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山西 賽戲

本文共1180字,7圖,閱讀共需10分鐘

非遺山西 賽戲

非遺山西 賽戲

簡介

賽戲,是一種流傳於山西、河北、內蒙古、陝西的古老劇種,是融民間祭祀與地方戲曲於一體的,具有濃郁邊塞地方特色的傳統文藝形式。1960年,在晉北地區文藝匯演中,朔縣賽戲班演出了《孟良盜骨》之後賽戲幾乎絕跡於舞臺。2007年,朔州大秧歌劇團嘗試恢復演出並有了錄影。

非遺山西 賽戲

由來

《漢書·郊祀志》中的祭祀活動就叫做“塞”,六朝以後稱“賽”。歷史上的晉北地區十年九旱,因此祈求風調雨順、驅鬼逐疫、追斬旱魃的賽祀活動很多。在舉行賽祀活動的過程中,就出現了賽戲,這種特殊的戲劇表演活動與賽祀活動混稱為“賽”。所以,民間也把它叫做“神賽戲”。清代中葉,地方戲蓬勃興起,賽戲受到衝擊,但因其演出與賽祀活動合為一體,故未被其他劇種所取代,有些臺口若請其他劇種,也需賽戲開臺後方能演出。賽戲由地方樂戶專業演出,他們以家庭為單位,各自組成賽戲的專業班社。樂戶家的女兒不能和普通人家通婚,也不能從事其他職業,因此便登臺演賽戲,使該劇種成為晉北最早有女角登臺演出的劇種。晉北窗花裡的旦角人物,民間不叫戲女,而叫“賽女”。

非遺山西 賽戲

傳承人

陳述堂,男,1933年出生,山西陽高縣鰲石村人。從2007年起,陳述堂致力於“賽戲的復活”,在陳述堂的努力下,陽高縣文化局批覆成立了鰲石賽戲和合班, 進行賽戲的教授傳承,開始準備排練幾場完整的劇目。賽戲班成立後,他們利用現代影像裝置積累資料,研究創新, 不到一年時間,他與一幫同樣有著賽戲情結的老哥們挖掘整理出4本傳統劇本,為賽戲的復甦做了具大的貢獻。2008年4月,在陽高縣鰲石村,賽戲第七代傳人陳述堂組織村民進行恢復演出。2010年,被列入山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名錄中。

丁瑞春是鰲石賽戲僅存的4位第八代傳人之一, 曾參加過48年前的賽戲調演。

非遺山西 賽戲

現狀

文化傳承路漫漫,程悽悽。縣文化局、鄉政府的人多次來過鰲石村裡,外界對賽戲的關注也讓鰲石村的人們很是欣慰。然而,以後的路怎麼走,大家都很茫然。談及賽戲劇目的傳承,丁瑞春說,現在也僅僅止於這些唱過賽戲的人在一起排練,沒有任何經費,陳述堂老人已經為此投資了不少。

現在村裡會唱賽戲、能伴奏的藝人已經為數不多了,許多東西流失嚴重。“保護遺產需要一些實際行動,有必要趕快錄點音、錄點像,哪怕是一些劇目的片段也好,這樣讓後輩們起碼學起來也有個樣樣。如今,鰲石村能唱上幾句賽戲的都已年過花甲,得抓緊做一些具體保護的事”。丁瑞春表示出對拯救賽戲的急迫。

陳述堂也認為,需要趕快在村裡培養一批賽戲接班人,甚至可以選一些娃娃們從小來培養,這是個長遠的目標。

非遺山西 賽戲

發展前景

只有堅持文化遺產的主體地位, 站在發展的高度看待“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關係, 在合理的保護理念下,制訂合理發展戰略計劃, 將學術研究與地方特色相結合, 才會真正展現其應有的文化價值與不朽魅力。鰲石村的人期待著傳承賽戲的上方保劍,期待著賽戲的春天。

非遺山西 賽戲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兒,您還有和小文子不一樣的推薦嗎?歡迎下方留言!

山西文旅

山西文旅依託山西豐富的地上旅遊文化資源,致力於將文化資源與創意設計、旅遊等相關產業跨界融合,提升文化旅遊產品和服務的設計水平,開發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風情、文化品位的旅遊商品和紀念品。

本文內容來源於文化風景線,轉載請註明出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