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昌華:雲中誰寄錦書來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張昌華:雲中誰寄錦書來”,“vid”:“b3308rx6hdn”,“img”:“http://puui。qpic。cn/vpic/0/b3308rx6hdn。png/0”,“desc”:“張昌華:雲中誰寄錦書來”})

二十個資料夾整齊排列在張昌華家的書櫃之中,裡面放置的是他畢生所收藏的近兩千封與名家的往來信札。巴金、冰心、蕭乾、錢鍾書、楊絳、季羨林、周有光、張充和……寫信的人,每一個名字都如雷貫耳。

張昌華:雲中誰寄錦書來

△ 作家、編輯 張昌華

在三十餘年的編輯生涯中,與這些“名士”的過從,成為張昌華人生中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退休後他當起“碼字工”,將文壇前賢們的軼事寫進《書香人和》,又在故紙中爬梳剔抉,寫成“文化名人的背影系列”,追憶前輩的前輩。他的書寫或可成為現當代文學史中一條特別的箋註。

雲中誰寄錦書來?“我也,張昌華。”

1

張昌華進入出版界時,已是不惑之年。

他當過兵、教過書,憑藉對文學的一腔熱情,一踏足文壇,就是個有勇有謀的“後生”編輯。

上世紀80年代,瓊瑤的《在水一方》《雁兒在林梢》等多部作品,經張昌華“助推”出版,在大陸引發了早期的瓊瑤熱;古龍的武俠小說,他編一部火一部……但張昌華志不在此,他對純文學神往已久。

當他回憶起編輯生涯時,最得意的作品是1993年一手策劃的《雙葉叢書》。這是為現當代文壇具有影響力的夫婦作家出版的散文合集,網羅了蕭乾、文潔若,魯迅、許廣平,老舍、胡絜青,巴金、蕭珊,周有光、張允和等16對文壇伉儷寫人生、家庭和親情的作品。先後出版了16冊,引起了很大的關注。

蕭乾、文潔若是張昌華拜訪的第一對夫婦。最初,他以投石問路的方式,致信蕭乾,希望得到他的指教和支援。覆信出乎意料的快,蕭乾說這套叢書的“點子高明”,並稱已著手整理文章。

通訊第二年,張昌華登門拜訪。時隔多年,張昌華仍記得蕭乾熱忱待客,端上一杯椰奶,室內暖氣足,蕭乾見張昌華在揩汗,提醒道:“把大衣脫下,要不會感冒。”杯水片語,讓張昌華這個當時還有點怯生生的“小編輯”心裡一下暖了起來。那時蕭乾夫婦正為譯林出版社趕譯“天書”《尤利西斯》。蕭乾仔細聆聽著張昌華對叢書的介紹,對合集中夫婦兩人的文章正反顛倒都可閱讀的編排方案,尤為讚賞。他們的合集《旅人的綠洲》很快順利出版。

向巴金約稿成功則得益於一個偶然。1997年張昌華去北京出差拜訪老舍先生的兒子舒乙時,被抓了個差。中國作協為九十歲以上的老會員每人量身定做了一雙北京百年老店出品的軟底布鞋,舒乙託張昌華捎給巴金一雙。巴金當時在杭州西湖汪莊休養。

張昌華欣然接受了這個美差,在杭州見到巴金女兒李小林後坦言,借送鞋之機想就便組稿。李小林說此事她不便做主,讓張昌華直接和她父親談。

見到巴金,張昌華立馬奉上當時剛出版的老舍夫婦合集《熱血東流》和胡風夫婦合集《長風贊》,當他說出想為巴金夫婦二人也出一本後,巴金馬上說“可以”。張昌華喜出望外。討論蕭珊入選作品細節時,張昌華建議可選一些翻譯作品,巴金立刻應聲道:“可選《阿霞》(屠格涅夫)。”巴金當時精力不濟,坐在輪椅上,但對合集十分上心。後來他審定了選編者的第一次選目,並提出了增刪意見。關於書名,巴金請張昌華擬幾個供他參考,最終圈定了《探索人生》,並題寫了書名寄來。1999年書出版後,巴金還以簽名本相贈。

除了《雙葉叢書》,張昌華早期與葉兆言合作編輯了《八月叢書》,收錄張承志、史鐵生、劉恆、王安憶、張煒、蘇童和朱蘇進等人的長篇和短篇小說集,影響頗大。此外由他編輯的《許廣平文集》《陳白塵文集》《舒婷文集》《黃裳散文》以及《魯迅的藝術世界》等也是他的得意之作。

“做編輯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始終有一個樸素的想法,就是希望我編的一些書能在讀者的書架上,站上5年、10年,甚至更久。”張昌華說,這個目標實現了,他做編輯的快樂便有了。

2

張昌華自詡是個與信有緣者。編輯出身,寫約稿信本是公事公辦,但張昌華落筆總是費心思的。他常用毛筆書在花箋或八行書上,若對方是耄耋老人,就把字寫得大些,如是海外作者就用繁體。遣詞造句,都儘可能典雅。若是初識或交淺者,憂其未必作復,他往往會寫好回覆的信封,貼足郵票。他笑道,“冰心、楊絳先生就‘上過我的當’”。

張昌華收藏的近兩千封書信涵蓋科技、文學、藝術諸多領域,不乏泰斗大師級人物。茅以升、袁家騮的謹嚴,冰心、張充和的溫馨,錢鍾書、楊絳的睿智,季羨林、蕭乾的慈讓,華君武、夏志清的幽默,蘇雪林、吳祖光的耿直,盡顯字裡行間。

那時,張昌華廣結文壇師友,是單位寫信最勤、收信最豐的一位。中午下班鈴響,同事紛紛上食堂,他卻奔向收發室,“書信天天有,邊吃飯邊看信,菜飯伴著信香,真是一種享受。”

編輯與作家的交往,根本宗旨是組稿。但與錢鍾書夫婦的交往有些例外。

1988年張昌華登錢府拜訪,楊絳先生接待,錢鍾書退避三舍,無緣一見。不過當張昌華返回南京後,發現辦公桌上已躺著錢先生的“未能迎迓”表歉意的大函。張昌華與錢先生通話,說自己喜藏簽名本,下次進京將抱著他的“論學文選”請他題簽。電話那頭聽見錢先生淺淺的笑聲:“把書搬來搬去,那多麻煩,我寫張籤條你往上一貼不就行了?”不久,收到“昌華同志覽存錢鍾書奉”這頁籤條。

錢鍾書、楊絳素以淡然、謹嚴稱著,從他們的賀卡也看得出端倪。張昌華每年歲末有寫賀卡的習慣,也收到過錢鍾書夫婦寄來的。卡面是湖藍色,潛印魚鱗狀暗紋,一反賀卡的紅色喜氣之道,獨樹一幟,卡面上的字僅有“新禧 錢鍾書楊絳同賀”九個大字。一張賀卡由兩人分工完成,字是錢先生所寫,受者名由楊絳填寫。

從最初的邀約書稿,到後來時常給他們寄去新書,張昌華與錢鍾書、楊絳書信跨度二十二年,加上寫給他們女兒錢瑗的一封,正巧二十二封。不過,終究開花沒有結果,始終沒有組到他們的稿子。雖有遺憾,卻仍是人生收穫。

張昌華收到的楊絳最後一封信寫於她一百歲時。那是張昌華讀了楊絳的百歲新作《儉為共德》後寄去的讀後感,知道楊絳喜歡讀民國人物傳記,隨信寄去了新書。楊絳在回信中一再致謝,並寫道“你寫的字真美,我會當墨寶珍藏。你寄的花箋,我就貪汙了,行吧?反正我已年逾百歲,老面皮了!”

如今書信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張昌華成為地道的“時代落伍者”,卻也有自己的應對之術。2013年春節,他給久違的聶華苓寫信問安。聶華苓用電郵復,說她近九十了,不能開車到鎮上寄信,改用電郵。張昌華不會電腦打字,就在紙上寫信,用手機翻拍成照片,透過郵箱、微信發出,他說這是土洋結合,向科技“舉一隻手投降”。

3

前半生當老師,後半生做編輯,“蠟燭”者半,“人梯”者半,兩半合一,“為人作嫁”一輩子。張昌華曾經這樣自嘲。

其實教書時,張昌華寫過一些文章,但做編輯後,他停筆一心編書。蕭乾引領張昌華從一個編書人成為一個寫書人,鼓勵他做編輯一定也要堅持寫,只有寫了才知道作家的甘苦,更方便與作家平等對話。自那以後,張昌華筆耕不輟。退休後的十多年,相繼寫了《曾經風雅》《民國風景》等四部文化名人隨筆“為己作嫁”,那是在編輯生涯中透過自己的閱讀、思考和直接的交往與知識分子們“對話”的記錄,在淡雅中透著歷史的厚重。

傳記文學不好寫,難就難在一個“真”字。張昌華卻要啃這塊硬骨頭。說起自己的寫作之道,張昌華給出的二字,便是真誠。就像他與文壇大家們的相處之道一樣。

他寫的傳記類文章都會呈傳主本人審看,作家們的“改稿”記錄又成就另一段佳話。譬如寫王世襄,張昌華冠題《唯王獨尊》,王世襄用紅筆重重劃去:“此題不可用”,還打上著重號,稱只將不符事實的地方加以修改,並向編者致以謝意。大家的謙遜、嚴謹令張昌華感佩。

張昌華的文風也逐漸形成個人特色,他善於用細膩的筆觸書寫文壇故事,將名人“打回”凡人原型,近些年《我為他們照過相》《他們給我寫過信》相繼面世。“友人調侃說我是一介‘雅士’,我自知骨子裡是俗人一個。我願意把這些背後的故事記錄下來,從這些照片、信件的字裡行間,或多或少能窺見那個時代文化人的生存狀態及某些社會資訊的雪泥鴻爪,也可諦聽到時代前進的足音。”

不論是往來信件、賀卡,還是手改稿,所有的筆墨都是張昌華的珍藏。“見字如晤,撫箋思人。深深懷念並切切感戴賜我函札的前賢們。你們的厚愛,成就了我充實快樂的編輯人生。”

對話

給老舍夫人寄書

她還要附上郵資

讀品:

請談談對你影響最大的幾位大家。

張昌華:

這一生有三個人對我影響最大,一位是作家浩然,一個偶然他把我領進了文學的門。一位是作家蕭乾,他教我寫作,教我做人,他給我題寫的“儘量說真話,堅決不說假話”很有意義。還有一位是出版家範用,他教我出書要講究品位。範用喜歡喝酒,我也喜歡喝酒,他給我一封信中講的話非常有意思,說我們即時沒有錢買酒喝,也不能出那些下三濫的書。他在給我題字時寫:“甘當泥土,留在先行者的腳印裡”。

讀品:

文壇前輩中,有“忘年交”嗎?

張昌華:

我和周有光、張允和伉儷關係最親切。允和健在時,我每每進京必去後柺棒衚衕周府蹭飯或喝茶、侃大山。允和走後拜訪少了,那時也會兩三年一次,聽百歲“周百科”(沈從文語)侃天下大事。所以允和曾對我說“我們一筆寫不出兩個張”。

我存有允和給我的二十餘通手札,寫在大小不同的各種紙片上。天南海北,家長裡短什麼都寫。有一次,我說作者是編輯的上帝,為她跑腿是天經地義的,如有不周全的地方,可以打屁股。她在來信中說:“不打你,你是張家的好孩子,奶奶捨不得打你。”讀此信真讓我樂得不輕。

由允和介紹,我先後結識了兆和、充和、定和、宇和及寰和張家姐弟們,與他們都有書札往來或合作。有個意外的收穫。2000年,當張充和得知我買了一幅胡適的假字“清江引”之後,把她收藏的胡適的“清江引”(未完成篇)最後兩句補寫好,還題了一段長跋後送我作紀念。跋雲:“這殘篇是1956年12月9日適之先生在我家中寫的,因墨汙所以丟在廢紙簍中,我揀起收藏已近50年,今贈昌華聊勝於偽。充和。”下鈐名印“張四”。

讀品:

與大家們的交往,有什麼最打動你的細節之處?

張昌華:

從他們身上我學習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比如老舍的夫人胡絜青。以前每每進京只要得便,我都去看看老人。有一件事我特別難忘,《熱血東流》出版後,她的樣書不夠用,也不告訴舒乙,直接寫信向我要,信中還有摺疊成方形的小紙包,我開啟一看,是與四本書等值的郵票。

季羨林非常平易近人,一點沒有架子。例如季羨林先生在他寫《憶作人》一文時,引用了我寫給他信中的一段文字,馬上給我寫信表示未經我同意即引用發表了,請我原諒。我曾經送他一把宜興的紫砂壺,他特意在紫砂壺的底下貼個小條,寫“張昌華送”。

張昌華:雲中誰寄錦書來

張昌華

生於1944年,當過兵,教過書。1984年調入江蘇人民出版社當編輯,次年轉入江蘇文藝出版社,歷任編輯室主任、副總編輯、副編審。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2000年獲江蘇省首屆紫金山文學獎,其傳記作品獲第三屆、第四屆“中國傳記文學獎”。先後出版人物隨筆集《走近大家》《曾經風雅》《民國風景》《故人風清》以及《我為他們照過相》等。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王凡/文 牛華新 蘇蕊/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