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昌:一個典型的清末京官到底過著怎樣的生活?

清末聽一場戲花費幾何?米煤油都是怎麼賣的?一件皮衣多少錢?一位五品官員工資多少?他的錢都花哪了?本書從《李慈銘日記》中摘出所有有關物價、收支的資料,還原清末北京城的消費水平和一位京官的日常收入和開銷。帶讀著窺見京官生活的真相,瞭解清季財政、社會、經濟連鎖性的癥結所在。

文 / 張德昌

京官是士大夫的一部分,是整個官僚體系中的一環。自某一方面言之,京官又只是做官的一個階段。京官的最後目的是外放。

京官中也有生活謹嚴的,更有清苦不能自給的,但就全體而論,典型的京官是靠外官朘削所得過著侈糜享受的生活。

在職務方面,他們雖為官員,但無所事事,甚至很少入曹應卯。李慈銘在戶部二十餘年,很少入衙。戶部尚書閻敬銘為求整頓吏風,實行上堂點名,李慈銘斥之為有辱士人身份,上書抗議,結果名也不能點了。

這些京官所忙的是應酬。在李慈銘留下的十五年生活費用賬目中,吉慶喪吊,朋僚飲宴的費用,佔很重要的比例。

一般官員“爭事冶遊,風氣頹糜。其酒肉貴遊,風塵熱吏,皆改趨北里,態狎淫倡,揮霍之餘,偶亦波及。而冷官朝隱,舉子計偕,往往託興春遊,陶情夏課。酒壚時集,燈宴無虛,如江夏彭侍郎之視學江左,歲以千金寄黎豔儂,丹徒楊大理得視學安徽之命,即遍徵歌郎,厚分囊槖,而四川方臬使,江西李學政,去年述職至都,皆徹夜笙歌,揮霍鉅萬。太和張京兆蒞治神都,亦復輕齎時出”。

這一般京官除了沉醉於歌郎外,更嗜戲劇若迷。皮黃之外,又喜梆子腔。“都中有梆子腔,惟輿隸賈豎聽之。一二年來,諸邸有好之者,士大夫遂相率盛行。其價頓貴數倍。衣冠宴會,非此不歡”。李慈銘同治十一年(1872)除夕有寄張孝仲(錫中),史寶卿(慈濟)詩,可為一般京官之寫照:

文章學俳優,師友供狎玩。淫聲益佚離,大義日破散。

入耽博弈戲,出逐雞狗伴。置身或廟堂,遇事同盍旦。

鈐尾聽吏胥,俯首刮几案。謬種束一轍,馴致釀大亂。

光緒三年(1877)華北大旱之時,山西省災民一條人命值錢一百四十文,連一頭牛的價格都不如,一隻牛尚可售價十四兩。都城以內的京官渾然不覺,爭賞“軟舞”,伶人一陣風、十三旦風靡士林。

其上焉者則於飲宴娛樂之餘,研究古典文物,鑑別金石,蒐購碑帖,最多也不過明古。而大多的人既不明古,復昧於今。這般人的生活寄託於傳統的社會基礎之上,自然要反對革新,反對洋務。

他們反對輪船鐵路,反對辦銀行,反對使外人員,但是喜用洋物,身懷洋表,穿著羽呢、洋布,盛讚洋布之好,有的吸食洋藥。這種情形誠如郭嵩燾所說:

中國士大夫甘心陷溺,恬不為怪。鐘錶、玩具,家家有之。呢絨、洋布之屬遍及窮荒僻壤。……一聞修鐵路、電報,痛心疾首,群起阻難。至有以見洋人機器為公憤者。

這是京官享受主義的表現。他們追求享受是無底止的。

李慈銘雖然以月租八兩,住著保安寺街巨宅,但仍希冀更高的享受。他看到了十剎海一座樓房,“晶窗華敞”,是榮祿每月六十兩租居的房子。他說:“安得俸過十萬,移家其間耶!”

同光年間,西方資本主義勢力已由五口而遍及沿海,溯江而上,深侵中國腹地,中國老百姓在外來的經濟侵略之下,更顯天災頻仍。

地方官吏之重重剝削,民不聊生,而這些京官則在北京城圈以內,自成一個飲宴歡娛,歌舞昇平的世界,別有天地,在廣大的貧困社會中,過著孤島般的侈糜生活,完全脫離了現實,在濁流中自稱“清流”,在腐化的生活圈子裡打滾。遍地災黎,他們則飽暖邪逸,而無所事事。

李慈銘的自我批評十分中肯:“我生平無一長,亦無一事有益於人。”“我輩無事坐食,實國家之—蠹!” 這種民蠹階層,是沒有理由不被歷史進步的浪濤所沖洗的。

(本文節選自張德昌

著《清季一個京官的生活》,

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權釋出

華文好書選讀

張德昌:一個典型的清末京官到底過著怎樣的生活?

《清季一個京官的生活》

張德昌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1年8月

京官,指的是在京城供職的官員,包括翰林院編檢、科道和各部院司官共一千四百多人。一個典型的京官到底過著怎樣的生活呢?他們既講求居處、冶遊應酬,導致花費浩繁,又屢屢陷入極端貧困,甚至靠典質為生。實在過不下去的時候,他們也不願換一種生活方式或者乾脆離開北京。

本書以清末著名清流官僚李慈銘的《越縵堂日記》為主要資料,詳細梳理了李氏三十餘年中的實際收入支出,並旁考他書,帶讀著窺見京官生活的真相,瞭解清季財政、社會、經濟連鎖性的癥結所在。

華文好書

ID:ihaoshu233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