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小楷寫經三種,無上妙品!

晚明小楷寫經三種,無上妙品!

“經”字始見於西周金文。《說文解字》:“經,織也。”其本義是織布機上的縱線,代表著事物中起貫穿作用的主體部分,後引申為常道,指常行的義理、準則、法制。在古代漢語語境中,作為名詞的“經”專門用來指稱那些被尊奉為典範的著作,如儒家的“五經”。在各種宗教興起以後,權威的宗教典籍均冠上“經”的名稱,以示其神聖性和超越性,如儒釋道三教的經典《易經》、《道德經》、《心經》、《金剛經》等。魏晉以降,宗教活動方興未艾,歷史上出現了成規模的寫經活動,虔誠的宗教人員和文人士子都投入其中,透過寫經來祈求平安福報,卷帙浩繁的經書被不斷抄錄、唱誦、傳播,為中華文明留下了璀璨的文化瑰寶。

歷史上,書法大家抄錄的經書,更是收藏者夢寐以求的至寶,今天我們為大家呈現明末清初時期的三冊寫經,與同好共賞。

董其昌 楷書《心經》

晚明小楷寫經三種,無上妙品!

董其昌 (1555-1636)

楷書《心經》

丙寅(1626年)作

冊頁(五開九頁) 水墨紙本

24。0×13。0 cm(每幅)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市)人,晚明著名書畫家。其書融匯晉、唐、宋、元各家書風,廣收博取,自成一體,書風飄逸空靈,風華自足。筆畫精緻,中側並用,圓勁秀逸,平淡古樸。在章法上,行與行之間,分行佈局,疏朗勻稱,力追古法。用墨枯溼濃淡,變幻莫測,盡得墨法之妙。他對自己的楷書,特別是小楷也相當自負。中年以後,其書風行天下,求索者遂無虛日。故每以行草酬應,極少以小楷贈人,嘗見其所書《小楷千文》,動輒數年始畢。可見其矜持之態,不輕動筆也。

晚明小楷寫經三種,無上妙品!

董其昌 楷書《心經》 區域性

此冊作於天啟六年(1626),其時董其昌七十二歲,已從京城乞休告歸,這年九月的一天,董其昌在青浦的舟中同俞彥直、陳臥子、許令則等友朋一同觀賞顏真卿的《田神功八關齋會記》拓本,興之所至,遂以烏絲格紙,擬顏楷筆意抄《心經》自娛,所謂“作意書”也。

他自稱:“當吾作意,趙(孟頫)書亦輸一籌,第作意者少耳。”董書又好用淡墨佳紙,故點畫每有濃淡變化。書法講究用墨,當自董其昌始,故此冊之貴重可知。況筆筆著意,力不虛發,秀靈中更見生拙之態、書卷之氣,是其精作無疑。

晚明小楷寫經三種,無上妙品!

董其昌 楷書《心經》區域性

書後題記中談到了他對楷書的看法,頗值得玩味。董其昌自青年時期便研習顏真卿楷書,終身不輟,晚年愈發融會貫通,遺貌取神,將顏真卿的寬博方正、虞世南的虛和秀逸、楊凝式的疏朗灑落融為一爐,一派天然秀逸的本色風致令人沉醉!

晚明時期,佛學興盛,董其昌亦浸淫其中,名其室曰“畫禪室”,於佛學亦頗有心得,常以筆墨作佛事,禪的意味導注於書,得一“淡”字和一“變”字,將禪悅體驗化為筆墨遊戲,禪書一味!

天啟五年(1625),董其昌為避奸宦黨禍,上《引年乞休疏》告歸,沈曾植在冊尾跋文中亦推測董氏寫經有“為諸賢祈福”的意味。並評道:“老筆益嫩,斯為化境。”袁勵宸則稱之曰“剛健含於婀娜,允推神品。”可稱的評。周壽昌更有“文敏從真卿而上溯右軍,為至極無上妙品”的讚歎!

黃道周 楷書《孝經》

晚明小楷寫經三種,無上妙品!

黃道周 (1585-1646)

楷書《孝經》

崇禎辛巳(1641年)作

冊頁(十八開) 水墨紙本

23。0×26。5 cm(每幅)

黃道周(1585-1646)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號石齋,福建漳浦人,晚明著名官員、學者、書畫家。黃道周通天文、理數諸書,學問博洽,與劉宗周並稱為“明末兩大儒”。工書善畫,詩文、書法皆自成一家,與倪元璐、王鐸並稱“明末書壇三株樹”。

黃道周秉性淳孝,耿直忠烈,有儒臣本色。平生治學極重《孝經》,撰有《孝經集傳》等多種《孝經》學著作,一生踐行孝道文化,事親至孝,大力揭揚《孝經》的教化功能。

晚明小楷寫經三種,無上妙品!

黃道周 楷書《孝經》 區域性

封建社會統治階層宣揚孝道文化,官員遭遇父母喪事,應棄官回籍,居家守喪三年,稱“丁憂”,服滿再行補職。喪制未終即被朝廷徵召任職,或朝廷命其不必棄官去職,稱“起復”或“奪情”。《明會典》卷十一載英宗正統十二年(1447)規定,大小官員丁憂者不許保奏奪情起復。嘉靖元年(1522)更將此形諸律令:命自今親喪不得奪情,著為令。雖然有法律規定,但一些官員為了個人仕途利益考慮,仍想方設法尋求奪情。

崇禎十年(1637)閏四月,黃道周反對楊嗣昌奪情出任兵部尚書。次年黃道周於平臺召對時,就前事與崇禎帝展開激烈辯論,最終黃道周被降六級呼叫。崇禎十二年(1639)江西巡撫解學龍循例舉薦部屬,首推黃道周,崇禎帝由此懷疑黃道周暗中結黨,次年八月黃道周被逮捕入京,又入刑部監獄,後轉北鎮撫司,受盡酷刑。

《京師與兄書》其六雲:“在北寺五月餘,拷打詢問四五次,備極慘毒。”據《黃道周年譜》記載,獄卒向他乞書,他即書《孝經》一百二十本,以當役錢。其中80本依通行的石臺本(即《今文》),多題為《孝經今文》、《孝經正文》;40本有所改動調整(即《定本》),多題為《孝經定本》、《孝經》。除此之外,黃道周還撰寫“《孝經贊》十八章,及《孝經頌》一篇,凡三千餘字。”

這一百二十本《孝經》,經過改朝易代,兵燹天災,早已四散各地,不知在人間者尚餘幾本。現將目前所見墨跡版本《孝經》羅列如下:

1、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小楷孝經》(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編號:京1-2783),紙本冊頁,十三開。

2、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小楷孝經》(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編號:京1-2784),綾本長卷。此卷經考為蔡玉卿代筆,具體可參見傅紅展《小楷辨識》一文。

3、上海書畫出版社單行本《黃道周孝經》。此件與蔡玉卿合裝為一卷,曾經市場釋出。

4、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黃道周墨跡大觀》中所載臺北王世傑藏《孝經》,冊末署“第十七本。”

5、日本二玄社《明末三家集》中載《孝經定本》,冊末署“第三十四本。”

6、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小楷書《楷書孝經》(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編號:津7-0429),由篇首題名及內文得知,此冊實為前述黃道周自撰《孝經頌》。

據以上可知,目前可見的黃道周小楷墨跡《孝經》共有四種,皆為紙本,款署時間均在“崇禎辛巳(1641)”間,其時黃道周正在白雲庫獄中。各版本《孝經》均有跋尾,且各不相同,亦印證了洪思“本本各有論著,文與義鹹殊焉”的說法。

這本冊頁文字內容依據石臺本,在書寫中,黃道周隨時考證校對新舊各版本文字差異,並相應寫下按語。末尾跋文較長,考訂校對《孝經》諸版本,具有史料價值。

觀其書風,當是取法鍾繇,初視貌不驚人而諦觀之頗有古厚奇崛之致,筆法質樸,氣格高標,如其人焉。行文中多采用隸書古字,更顯老拙奇古。在講求楷書嚴整、端莊的整體特點之外,黃道周更加註重筆意的古拙、勁健以及字勢的欹側、靈動。橫畫多取右上斜勢,豎點作斜勢下轉,折筆重按稜角方整突出,勾法短促有力,沉著凝練。遒媚、冷峭、古拙,誠為晚明小楷佳制!

本冊封面有晚清書法家、藏書家費念慈(1855-1905)題寫籤條,冊後劉墉(1720-1804)題跋,稱許黃道周“筆墨謹嚴,亦所謂作字時甚敬也”。以精鑑著稱的邵松年(1848-1923)亦曾寫下觀款。

晚明小楷寫經三種,無上妙品!

黃道周 楷書《孝經》冊後劉墉跋文

在黃道周看來,名節和身體髮膚受損都是不孝之大者,被崇禎帝下獄並遭受酷刑對於講求孝道的黃道周可以說是身心俱焚,痛苦打擊極大。他將這種痛苦轉化昇華,書寫《孝經》一百二十本,就是自我的心靈救贖,是對痛苦打擊的一種昇華,對忠孝撕裂之後的彌補。

劉正成在《黃道周書法評傳》一文中指出:“孝”是黃道周從政二十年中所不遺餘力維護的政治倫理哲學的核心,這是他用生命和鮮血所維護的道統綱常。如果要找到黃道周在獄中所書的一百二十本《孝經》的藝術原動力,就應該在此。

傅山 小楷《金剛經》

晚明小楷寫經三種,無上妙品!

晚明小楷寫經三種,無上妙品!

傅山 (1607-1684)

小楷《金剛經》

辛卯(1651年)作

冊頁(十六開卅三頁) 水墨紙本

28。5×11。5 cm(每幅)

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濁翁、觀化等別名,山西太原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於學無所不通,經史之外,兼通先秦諸子,長於書畫、醫學等。清人郭尚先稱傅山“學問志節,為國初第一流人。”尤以書法為一代大家,生平作書多狂草,落筆遒勁奇詭,行氣連綿,雄邁率真,磅礴之勢令觀者震撼,足與王鐸鼎峙。

其真書小楷亦存世不少,精如毫芒,風格多樣,僅《金剛經》就有十餘種。順治十二年(1655)十二月,傅山書與景樸居士的小楷《金剛經》落款中,自署“是為第十二卷”。此後,傅山又至少寫過兩本:一本書於康熙二年(1663)三月十五日;另一本書於康熙六年(1667),贈予好友曹溶(字秋嶽)。由此知,傅山至少寫過十四種小楷《金剛經》。經學者考證,目前見到的傅山小楷《金剛經》共計六種,由落款時間分別標為:辛卯本、甲午甲本、甲午乙本、乙未二月本、乙未十二月本、癸卯本。

晚明小楷寫經三種,無上妙品!

傅山 小楷《金剛經》 區域性

本次秋拍呈現出的即為六種之一的辛卯本。此冊為紙本冊頁,計三十三頁,每頁六行。卷首有“我是如來最小之弟”白文閒章一枚。款署“辛卯書奉楓仲居士持誦。傅山”。鈐“傅山印”白文印一枚。“辛卯”為順治八年(1651),傅山時年四十五歲。受書人“楓仲居士”為傅山三立書院的同學戴廷栻,明末清初著名的學者、收藏家。

戴廷栻20歲時被選拔入太原三立書院讀書,受業於著名學者袁繼鹹門下,並在此與傅山結為莫逆之交。年紀稍長的傅山對戴廷栻也極為賞識,兩人志氣相投,相互勉勵,患難與共。在為戴廷栻文集《楓林一枝》所作序中嘗雲:“甲申(1644)後,仲斂華就實,古道相勖,竟成歲寒之友矣。”此時的傅山在山西乃至全國文化圈也享有很高的名聲,但易代後生活窘迫,頗乏生資。戴廷栻為仕宦之家,家境殷實,在經濟上常為傅山提供資助,亦扮演起了學術贊助人的角色,二人交誼由是日趨深厚。

順治七年(1650)末,傅山第一次到祁縣造訪戴廷栻,一直住到第二年的初春,此本《金剛經》可能是傅山受好友之請在戴廷栻家中所書,是目前已發現傅山小楷《金剛經》最早的一本。

洋洋灑灑四千餘字,凝神斂氣,無率筆,無衍字,可見用心之專,用意之誠。且筆筆圓潤,勁力內蘊,朴茂古拙之中,別有天真雅逸之氣浸淫於字裡行外,讀之令人入靜,頓生敬意。整幅作品筆勢勁健,精氣內斂,達到了人書合一的藝術境界。清代道光間收藏家南海伍元蕙曾保藏此冊,更為難得的是,書畫鑑定大家徐邦達先生曾經過目此冊,並欣然寫下題跋,著實增色不少。

晚明小楷寫經三種,無上妙品!

傅山 小楷《金剛經》 區域性

傅山的小楷書從鐘王入手,繼而參學顏真卿,在古樸醇厚中又有一種寬博的體勢,中年以後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面貌。在書法審美上傅山提出了“四寧四勿”的藝術主張,強調奇正相生、大巧若拙,透過增加楷書中的篆隸筆意來達到一種古樸沉厚的氣息。

此冊《金剛經》正是傅山中年小楷的代表,筆畫圓潤,結體端莊,行距疏朗。疏逸雋永,樸素精嚴,含蓄平淡。展冊一讀,既能體會到書法藝術的奧妙魅力,又能感受到一種如古井沉潭、老朽坐禪的濃濃禪意,實是佛教寫經的典範。

—版權宣告—

文章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絡後臺刪除

文中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