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漢墓墓主的名字“避”被誤讀成了“辛追”?

這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中華文化歷時千年,各種字型迭經演變,才有了我們今天的規範字。可是在幾千年前,人們使用的字型五花八門,一個“避”字,如果是寫成篆書,再從右往左唸的話,極容易被人看成“辛追”,這也不奇怪。

馬王堆漢墓墓主的名字“避”被誤讀成了“辛追”?

最關鍵的是,無論你是讀成“避”,還是讀成“辛追”,都不影響馬王堆漢墓的考古價值,所以不停的去追究這個字的讀音,我覺得意義不大。有這閒工夫,好好的研究一下馬王堆女屍之謎,豈不更有意義。

歷史就是這樣,它是在不斷的發展中前進的,我們透過考古,不斷顛覆前人已有的思想觀念,產生新的內容。有朝一日,也許我們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慈禧不叫慈禧,唐太宗不是李淵的兒子,你會不會覺得有些詫異呢?大可不必,因為考古學這門學科的產生本身就是用來顛覆歷史知識的,你不知道在地底下還埋了多少我們未知的東西,也不知道還有多少爆炸性的內容會出現在我們眼前。

就像馬王堆的女屍,在開棺之前,沒有人會想到這具女屍居然還會有彈性?所以一個字的誤讀實在是沒有必要過分解讀。

馬王堆漢墓墓主的名字“避”被誤讀成了“辛追”?

在過去,我們一直以為三皇五帝時期是一個人人幸福,個個安康的理想社會,可是後來的考古推翻了這種認知,那不過只是人吃人的原始社會罷了。

又比如,堯舜禹湯四大君王愛民如子,萬民敬仰,可是我們現在知道了,他們只是奴隸社會的代言人,他們服務的是奴隸社會的上層奴隸主。所以歷史就是這樣在不斷的被修正的過程中前進的。

我們後人對於歷史的瞭解,主要就是來自於這些考古發現,考古工作者責任重大,他們需要對發現的每一個細節都詳細加以研究,並且得出最可靠的結論。

另外從歷史學上來看,無論叫什麼名字,都不會影響馬王堆女屍的研究價值。我們不會因為這具女屍改了一個名字,而改變我們本身的態度。

再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秦始皇叫什麼?有人說他叫嬴政,有人說他叫趙政,但是無論他叫什麼,他統一六國,雄霸天下這一事件是事實存在的,不會因為他叫什麼名字而改變。馬王堆女屍名字叫法的演變,恰好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了中華漢字文化內容的豐富。

隨著我國考古學的不斷髮展,尤其是各種新裝置的出現和技術手段的不斷進步,我們能夠得到的古文字圖現在變得越來越清晰了。這些古文字被拿來和傳統的文獻字型相對比,我們能夠得出更加精準的結論。包括過去我們一直認錯的字或者根本認不出來的字,都可以得到重新的糾正。

馬王堆漢墓墓主的名字“避”被誤讀成了“辛追”?

網友的智慧是無窮的,但我還是要說,與其把時間和精力耗在一個字的確認上面,為什麼不能去多做一些有益於考古的工作呢?比如說,想想該如何保護那具出土的女屍吧,從地裡挖出來以後,屍體保護就成了難題,大家還是在這方面多出出主意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