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的辯證法思想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的辯證法思想

【名家解讀】

任繼愈先生認為,這一章顯示了不少辯證法觀點。老子認為,政治上管得越嚴,越會遭到人民的反抗,寬鬆一些,老百姓的不滿少一些。事情往往和人們的主觀願望相反。有時看來是福,反而帶來災禍;有時看來是禍,反而帶來幸運。老子認為世界上壞事變成好事,好事又變成壞事,人們無法掌握。

面臨這種不可知的命運,應當怎麼辦?老子教人凡事要適可而止,不要做過了頭,那就可以避免事物向反面轉化,人們無力控制它的發展。這一章最後四句,老子認為為了防止事物的無限發展,要適可而止。

高亨認為,這一章表現老子樸素的辯證觀點。他指出:矛盾對立的事物常常互相轉化:其政悶悶,一般人認為是壞的,然而結果其民淳淳是好的;其政察察,一般人認為是好的,然而結果其民缺缺是壞的。禍可以轉化為福,福可以轉化為禍;正可以化為奇,善可以轉化為妖。人的行為方、直、兼、光是好的,然而是割、劌、肆、耀則轉化為壞的了。只有深明大道的聖人,能以道自守,保持不割、不劌、不肆、不耀。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的辯證法思想

【個人體會】

其政悶悶,形容無為無事的政治。也就是上一章講到的無為、無好靜、無事、無慾的政治。其民淳淳,是講聖人以無為無事來治天下,老百姓淳樸厚道。也就是指:“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其政察察,形容有為多事的政治。比如,天下多忌諱,民多利器,人多伎巧,法令滋彰。施行有為政治的結果是:民彌貧,國家滋昏,奇物滋起,盜賊多有。這就是其民缺缺。

下面的文字講福禍相依,正奇相生,善妖相因的道理。這樣的道理對於常人而言很深奧,按照一般的理解,福就是福,禍就是禍,福中不能生出禍,禍中也不能生出福。福與禍性質相反,截然對立。但是老子卻指出,福能生出禍端,禍能生出福來。這是怎樣的道理呢?

比如,天下昇平日久,容易滋生腐敗,歷史上王朝最盛極之時,往往是它衰落的開始。這難道不是福中生禍嗎?苦難的生活,艱苦的遭遇往往能激勵人自強自立,奮發有為。這難道不是禍中生福嗎?這就是事物的狀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任何事物都有向自身的對立面發展的趨勢。所以,正可以轉化為奇;奇也可以轉化為正。善可以轉化為妖;妖也可以轉化為善。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的辯證法思想

這個道理如何用來指導我們的政治實踐呢?其政悶悶,為無為,事無事,天下的侯王不願意採用這樣的政策,卻可以實現其民淳淳的目標。其政察察,為有為,事多事,天下侯王都在實踐這樣的政策,可是結果卻是其民缺缺。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這段經文的解釋比較困難,不同註解者的解讀比較隨意,難以獲得一致的理解。我將任先生與高先生的解讀列舉出來,供大家學習研究時參考。

任繼愈先生將這段經文翻譯為:因此,聖人方正而不顯得生硬勉強,有稜角而不會把人劃傷,正直而不至於無所顧忌,明亮而沒有刺眼的光芒。

高亨先生將這段經文翻譯為:所以,深明大道的聖人,行為方正,卻不傷害人;行為有稜角,卻不刺傷人;行為正直,卻不放肆;行為光明,卻不炫耀。

我的理解與兩位先生稍有不同,茲將譯文列於下節,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的辯證法思想

【試譯】

君王若能為無為,事無事,百姓就能不令而自順,不教而自化,返樸歸真;君王若為有為,事有事,禁忌律法限其行,道德教化充其視聽,百姓卻貧困流離。禍啊,是福地依身之地;福啊,是禍的棲身之所。禍福相依相隨,誰能知道哪裡是終極!難道沒有正嗎?正又能變成邪,善也能變成妖。人們對此的困惑,由來己久矣,只有聖人能洞悉此理。所以能統治大區域而不需要分割成小地區。雖使用堅兵利刃但從不傷害百姓。性情耿直豪爽但不率性肆意。作為光明正大但不招搖自炫。

《老子繹讀》,國學大師任愈愈先生的深入淺出之作。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首屆向全國推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圖書。原國家圖書館館長韓永進在央視《開講啦》傾情推廣。該書榮獲第十一屆文津圖書獎特別推薦獎。

參考資料:

《老子繹讀》 任繼愈 著

《老子註譯》 高亨 著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