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語情》選載,提筆忘字,何以破局

《中國語情》選載,提筆忘字,何以破局

《中國語情》選載,提筆忘字,何以破局

提筆忘字,何以破局

近年來,隨著電腦和手機的普及,人們越來越依賴鍵盤輸入, “提筆忘字”的狀況也愈加突出,引起了媒體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成為經常性的語言輿情熱點。2019年4月,《光明日報》的整版報道又將各界對這一問題的關注推向高潮,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討論不僅從多方面考察了“提筆忘字”的緣由,包括網際網路時代的綜合徵、漢字本身特點、中小學漢字語文教育缺失等,還重點關注瞭解決對策,包括搭載技術快車、加強語文教育、重視漢字文化傳承等。

一、

失寫現狀

有關媒體對“提筆忘字”狀況的調查已有多次,據我們的初步統計,2010年以來有以下四次引發社會較多關注的調查:

2010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2072人進行了調查,發現僅25。7% 的人在生活中有較多手寫機會,大多數人 (74。2%) 表示手寫機會不多,其中4。4%的人表示幾乎已經不手寫了。

2013 年,零點指標資料針對北京、上海、廣州、淮安、金華、鹽城等12個城市進行了“中國人書法”系列調查,結果發現94 。1%的受訪者都曾遇到提筆忘字的情況,其中26。8%存在經常提筆忘字的情況。

同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又發起了一項調查,共2517人參與,結果顯示98。8%的受訪者坦言曾遇到提筆忘字的情況。書寫頻率上,僅38。9% 的受訪者經常手寫漢字。

2017 年,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又對2002人進行了調查,其中61 。4%的受訪者提到自己曾提筆忘字。37。1%的受訪者每天都會寫字,33。6%的受訪者每週寫字一兩次。

此外,近年來不斷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關注漢字“困境” (如表1)。

表1 近年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有關"漢字書寫"的提議

《中國語情》選載,提筆忘字,何以破局

2019年4月,據光明網輿情中心的觀察,仍有近六成網友稱自己曾提筆忘字,其中“生疏” “寫錯” “手機” “電腦”成為網友討論的高頻詞。同時,光明智庫還專門邀請專家對該問題進行了解析,並用整版篇幅進行了報道,相關報道立即又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東方網、《南方日報》、《河南日報》等媒體也紛紛發表評論(如表2)。

表2 近期備類媒體上發表的關於"提筆忘字"的原創評論文章

《中國語情》選載,提筆忘字,何以破局

二、

失寫緣由

縱觀歷年評論,大部分觀點都認為,電腦和手機的普遍使用,使紙筆書寫機會減少,從而導致大眾逐漸喪失漢字書寫的習慣。如今“提筆忘字”又被重提,各界對其產生的原因又有了一些新的看法:

1、提筆忘字是資訊時代語言貧乏綜合徵的表現

除了認為電子裝置取代了紙筆書寫,還有觀點認為時代發展迅猛,人們的語言使用呈現越來越不嚴謹的趨勢,提筆忘字並非一個簡單的現象,而是時代綜合徵的表現。

光明智庫專家訪談中,武漢大學中國語情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世舉教授指出“提筆忘字”現象產生受多方面因素影響:

“除了使用電腦,以下因素也不無影響:其一,在快餐文化的影響下,人們常常滿足於簡單的資訊交流或獵奇‘八卦‘,而不再關注文字的形體美和豐富的內涵,甚至也不在意它的點橫撇捺了,於是漢字的輪廓在人們的記憶裡漸趨模糊。其二,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壓力的增大,助長了社會的浮躁,致使為人做事不求嚴謹,語言文字的使用亦然。即使在鍵盤上敲錯了 字,也將錯就錯,不予糾正,對語言文字的敬畏之心有所消減。”

《南方日報》一篇題為《提筆忘字後的”失語“困境》評論也持類似觀點,認為:

”提筆忘字,是網際網路時代最為常見的‘失憶症’。最開始只是手和筆感覺陌生,筆和紙開始疏離,最後發展到豈止提筆忘字,關於表達匱乏的‘荒漠困境‘如同滾滾黃沙撲面而來,大多數人已步入現代語言交流貧癖的荒漠裡,只怪時代發展飛速迅猛,來不及化解人們過多的細膩情緒。“

另外,也有觀點認為”提筆忘字“現象是社會進步的代價,網際網路時代讓人們的溝通效率相比手寫時代提高了很多,而隨著溝通方式的改變,書寫能力衰退有其必然性。

當然,多數觀點還是認為提筆忘字是時代病,不能放任國民書寫能力衰退。

2、漢字象形表意特點和漢字文化意識淡薄加深”書寫危機“

也有一些專家從漢字本身特點和漢字文化傳承的角度進行了思考。如《南方日報》署名盛人云的文章《”提筆忘字“》認為,如今國內外人們都習慣用鍵盤輸入, 漢字象形表意的特殊結構使得漢字相較表音文字面臨著更大的衝擊。《人民日報》在2016年發表的《在海外學習如何避開”書寫危機“》一文,就曾專門調查了韓國人和中國留學生的書寫狀況,文中來自韓國的黃棋玄提出:

”對於韓國人來說,鍵盤時代對他們的影響並不像中國這麼大因為韓語是表音字,所以不會存在不會寫的狀況。“

在光明智庫專家訪談中,社科院語言所譚景春研究員也認為:

”漢字是一套符號系統,字形和字音、字義有一定的聯絡,但規律性不強,識字、寫字需要反覆記憶。有的漢字筆畫很多,比如“懿”字就有二十畫以上。“漢字字形複雜、規律性不強的特點使其識記更加困難。

手寫機會的減少伴隨著的是國民漢字文化認知的淡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陳振漉指出:

”今天,漢字完全是學完拼音後就‘變’出來的東西,是螢幕框裡面彈出來的東西,它不再是書寫完成的漢字了。“

拼音輸入使得人們對漢字字形的認知逐漸被拼音字母取代。《在海外學習如何 避開”書寫危機“》一文也談到,對留學生來說, ”漢字“書寫危機“程度似乎更 深,培養”寫字能力“的任務也更加艱鉅”,文中在澳留學的中國學生尹一傑在接受採訪時回答到由於澳大利亞沒有漢語語境,缺乏漢字書寫的機會。

3、中小學漢字語文教育有所缺失

還有部分觀點指出,提筆忘字與學校語文教育的缺失不無關係。例如東方網 《94。1%的人提筆忘字盼給民族文化“補鈣”》一文這樣評論到:

“經常提筆忘字,漢字規範書寫能力差。究其根源,關鍵是一些學校、老師和學生對保護漢字、學習母語不夠重視。” “中小學教育把母語教育邊緣化了,大學教育把母語課由必修課改為選修課,這無疑都是在淡化母語教學,讓大中小學生們都不重視母語學習 ,到頭來何止是害了學生們的未來。”

2019 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宋華平也提到,如今仍有不少學校並不重視書法課的開設,制約了中小學書法教育的開展,比如河南毛筆開課率只有47。3% ,且書法課經常被擠佔挪用。

三、

何以破局

提筆忘字並非個人小事,而是全民語言能力下降的表現,事關中華文化的傳承。很多專家都思考了破局之策,其中既有較多提及的加強書法教育等老建議,也有結合近年來技術發展和文化建設成就提出的新建議,後者可概括為輸人技術破局、語文教育破局和漢字文化破局三方面。

1 、輸入技術破局

在快節奏的數字化時代,人們更傾向於選擇高效的鍵盤或語音輸入,一些觀點指出應讓手寫也搭上技術的快車。《南方日報》評論《提筆忘字背後的“失語”困境》提出手寫體在網路場景中同樣可行,既可以彰顯個性,也有利於個人文化素養的提高,呼籲“讓書寫搭上技術的快車,賦予更多現代的內涵”。

光明智庫專家訪談中趙世舉教授也談到:

“推進漢字手寫輸入法和手寫漢字識別技術的創新升級,促進手寫漢字在各種資訊化平臺、工具以及大眾生活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慶幸的是,目前手寫輸入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手寫效率在不斷提升。當前,電子裝置不斷更新,平板電腦、手寫筆等層出不窮,促進了紙張電子化,受到不少年輕人的青睞。手寫輸入系統也在不斷提升,例如蘋果公司在2018年申請的專利一一“實時手寫識別技術”,可以讓使用者在智慧裝置上手寫輸人文字和符號等多種字元,並實現即時識別功能,手寫輸入效率將得到極大的提升。未來,手寫輸入更加便利,人們必會重拾書寫習慣。

2、語文教育破局

中小學語文教育在培養年輕一代學生的書寫習慣上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改善書寫現狀,各方提出和採用的策略主要有重視漢字講解、推動書法進校園等。

(1)重視漢字講解

提升學生漢字書寫能力,首先需要重視校園語文教育。海南中學三亞學校語文教師林德武認為:

“提高書寫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確保中小學的語文教學質量,讓學生在學校學好語文、寫好漢字。”

聚焦於漢字教學方面,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言恭達認為應該注重字源字理的講解,增強學生審美能力。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陳振漉在2017年兩會上提出漢字教育應樹立“筆畫先行”意識,即小學語文教學階段,一二年級先從筆畫入手進行漢字教學,到三四年級後再教拼音。

(2) 推動書法進校園

書法教育同樣是加強漢字教學有效方法之一,一方面有利於學生在一筆一畫中加深對漢字字形的認知 ,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傳承中華文化等。讓書法進校園也一直是教育部著力推動的重要專案。

2013年教育部開始在全國推動“書法進課堂”活動 將書法教育納入中小學教學體系,要求學生分年齡、分階段修習硬筆和毛筆書法,各學校從小學三年級起要開設專門的毛筆書法課。然而,這項活動在一些地方並未得到很好地落實,一方面由於監督力度不夠,另一方面學校、學生和家長對書法教育缺乏重視,許多中小學的書法課開設不合規範,開課課時較少,師資配備不到位,並且存在書法課被擠壓挪用的情況。

2018年9月教育部又聯合中央電化教育館、河北省語委、北大方正集團共同啟動“墨韻智慧·書法進校園助力項曰”,將人工智慧與書法教育相結合,為全國經濟 欠發達地區的學校提供書法教育支援,以精準幫扶的方式推進這些地區開設和開好書法課,成果頗豐。近一年時間裡,全國各地學校為響應“書法進校園”的號召, 開展多樣性書法活動鼓勵學生練習書法,如邀請書法家進校園、舉辦中小學書法大賽等。

為進一步促進對書法教育的重視,除注重書法課程設定外,也有專家提出應將書法知識納入考試體系中。2014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曾提議在中考、高考中增加書法知識的有關試題。2019年兩會期間,中國書法協會副主席宋華平委員提出將“書法納入中小學考試”的提案,建議制定統一的書法教學大綱。書法教育成為學生成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必定能引起學校、學生和家長對漢字書寫的重視,是促進書法教育、漢字教學的重要一步。目前,上海、山東、北京等地區相繼把書法納入中小學考試。

3、漢字文化破局

破解“提筆忘字”的危機最根本的方法是從文化和心理出發,提高國民對漢字的重視。

(1)營造全社會漢字書寫的良好氛圍

趙世舉教授認為公共空間存在不良表達,解決提筆忘字問題應從社會整體考慮,營造漢字書寫的良好氛圍。他指出:

“要大力促進漢語漢字更加廣泛、更加深入地融入當代大眾生活之中,使之成為不可或缺的生活資源、生存依賴和精神家園。不斷創新和豐富漢語漢字學習、傳播和傳承的方式手段,激發大眾對漢語漢字的熱愛和珍視。”

近年來,我國各界在推動漢字宣傳上也做出了很多努力,如:

一一利用現代傳媒,打造彰顯傳統文化的影視節目。《中國漢字昕寫大會》等節目的熱播,激發了人民群眾對漢字的熱愛,促進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一一設立漢位元組。進入21世紀以來,設立漢位元組的聲音持續不斷。2017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言恭達給出提案,建議設立“漢位元組” ,建立漢字文化教育基地。同年4月首屆“世界漢位元組”在魯山縣倉頭鄉開幕,吸引了眾多來自海內外熱愛漢 字文化的人士。

一一宣傳書法,建立書法搏物館。目前全國各主要省份都設立了專門的書法博物館,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李翔也提出應儘快在北京籌建“中國書法歷史博物館”等等。

(2) 增強個人愛漢字、勤書寫的意識

珍愛漢字是每個人的使命。漢字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作為漢字的使用者和中華文化的傳承者,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增強珍愛漢字的意識,主動承擔起文化接續 的使命。如譚景春研究員就發出呼籲:

“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理當致力於文化的接續和弘揚,不能在各種衝擊面前喪失漢字文化的自尊、自重與自覺。”

漢字書寫是一種“用進廢退”的能力。想要真正避擴音筆忘字,唯有以“勤” 為徑,努力增加書寫機會。著名書法家言恭達先生也建議:

個人“勤閱讀、勤查詢、勤書寫” “一本字典在手,便於隨時查閱;一本筆記在身,讀書多記錄,多寫讀後感;一本日記在床頭,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

結語

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電子裝置的普及等因素,確實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們越來越習慣於在網路上瀏覽資訊,打字如飛,卻也越來越難以沉下心來感受文字的魅力,用紙筆一筆一劃地書寫漢字。而另一方面,網際網路時代在帶來語言生活重大變革的同時,又何嘗不伴隨著新的機遇:拼音輸入比手寫更快捷,忘記的字可以透過語音查詢,手寫與技術的碰撞有無限的可能性……

值得慶幸的是, ”提筆忘字“問題已逐漸受到重視,社會各界也做出了不少努力。應該看到, ”提筆忘字“的成因較為複雜,漢字書寫習慣的培養也不在一朝一 夕,需要我們始終堅守對漢語、漢字的敬畏與熱愛。

主任編審:趙世舉

常務編審:覃業位 編務:孟楊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