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這個省級非遺舞蹈,如今面臨失傳,接力棒該交給誰?

年少時接下父親的棒,青年時放棄高薪回鄉傳藝,如今人到中年欲傳承一身技藝給下一代卻無人可教。一位非遺傳承人遇到了他從藝30多年以來從未遇到過的困惑,百年老店“王家班”面臨失傳?

輝煌5代的牛角舞

這位非遺傳承人叫王軍,苗族,現年47歲,是修文縣久長鎮雙堡村半邊街9組人。都市新聞記者日前在修文縣城採訪他,以前憑著一身技藝闖蕩中外江湖的王軍,如今和妻子楊春妹都暫時賦閒在家。

據王軍介紹,牛角舞是他家祖傳下來的苗家傳統古舞,和牛角古舞一同流傳下來的還有苗語、古歌、蘆笙舞、板凳舞等。在王氏家族有記載的記錄中,在王軍的前輩中,世代傳承下來的傳承人有5代,至少有150年的歷史。

如今,在這5代傳承人中,王軍的父親王永貴還健在,現年92歲了,七八年前還手捧蘆笙上舞臺演出。

據王軍的父親王永貴介紹,王家祖傳的牛角舞等歌舞技藝,至今已經無法考證到底具體有多少年多少代。但在他這一代還記得,即使是在解放前,他家祖傳的歌舞也未間斷過演出,逢年過節一家老小都要在歌舞中歡樂慶祝一番。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個特殊的時代,“王家班”牛角舞被迫停演。改革開放後的1981年,王永貴又把村裡的年輕一代組織起來,重拾“王家班”牛角舞等歌舞技藝,才使得這一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下來。村裡的農家小院、跳花坡重新成為“王家班”和當地群眾的樂土。

貴州這個省級非遺舞蹈,如今面臨失傳,接力棒該交給誰?

(王軍(左一)和父親(左二)在一起。)

第六代傳人一肩擔重任

據王軍介紹,他家流傳下來的苗語是純正的西部川黔滇苗語標準音。流傳下來的古歌古舞技藝有牛角舞、蘆笙曲、蘆笙舞、苗語古歌等。

但是,一些技巧性較強的古舞如踩鍋邊、吹蘆笙倒爬花竿等,現今已經失傳。據王軍回憶,以前的苗家歌舞主要是在幾個場合進行,如過年的跳年場,主要是歡慶新春佳節;春天的跳花場,主要是為苗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營造喜慶氛圍;老人去世時的祭祀活動,主要是為逝者超度亡魂;祈禱,主要是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安康。

1985年就開始學藝的王軍,接下父親的接力棒後,決心對流傳下來的歌舞進行編排改進,使其更加粗獷豪放,更加有“野性”,更具觀賞性和娛樂性。於是,他在前人的基礎上,首先把苗家流傳下來的拿手好戲牛角舞進行改進,組織了10多名青年男女,勤學苦練,終於使村裡又重新有了一支生龍活虎的演出隊伍,演出隊到處拿獎獲得榮譽。牛角舞還風靡中國、日本,受到各地觀眾和表演者的喜愛。

貴州這個省級非遺舞蹈,如今面臨失傳,接力棒該交給誰?

(“王家班”年輕團隊在日本演出。)

據王軍研究,他家祖傳的牛角舞,或源自遠古的“角牴戲”,又名“蚩尤戲”,是中國古代“百戲”之原型。相傳是為了紀念古代部落戰神蚩尤而創。歷史上,民間為記念蚩尤而產生的“角牴戲”,到秦漢時成為宮廷的武舞節目並發展成後來的“百戲”、“雜技”等,現已很難找到“以角相牴”的本來面目。

然而,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苗人儲存了一些比較古老的文化元素,與古代“角牴”有著較親密的聯絡。修文縣下堡的苗族牛角舞,與史書記載的“蚩尤戲”如出一轍。如今,下堡苗族牛角舞屬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王軍也成為在冊的省級非遺傳承人。

1998年,王軍的隊伍受邀到日本演出,在日本東京、岐阜市、各務原等地巡迴演出近一個月,商演達數十場,受到日本觀眾的一致好評。回國後,王軍又先後組建隊伍到國內的貴陽、湖南、浙江、福建等地長期進行商業演出,把修文的牛角舞向外界進行了大力的推介展示。

貴州這個省級非遺舞蹈,如今面臨失傳,接力棒該交給誰?

(上世紀80年代“王家班”演出慶新春。)

下一代接力棒傳給誰?

經過多年的打拼,王軍認為,當地特有的苗族文化要得到更好的傳承和弘揚,就一定要讓其走出去。王軍那時只有初中文化,“要想傳播自己的民族文化,得首先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

1999年,他自費走進了當時的貴州民族學院。2001年,王軍畢業後,繼續從事著自己鍾愛的苗族歌舞演藝事業。

在省內外連續多年的商演生涯,使他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苗族歌舞傳承、改進、弘揚的重要性,他先後創造性地編導過《苗裔》、《蜢蚺幽骨》等新作品。

貴州這個省級非遺舞蹈,如今面臨失傳,接力棒該交給誰?

(修文牛角舞絕技表演。)

“多年來,我更大的收穫就是教出了60多個跳苗族舞蹈的學生,這些學生如今還活躍在全國各地舞臺上。”王軍說,2009年回修文前,王軍夫婦在福州的事業可謂紅紅火火,有自己的苗族歌舞表演隊,節目很受歡迎,演出訂單不斷,兩人每月收入不下3萬元。但夫妻倆暫時放下優厚的演出收入,回到修文當起原生態舞蹈教練、編導。“為了讓更多的人學習到苗族原生態舞蹈,我們作出這點犧牲,值得!”

今年,為了不讓修文牛角舞失傳,王軍和妻子再次告別商演,決心回到家鄉傳承弟子。

可是現在新的問題出現了。據王軍近段時間的調查,發現很多年輕人都外出務工了,在家的不多,也不一定對這一藝術感興趣,而且演出市場明顯萎縮,嚴重擠壓了這一藝術形式的生存空間。王軍滿身技藝卻無法施展,第七代繼承人傳給誰?“王家班”將面臨失傳的危險。

“我縣民族歌舞、民族服飾等多項非遺專案,都面臨著傳承人斷代的問題,也就是因為看不到經濟效益。年輕的沒人願意學,有技藝的傳承人年齡越來越大,這個矛盾是當前關係到非遺傳承的一大問題。”修文縣非遺專案管理部門負責人說。

“我們在國內外打拼這麼多年,積累了豐富的舞臺演出經驗,也有滿身的歌舞技藝,妻子在唱歌和主持節目方面也很有經驗,但是現在缺的就是繼承人和舞臺,滿身技藝卻無用武之地。只要有繼承人和舞臺,我會把修文的省級非遺牛角舞弘揚得更好!”王軍依然信念堅定。

記者 賈華

編輯 章虹

編審 鍾俊怡 周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