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皇宋通寶 九疊篆,好久不見!

宋 皇宋通寶 九疊篆

這枚九疊篆10月7號要拍賣的,好久不見了!

北宋皇宋通寶九疊篆一枚,24。5*1。2mm,3。6g;北宋仁宗趙禎,寶元二年至皇佑末年(公元1039年~公元1053年)鑄,非年號錢。錢文有篆書,楷書對錢,光背。有小平、折二兩種,有鐵錢。篆書中另有九疊篆者,極其罕有,為古泉大珍。九疊篆皇宋通寶在版別眾多的皇宋通寶錢幣中,尤為珍貴。九疊篆又稱上方大篆,秦漢無此制,唐宋以來多用於官印上面。九疊篆是以小篆為基礎,筆畫反覆摺疊,盤旋屈曲,點畫皆有縱橫兩個方向,填滿空白部分,求得均勻。

宋 皇宋通寶 九疊篆,好久不見!

“曲屈平滿”是九疊篆書法最大的特點。摺疊多寡,每一個字的摺疊多少,則視筆畫繁簡而定,有五疊、六疊、七疊、八疊、九疊、十疊之分,稱之為九疊,“乃以九為數之終也,言其多也”,形容其摺疊之多。九疊篆盛行於唐、宋、元、明,一直延續至今。將這種“九疊篆”用於錢文,在數千種古錢幣中,“皇宋通寶”僅為孤例,故被歷代收藏家視為稀世珍品。關於皇宋通寶九疊篆的鑄造背景,現今錢幣學家一般認為該錢幣為“置樣錢”,或“開爐錢”,應不是正用品流通錢幣。

清 咸豐重寶 寶泉當五十 雕母

宋 皇宋通寶 九疊篆,好久不見!

清咸豐重寶寶泉當五十雕母一枚,58。6*4。0mm,66。4g。罕見,極美品。祖錢,亦稱雕母,是為母錢之母,制錢之祖也。凡鑄錢之法,先將精煉淨銅或鉛錫手工雕鑿成祖錢,遂翻砂鑄母錢,此後用母錢印鑄制錢。錢制攸關,且祖錢乃清代鑄錢之根本,故素來為藏家所珍視。咸豐初期,在太平天國的打擊下,清政府財政極端困難,遂行大錢,自此錢法大亂。

《光緒順天府志》載:“咸豐三年,軍旅數起,餉需支拙,東南道路梗阻,滇銅不至,刑部尚書周祖培,大理寺卿恆春,御史蔡紹洛先後條陳錢法,請改鑄大錢,以充度支”。

宋 皇宋通寶 九疊篆,好久不見!

《東華錄》則載:“當五百與當千大錢於咸豐四年二月始鑄,然大錢一出,盜鑄蜂起,雖禁以棄市之律,不能止,不得不逐步停鑄,乃於同年七月即停鑄收回當五百當千大錢,並不能行用矣”。接著當百當五十大錢亦因民間通行不暢,貶值嚴重而減少鑄額。咸豐大錢版式紛雜而鑄額不多,是故其祖錢,母錢及樣錢,均為極難得之物。咸豐寶泉當五十祖錢一品,乃咸豐錢中之珍品。此泉書法大氣,筆透隸意,形制又愈普通當五十大錢,雕工精湛,實開門見山之品。馬定祥所著之《咸豐泉匯》與椿井氏所著之《清朝錢圖說·咸豐泉譜》中皆有著述。咸豐寶泉當五十祖錢,今多被故宮,歷博以及上博收藏,私人收藏鳳毛麟角, 張炯伯《後素樓清錢談》雲:“咸豐改鑄大錢,局中監督,擬製樣品多種,以備錢法堂侍郎審擇,選定後,發局作式鑄成母錢,即以母錢印範開鑄。”祖錢中書體版式與流通定式互異者,乃未經審選透過之品,更是羚羊掛角,難覓其跡。

宋 皇宋通寶 九疊篆,好久不見!

雕母錢亦稱祖錢,常以精銅人工鐫刻。鐫刻雕母錢是一種專門技術,在清代只為錢局所控制的極少數專職雕匠所掌握。《大錢圖錄》引工部寶泉局監督許福卿談制錢程式之語云:“每改元鑄新錢,先選至潔之象牙刻作錢樣,呈錢法堂侍郎鑑定,然後以精銅鑿成祖錢(惟老啟盛齋頂帶鋪此技印範不掛沙),其穿口(局呼金口)非錢局人不能鑿,再用祖錢翻砂鑄母錢,以後開鑄,則悉用母錢印範”。現今偶而能見穿口不鑿,僅留有小圓孔、小方孔的京局雕母錢存世,即許福卿言及之未經錢局人開口之京局祖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