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土後人”章貴:爺爺沒錢治瘡,3歲喪父,卻成魯迅紀念館館長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少年閏土》

“閏土後人”章貴:爺爺沒錢治瘡,3歲喪父,卻成魯迅紀念館館長

少年閏土,是以小英雄的姿態出場的,他勇敢、機敏、果斷,是迅哥的偶像。但生活從來不是詩,那一聲“老爺”,道盡了中年人的辛酸,此時的閏土麻木、呆滯、陌生。而與此相對應的,正是魯迅本人,與章運水的一生之緣。一個是窮人家的孩子,一個是地主家的少爺,兩個原本不該有交際的人,卻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或許是“年少無知”,亦或是童心未泯,總之章運水是魯迅的童年偶像,正如閏土與迅哥那般。

章運水(閏土原型)一家,主要有三個收入來源:1。幾畝沙土地,可以種植西瓜和棉花;2。父親章福慶,能夠編竹筐;3。給魯迅家做工,補貼家用。在少年的魯迅眼中,章運水是無所不能的,他會看瓜、趕猹、抓魚、打穀、捕鳥……他們宛如兄弟,無話不談。但章運水終究是要回家的,因為窮人家的孩子,要學會生活,用一生去感悟,生活從來不是一首詩。

“閏土後人”章貴:爺爺沒錢治瘡,3歲喪父,卻成魯迅紀念館館長

生命的轉折點,就在章運水回家的路上,和魯迅前往南京求學的路上,通向了不同的終點。父親章福慶的倒下,使得養活全家的擔子,壓到了中年章運水的身上。那個曬得黝黑,帶著氈帽,穿著土布衣服的男人,用佈滿老繭的雙手,撐起了全家的重擔。章運水變得沉默寡言了,唯有永恆的沉默,才可以多出一刻閒暇,挑土、搖船、下地、養家。

這種身心俱疲、日復一日的勞動,才能使章運水感到心裡踏實,哪怕全家依舊吃不飽飯,可他也要綻放出勞動全部的光亮。但就是如此勤勞的章運水,在當時的社會下,依舊養活不了一個家。越勤勞者,越寡言,越麻木,越絕望,是那個社會壓到了章運水。

“閏土後人”章貴:爺爺沒錢治瘡,3歲喪父,卻成魯迅紀念館館長

1934年,一場大旱,將掙扎中的章運水,推向了無盡的深淵。不順心的事,一件一件的來;不願見的人,一個一個的出現;上門收租的人,比地裡活著的禾苗都要多。章運水的幾畝沙地,也保不住了,他還要交租、還債。不久後,章運水積勞成疾,一個沒錢醫治的膿瘡,最終要走了他的性命。

但可悲的命運,不在於命運有多可悲,而在於可悲的迴圈往復、週而復始。章啟生,是章運水的大兒子,同樣也是閏土兒子水生的原型。他和父親章運水,一樣辛勤,一樣無助,一樣積勞成疾。在章貴3歲那年,父親章啟生徹底倒下了,在當時的社會下,“閏土”不管多麼勤勞,都是無法生存的。

“閏土後人”章貴:爺爺沒錢治瘡,3歲喪父,卻成魯迅紀念館館長

但生命又有了新的轉折點,一個新的政權出現了,一條嶄新的道路,擺到了章貴的面前,而這是“閏土”沒有等到的。在魯迅之子周海嬰的幫助下,章貴進入了紹興“魯迅紀念館”。他用和爺爺章運水、父親章啟生,一樣的勤勞刻苦,卻走通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

“閏土後人”章貴:爺爺沒錢治瘡,3歲喪父,卻成魯迅紀念館館長

沒有上過學的章貴,在工作時抽出時間,透過讀夜校,學習文化知識。並與淵源頗深的魯迅先生,有了更深刻的聯絡。透過大量閱讀、研究,魯迅先生的文集,章貴對魯迅時代的社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有了這些認識,章貴多次發表研究魯迅的文章,並最終成了“魯迅紀念館”副館長。從章運水,到章啟生,再到章貴的一樣勤勞,不同命運,可以看出什麼?只有可以供種子,生根發芽的土壤,才會煥發出勃勃生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