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宋玉、杜甫李白,都愛傷春悲秋,卻被一個清朝詩人“完敗”

你有沒有發現,平常咱們欣賞古詩詞的時候,最愛說某首詩有“傷春悲秋”的情感,老師這麼教,我們便也這樣聽,卻很少有人問為什麼要“傷春悲秋”,或者說春和秋,有什麼好悲傷的呢?

這個話題有點大,我這淺薄的知識定然是難以說全的,這篇文章權當簡單的科普和拋磚引玉之用吧,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觀眾老爺指正,友好交流,不要噴我,因為我也會噴回去的。

屈原宋玉、杜甫李白,都愛傷春悲秋,卻被一個清朝詩人“完敗”

什麼是傷春悲秋?

孔子說:詩可以興。《論語·陽貨》

所謂興,就是用詩來激發人最本能的情感,你見到某個物、看見某處景,激發了內心的感動,然後脫口而出,吟了一句詩,咦?似乎一個本能的反應,你突然就成了一個詩人。

這就叫詩可以興,見物而起興。

所以我們說詩的好壞,不在於華麗辭藻的堆砌,而是帶有生命的感動。

世間萬物都有生命,所以我們會為一顆小草的生長而感到欣喜,也會因一片花瓣的凋落而感到悲傷,詩人是最具有這種敏感嗅覺的一類人,偉大的詩人,看到什麼都能感動,從而激發詩興,李白吹了一陣風,於是“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杜甫看到落木,於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是世間萬物都能引起我們本能的感動,為什麼偏偏是傷春悲秋,不是傷夏悲冬呢,夏天和冬天不要面子的嘛?

你別說,春天和秋天,還真是要特殊那麼一丟丟。

屈原宋玉、杜甫李白,都愛傷春悲秋,卻被一個清朝詩人“完敗”

悲秋

悲秋其實還蠻好理解,秋天在我們的印象中,就是萬物凋零、秋風蕭瑟的,這種充滿破敗灰暗的畫面,悲一悲也說得過去。

悲秋是一個很深遠的傳統,最早悲秋的是屈原,他也不管秋天願不願意,張口就來: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離騷》中這幾句,拉開了悲秋的序幕,隨後宋玉繼承了屈原的情感,把秋天之悲寫得更加露骨,悲傷指數呈現象級增長: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提起宋玉,不要只知道“登徒子”,這一篇《九辯》才是宋玉大大的最佳作品,自此,秋天就被定性了,逢秋必悲,受其影響最深的要數千年之後的詩聖杜甫。

屈原宋玉、杜甫李白,都愛傷春悲秋,卻被一個清朝詩人“完敗”

老杜自評是“沉鬱頓挫”,那悲秋的氣氛簡直是為杜甫先生量身定製的,所以杜甫很愛寫秋天,詩歌史上如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秋興八首》就是他悲秋的代表作,提筆就來:“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好傢伙,這兩句詩一讀,整個人的情緒都低落了,秋天招誰惹誰了?杜甫回答:不關我事啊,論悲秋,宋玉是我老師。他怕後人不相信,還寫了一組《詠懷古蹟》(五首)“甩鍋”宋玉: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杜甫《秋興》詩雖然寫得蕭瑟,但好歹有玉露楓林,玉露是冷色調,楓林是暖色調,冷暖相交,李白寫秋天,就純粹冷色,“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玉階怨),讀來就讓人不寒而慄。

當所有人都逢秋必悲的時候,突然有一個不按套路出牌的大神跳了出來,他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可不得了啊,這相當於公開和屈原宋玉、杜甫李白叫板,還把他們按在地上啪啪打臉,不愧是詩豪,自悲秋傳統以來,也只有他這首不悲秋的詩,能獲得滿堂彩。

屈原宋玉、杜甫李白,都愛傷春悲秋,卻被一個清朝詩人“完敗”

傷春

如果說悲秋是自然而然的,很好理解,那傷春又是為什麼呢?

言必說春天好,花也開了、草也綠了、小鳥也嘰嘰喳喳叫個不停了,萬物復甦、生機勃勃,陸機都說“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文賦》,老子一到秋天就不爽,一到春天就開心;連杜甫這種一輩子都在受苦的人都說“百草競春華,麗春應最勝”《麗春》,這首詩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全國中學生第二套廣播體操——青春的活力”,如此美好的春天,有什麼好傷的呢?

嗐,他們所謂春天的美好,都是早春、初春,一切才剛剛開始,給人以美好的感動,可是初春很短暫,很快就到了暮春,再美好的花朵,也經不住暮春的風吹雨打,花期短暫,匆匆而來、匆匆而去,就在這匆匆的時光中,無情的風雨,把美好揉碎。

屈原宋玉、杜甫李白,都愛傷春悲秋,卻被一個清朝詩人“完敗”

明明昨夜還綻放得那麼熱烈的海棠花,怎麼一夜“雨疏風驟”,就“綠肥紅瘦”了呢?林中那一大片鮮豔的紅花,怎麼就在“朝來寒雨晚來風”的摧殘下,匆匆而謝了呢?

這還不算最傷感的春天,我讀過清朝詩人陳寶琛的一首《落花詩》,那才真是聞者落淚,見者心碎:

“生滅元知色是空,可堪傾國付東風”。

東風就是春風,詩人他早已看破人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生就有死,有聚就有散。我個人這一生說滅就滅了,可是我又怎麼能夠忍受,我為之效忠一生的國家,竟也一步步走向衰亡,無可挽回?

屈原宋玉、杜甫李白,都愛傷春悲秋,卻被一個清朝詩人“完敗”

這不是一朵紅花、一個季節的生死聚散,而是整個人生、整個國家的生死衰亡,宋朝歐陽修是一個特別愛春天的詞人,他說“尊前百計得春歸,莫為傷春歌黛蹙”,你不要為春天傷感,花兒謝了,明年還會開,春天走了,明年還會來,多麼樂觀。

可是,假如歐陽修經歷了靖康之變,或者和陳寶琛一樣生活在晚清,看見過國家的生機繁榮,如今卻正在春風中飄搖,而且絕無可能煥發第二春,他還會愛春、樂春嗎?

所以,儘管春天很美好,詩人依舊會傷春,傷的是把美好在你眼前揉碎、撕爛、還扔在地上踐踏。

屈原宋玉、杜甫李白,都愛傷春悲秋,卻被一個清朝詩人“完敗”

屈原宋玉、杜甫李白,都愛傷春悲秋,卻被一個清朝詩人“完敗”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