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調理身體的基本原則是什麼?(附語音)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附語音)-精華篇-之三百二十二。(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中醫彭鑫博士,今天我們繼續講解《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我們先看原文∶“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這句話從字面理解很容易,觀察疾病的陰陽屬性,以辨別用剛或者用柔的方法來進行治療,或者以辨別疾病的屬性是剛還是柔。根據剛柔的性質不同,陰陽屬性不同進行治療。陽病應當治陰,陰病應當治陽。

有一個名詞叫“柔剛”,剛指外來的陽邪,柔指飲食所傷導致的陰邪,這是一般意義上的理解。張景嶽註解為∶“形證有剛柔,脈色有剛柔,氣味猶有剛柔。柔者屬陰,剛者屬陽。”張景嶽認為辨病辨證需要八綱,就是陰陽、寒熱、表裡、虛實這八個分類。他說∶“形證有剛柔”,就是透過外形來判斷有陰有陽,有剛有柔。學過《易經》的同學們也會知道,剛和柔代表的就是陽和陰。剛代表陽,柔代表陰。某種意義上講,剛柔指的也就是陰陽。所以外形叫“形證有剛柔”,也就是這個人的外形,包括一些症狀,主證、主訴這些內容有陰陽的區別。

“脈色有剛柔”,脈指的就是把脈,脈裡邊也分為剛和柔。色指的是氣色,還有外在表現,包括一部分的症狀,《內經》裡的色不僅指臉色,有時候也指整個人的外在表現,這些表現也分陰陽,也分為剛柔。氣味又有剛柔,氣味指的就不是患者的表現了,指的是藥物、方劑有四氣五味的不同。四氣就是寒熱溫涼,四氣代表氣機的變化,叫升降浮沉。(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五味就是辛甘酸苦鹹,五味正好對應五行,對應五臟。辛對應肺,甘對應脾,酸對應肝,苦對應心,鹹對應腎。辛甘酸苦鹹分別對應著木火土金水,對應著肝心脾肺腎五臟。前面說了“形證有剛柔,脈色有剛柔”,這就是代表患者的表現有陰有陽的不同,我們在進行治療的時候就要透過氣味,還有就是藥物的變化來分別進行對治,所以張介賓說∶“柔者屬陰,剛者屬陽”。

現在的詞叫陽剛之氣,還有一個詞叫陰柔之性,實際上講的是陰陽的屬性不同,一定要剛柔結合才行。要是純剛無柔也不行,容易斷,純柔無剛也不行,太懦弱。合理的性格應該是剛柔相濟,陰陽協調,這樣才能成為正常的性格。我們人身上也有陰精和陽氣的不同,一個人身體上都有陰和陽。很多人說女生屬陰,男生屬陽,是不是男生身上就沒有陰,女生身上沒有陽,其實不對,只要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自身就有陰精和陽氣。(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所以每個生命都有陰和陽。無論是男生和女生都有陰虛或陽虛,都有陽亢或者陰盛。所以不能因為男女來進行分辨,當然男女因為生理的區別,所以陰精陽氣的特點表現形式也不同,所以二者治療的時候有所區別。這就是“剛柔”這個名詞的解釋。

我們再看一下古代醫家是怎麼來理解和註疏的,這塊其實很值得大家來參考。剛才講了剛柔指的是陰陽的屬性,有的醫家也解釋了陰陽的效能。需要提醒大家就是剛柔有的時候指的是藥性,滋補的方劑都是屬於柔的,攻邪的方劑都是剛的。滋補的六味地黃丸、桂附地黃丸、八珍湯、四君子湯,這些都是屬於滋補的。滋補的性就不是特別的硬,喝了之後容易吸收,被身體所用。所以有一種滋潤之性,那就是屬於柔。還有的方劑屬於攻邪的,比如攻表邪的麻黃湯、桂枝湯、大青龍湯等。攻下的有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等。只要是攻邪的方劑就是剛性的,吃進去之後人體的反應就特別劇烈,所以古人就認為這種方劑屬於剛劑。所以滋補身體的方法為柔,瀉法為剛。(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所謂的瀉法就是攻邪的方法。無論是從汗往外洩,還是從大便小便往外洩,還是吐法往外洩,都是往外洩的,所以這種方法就是屬於剛劑。現在臨床上用攻邪的方法並不是很多,大多數都是用調理的方法。宋元之後中醫的思路很多時候都是進行調氣。漢唐時代調氣的方劑並不是很多,大多數是攻邪為主,當然也有滋補的。從宋元之後,因為有了臟腑用藥法式,尤其以金元四大家,比如李東垣易水學派他們的升降學術思想對後世的醫家影響很大。所以有很多問題,比如我們之前講的攻邪的、瀉下的方法就不用猛烈的方法,除非遇到痞滿大實堅等症狀特別明顯的情況。一般都用調理的方法,行氣的方法,化痰的方法,理氣的,化溼的,用這種方法來進行處理,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張子和之後,善用攻下法而成名的醫家就非常少了。

整理《黃帝內經》非常好的一部書叫做《內經知要》,作者是李中梓,字是才,明末華亭人,就是現在的江蘇松江,是明末的著名醫家,他對於中醫學基礎理論的貢獻非常大。他本人受他時代之前的名醫,比如李東垣、張介賓的學術思想的影響,他也認為先天之本在於腎,後天之本在於脾胃,從這個角度對人體進行論述。(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我們非常熟知的一句話∶“古云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這句話來源於李中梓《內經知要》的序。李中梓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是什麼呢?他說∶“審病之陰陽,施藥之柔剛”,他說陰陽和柔剛分屬於不同的判斷,陰陽是對於患者疾病的判斷,柔剛是對於用藥用方治則治法這些方面的應用。雖然是柔剛,其實也是陰陽的意思,但在這裡用另外一個詞來替代陰陽,其實是一個意思。

所以在這塊希望大家能理解,《黃帝內經》文字優美,對仗非常工整,後人考證認為《黃帝內經》是西漢時代的著作,漢代的文章就講究對仗,講究平衡,特別優美,所以咱們在讀《黃帝內經》的時候,有時候我覺的這些文字都屬於古文言文最好的教材,裡邊沒有重複。要是說這麼寫也行“審其陰陽,以別陰陽”其實也對。但就不如“審其陰陽,以別柔剛”優美,而且朗朗上口,這句話就解釋到這裡。(未完待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