,《銀頭》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在命中註定的那天天亮之前,尤里烏斯•凱撒飛到雲彩裡去與宙斯握手。”

——《凱撒之夢》

打頭短篇《凱撒之夢》由一個離奇的夢引發,主人公“我”凱撒做了一個和兩千年之前凱撒做過的夢(飛到雲端與宙斯握了個手),之後,凱撒就被刺死了。

而“我”自打非法地做了一個“跟他一樣的”夢之後,也隱約推想到了自己的某種命運藍圖——

講述回到“我”的現實,正陷中年婚姻的冷漠無趣中,妻子有情人,對“我”漠不關心,兩個人其實是協議同居的陌生人,有充分自由又十分文明。

“我”跟妻子講述夢境後,妻子的態度令“我”不安,她在自己房間拭擦一把匕首,引來“我”種種無名猜忌,“我”處於一天到晚被匕首刺死的神經質想象中。——這時候,歷史與現實處於似是而非的重合了,“我”會如何?。

為了反擊,“我”曾試圖謀害妻子,但理智告訴“我”,不能為了擺脫某種想象出來的懷疑而去兇殺。

但“我”無法擺脫緊張,決定寫日記留痕。故事最精彩的部分來了,

這個由造夢開始的故事,有了個鐵定的現實

——“今天是三月二十三日,離月底只有一個星期(附帶要說明的是,二十三就是當年凱撒身上被匕首所刺的數目)。我決定這星期每天晚上天一黑都出去做一次短距離的散步,回來就把我的懷疑、懼怕和發現的小小線索,都在日記的新的一頁上記載下來,自然,要是沒有人向我行刺的話。不然的話,日記也就到此為止了。”

“也就到此為止了。”故事戛然而止。筆者讀了幾遍,才凜然感受到了這幾個字的分量。難道,看著這個文字的空白處,主人公“我”已經被殺掉了,就在這天,日記沒法繼續了。原來,整個故事的講述並不是“我”發神經的多疑臆想,確實如夢境啟示一般,順著命運藍圖“我”被幹死了。故事以文字的雙重表現,巧妙帶出故事未說出來的結局。

馬萊巴:這先鋒作家講起故事來,比一千零一夜還過癮

“一年多來,我一直嘗試著所有途徑,能為這個故事尋找到一個結局。”

——《一個沒有結局的故事》

一個故事沒有結局,是多大的事?這世上有頭無尾,無頭無尾的事多了去了。可是《一個沒有結局的故事》敘述者說:有電影製片人說,如果“我”能為故事找到一個好的結局,可以資助“我”拍一部電影,還有出版商打算為我出版一本書,而倘若有人想到一個好的結局,“我”願意馬上給他一百萬。

結局如此重要?

敘述者講述了6個穿著便衣的行刑隊,提著槍,在戰爭中幹掉了一個臉色蒼白的人。戰爭結束後,6個人迴歸平民生活,追隨自己的命運去了。——而這僅僅是故事開始。

這時敘述主角換成了6號(這6人被編了號),發現1號被人打死了,隨後2號死在自己的別墅花園裡,被手槍擊中頭部。再之後,3號被車撞死在一條林蔭道上。

6號發現,所發生的奇怪巧合在不斷增加,他著手尋找行刑隊的其他成員,發現4號也死在一起車禍中。故事進一步發展,令6號屏住了呼吸,也令讀者透不過氣來。6號全面提防觀察5號一切行蹤,可是,5號也暴死在一場狩獵事故中。現在,該輪到6號了,6號在等著結局。

這時候原來那個敘述者重新跳出來講述了,說“我”7次著手寫這個沒有結局的故事,他以為答案會自動浮出來,然而,那些結局都無法讓他滿意:6號會怎樣?兇手是誰?是6號?殺人動機呢?敘述者“我”內心充滿困惑:怎麼讓故事的結局合情合理而難以預見。

馬萊巴:這先鋒作家講起故事來,比一千零一夜還過癮

除了上述外部困難外,“我”因為過分投入,自己都似乎要鑽進故事裡面了,“我”彷彿跟6號是同一個人了,感到有人在跟蹤我,在隱藏的黑暗中窺視“我”,“我”隨時隨地都生怕自己落入被“幹掉”的下場。

沒有結局,讓“我”焦慮不安,無法入眠。所以出現了開頭作者願意出資百萬買一個滿意的結局。

一個結局就這麼貴重!

在現代社會,人們已普遍認同,世界是沒有確定意義的,但人從本質上,還是排斥不確定性,總要賦予生活不同說辭的含義。兩者拉扯帶來了人心的惶惶不安、憂心忡忡。講述(言語表達),本身就是人生而神靈的天賦,當講述也無法圓滿時,這該如何是好呢。

而從故事的敘述功能來說,沒有確定的結局,敘述是開放的,這樣敘述也把閱讀者帶進故事裡去了,妄圖和作者一起去尋找故事敘述的各種可能性,帶來了似真似假、虛虛實實的敘述風格。

“我憎惡這些病人,我忍受不了不想痊癒的病人。”

——《是普魯斯特的過錯》

馬萊巴一些短篇,就是敘述者的喃喃自語,內心獨白,猶如散文一般敘述,把讀者帶入,比如這篇《是普魯斯特的過錯》。

敘述者是一個治療肺部疾病的醫生,他治療氣喘一類的病,而過敏症是這些病的基礎。他表示,有些患者很無賴,因為他們竟然是不想被治癒的。為了追求時髦,有些人喜歡保持過敏症狀,猶如幾年前神經衰弱也挺時髦一樣。

為了讓病人“決心想治癒自己的病”。“我”作為醫生,特意採用比較痛苦的治療方式,就是希望病人能趨利避害。可即使治療過程痛苦,很多患者還是反覆發作,比如有個對倒掛金鐘(一種花草)過敏的患者,只要在方圓一百公尺範圍之內有倒掛金鐘,就會打噴嚏,極端到牆上掛一幅繪有倒掛金鐘的畫,也能開打噴嚏。

醫生“我”無法理解,只能把這種過敏稱為“假性過敏”,而這還不是最頭疼的,一些人過敏嚴重了就會引起氣喘,而氣喘真是一種病,作為醫生,有職責必須得治。

可是“我”發現,氣喘多發生在有抱負的作家或是不成功的作家身上,而這牽涉到普魯斯特,(終於迴應標題了)原來魯普斯特患有氣喘病,年歲不大就死於氣喘病,而許多心靈受過創傷的患有氣喘病的知識分子,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普魯斯特。

為了治療這類病人,“我”仔細研讀普魯斯特所有的書,並竭力說服患者,他是一個壞作家。

“我”發現,所有普魯斯特的模仿者,就是那些所謂透過回憶發覺現實生活真諦的作家,確實是一種比過敏和氣喘還要糟糕的禍害。

馬萊巴:這先鋒作家講起故事來,比一千零一夜還過癮

自從“我”奮力揭穿這些模仿者的伎倆後,許多氣喘患者的症狀有所好轉,有些人最後還痊癒了,“我”作為醫生,一方面給他們用藥,一方面還用文學的解毒劑醫治他們,以中和普魯斯特對他們的影響。比如找到批評普魯斯特的人,如紀德,但這遠遠不夠,“我”還用上了喬伊斯,如果喬伊斯不行,就讓患者閱讀一個比一個更糟糕的普魯斯特式的作家,使得他們對這類文學作品產生厭惡。

看著這個專科醫生如此忘我用“文學”來治病,很荒誕也很滑稽,

原來“文學”還有這效能,既可以殺人也可以救人。

可是即使勤奮如“我”,仍有病人對任何治療都無動於衷,他們眷戀上了他們的病,這種自戀無法醫治。

這讓身為醫生的“我”非常憎惡,令“我”難以入睡,逼得“我”差一點就要自殺。一個病人因為自己的過失死了,讓“我”非常頹喪,都想放棄做醫生了,不能跳樓只是因為住在五層。

從一開始的治病救人,到最後想把自己幹掉,看來,這醫生也患上了無法治癒的身心病,看他這麼義正言辭的敘述腔調,估計這個病也是無法醫治。

馬萊巴故事中的人物常常陷入貪吃蛇一般的自我吞食境遇中,從一開始為了治病,到最後自己也成了疾病本身。

“距離八月的那個夜晚至今已經有兩年了,那天夜裡的那件突發事件猶如一顆隕星的掉落,猛地攪亂了我的現實生活。”

——《八月的那個夜晚》

這篇《八月的那個夜晚》也有很明顯的獨白風格,由“我”開啟了一段詼諧又遺憾的心靈之旅。

八月的那個夜晚,發生了一件事,“我”把它變成了一個秘密,這個秘密,起初讓“我”有一種佔有慾——這個秘密完全屬於我,使“我”感到自己很富有且神秘。

興奮勁過去後,“我”感到胃裡像吞食了一塊石頭那樣不舒服,沒有胃口,暴瘦4公斤,非常痛苦。

“我”決定擺脫這重負,想跟某個人吐露出來,但事情沒“我”想象那麼簡單,深知有些事情能做,卻不能說。一旦打算說出來,就會讓“我”感到恐懼、羞愧和不安。

可是,“我”兩相權衡——

秘密本身,比害怕承認它,更令人感到沉重與壓抑,“我”還是決定坦率說出來。

於是,“我”開始了一場自我勸說與對話。

首先“我”找到了星相倚靠,占卜說:今天適合“直言不諱”。

還找一份無可辯駁的哲思理由:人的每一種經歷,不僅豐富了經歷過的人的生活,也豐富了被告知這些經歷的人,哪怕極其微小,也在改變人與世界的關係,最後會影響整個人類歷史。

說出這個秘密,已佔據倫理和科學的高地,接下來就是“說給誰聽,怎麼說”的事了。於是“我”決定把秘密寫在一張紙上。

給誰看呢?

首先,理論上來說,一個婚姻幸福的女人首先會想到的是伴侶,可是“我”多次下定決定又放棄,因為“我”擔心一點微不足道的事情,都會對一樁婚姻有所衝擊,何況秘密本身並非微不足道。可是不甘心的“我”嘗試逐步供認出秘密,偶然說出幾個字,講些半真半假的事實,可秘密才透露了一點兒,就引發和丈夫一場巨大沖突,險些令婚姻到了離婚邊緣,“我”不得不後縮,竭力讓他相信這僅僅是個玩笑。

接著,“我”能想到的是,跟一個女友交心,“我”有個無話不說的閨蜜,可是她性格異常,倘若把秘密告訴他,“我”的心靈會不得安寧的,而“我”要的是擺脫這個秘密的束縛,而不是再次成為它的犧牲品,或者成為二次受害者。所以還是pass了。

熟人圈不行,“我”只好選擇陌生人圈,準備把寫好的資訊放進瓶子裡,寄給一位不知名的收件人,可是意外情況還是無法把控——如果陌生人不讀信呢,怎麼辦?既然要寄十份出去,那為何不是一百份呢,寄多少才有把握,可以讓秘密被人讀到並且領會呢?還有一個隱在憂患:這封信寄出去會不會有風險,像一支回鏢似的落到丈夫眼前呢?

馬萊巴:這先鋒作家講起故事來,比一千零一夜還過癮

思前想後,“我”確認自己不是可以寄發匿名信的那種人,但是,要做一個守得住如此令人尷尬的秘密的人,是活得很累的。

“我”還不死心,還在為甩掉這個秘密找出路——為何不用電話呢?聲音轉瞬即逝,還可以變聲。可是“我”嘗試了幾次不滿意,最後發現,問題的根本“我”說出來的詞語往往會背叛事實,在“我”的詞語與“我”想表達的意思之間,總有這樣那樣的距離。這時候,“我”哀嘆自己,不是托馬斯•曼,有他水平,我才能讓自己的言辭儘量準確表達我的意思。

這個秘密,兩年來始終像塊石頭那樣壓在“我”胃裡,秘密是什麼?“我”透露了一點,但它是什麼,其實已經不重要了。關鍵在於,在秘密的壓迫下,如何敘述,敘述給誰聽,怎麼敘述才是關鍵。

可是,在“我”頭腦裡,從“說”開始,到無人可“說”,再到無話可“說”,到最終的說而無“說”,眼睜睜的,我跟自己聊天就把自己聊死了……

聽馬萊巴講故事,就像是在講著中年版的“一千零一夜”,離奇有趣,匪夷所思。中年是人生比較有意思的階段,正值壯年,年富力強但也充斥著生活疲倦,生命活力也在逐漸流逝,《銀頭》收錄的28個短篇小說,短小精悍,篇篇精彩,不管是神經質般的喃喃自語,還是掉書袋敘說文學歷史,

多篇小說表現著中年人特有的頹喪與掙扎

,比如《凱撒之夢》一個夢就可以把命送了中年男人。《環保女士》講述了中年男女的調情,僅限於話題探討與言語過癮而已,《新羅馬的海豚》裡那個事業有成的中年男子,感受到了生活的無意義,執著於“想象的總歸要實現”的理論實現,而最後透過魔術把自己搞沒了。

《銀頭》出版於1988年,彼時其前輩卡爾維諾已去世3年。義大利一直是文學熱土,從早期文藝復興的薄伽丘、但丁的惶惶鉅作,到現當代卡爾維諾童話式寫作,古靈精怪,一生致力於藝術創新,莫拉維亞刻畫了當代人類無可解脫的精神危機,成就非凡,安伯託•艾柯寫作範圍超級廣泛,享譽世界。作為義大利現當代文學一份子,有評論稱,路易吉•馬萊巴過去被定義為後現代作家,但這並不完全準確,因為他是不可預料、捉摸不定的。不過看得出來,馬萊巴深得後現代敘述精髓的,元敘述、拼貼、反諷、仿製、碎片化等敘述元素運用得隨心所欲,反倒讓筆者不願過分提及其技藝之長,更看得上他可以如此漫不經心,就把讀者帶入了荒誕離奇、似真似假、令人啞然失笑的人心世相。

-END-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關注我們✬

評論功能現已開啟,我們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大益文學

文學 | 品位 | 經典

大益文學最新一輯新書《現在》火熱發行中~

微店、淘寶均有售,歡迎選購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