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技術的完美融合 || 巴赫三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

音樂與技術的完美融合 || 巴赫三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

音樂與技術的完美融合 || 巴赫三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

巴赫的三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sonata)分別為第一號g小調奏鳴曲,第二號a小調小提琴奏鳴曲,及第三號C大調小提琴奏鳴曲,此三首奏鳴曲與另三首組曲(partita)合而為“巴赫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及組曲”。今天我們主要介紹的是前三首奏鳴曲。

此三首奏鳴曲是巴赫依sonata da chiesa的形式而寫成,sonata da chiesa又做churchsonata解,意即教會奏鳴曲,此類奏鳴曲為專為教會或教堂演奏而寫,有別於組曲(Partita)的形式 —sonata da camera,意即俗世音樂。

音樂與技術的完美融合 || 巴赫三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

第一號奏鳴曲

第一號g小調奏鳴曲以一慢板(Adagio)作為整組六首無伴奏曲的開頭,使這首慢板的地位格外重要。此曲的即興意味極為濃厚,從第一句的第二拍即可見,這一串下行的音符就像一條巴洛克風格的裝飾花紋,精巧之餘又多了濃厚的宗教氣氛。第二樂章的賦格在三首賦格中最常為人所演奏,主題發展精簡但氣勢磅礡,很能讓人直接聯想到管風琴在教堂中的演奏。小提琴家所需克服的除了要將主題從繁複的和絃中奏出外,還需將嘗試將三音或四音和絃同時奏出,此二點為極大挑戰。第三樂章的西西里舞曲為12/8 拍,巴赫在此成功的寫作出西西里舞曲所應具備的搖擺感,小提琴則以低音與高音聲部的對話,呈現出彷彿兩支樂器輪流演奏的音調變化。第四樂章為急板(Presto),小提琴用單音奏出分解和絃,兩段體的形式使本樂章有一氣呵成的快感。

第二號奏鳴曲

第二號a小調奏鳴曲的開頭樂章為緩板(Grave),此曲比第一號的慢板更為緩慢。此曲的賦格主題較短,但巴赫用極長的篇幅發展它,此曲共有 289 小節,與第一號的 94 相較更為長。第三樂章為行板(Andante),主要是以二聲部寫作之曲。第四樂章為一以十六分音符為主,夾雜三十二分音符的快板(Allegro)。本曲與第一號的樂章形式相似,但速度上更慢,且賦格長度較長,故整首在聽覺上有更沉重的效果。

第三號奏鳴曲

第三首的C大調奏鳴曲通常被小提琴演奏者和欣賞者視為在三首中最具藝術成就的作品。C大調在西方24個大小調中具有宏大平整的特色,故於本曲開頭的慢板時,可聽到巴赫用小提琴演奏出具有建築物架構般的音樂語言。本樂章除了有此宏偉的音樂呈現外,還因其C大調與節奏的特色,有著莊嚴肅穆的氣氛。本賦格曲的主題較其他二首具有旋律性,故較少引起聽眾機械式發展的印象。第三樂章的最緩板(Largo)以其優美緩慢的旋律為著稱。最後一樂章的甚快板(Allegro assai)以相當有精神的主題奏出,全樂章除了主題有二個八分音符的加入,其他均以十六分音符為主,全曲曲式為二段體,最後在其C大調的主題中以明亮的色彩結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