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故鄉尋旅

我的家鄉浙江浦江,屬金華八婺大地的一部分,因境內浦陽江而得名,這條江也因此成為我們的母親河。浦陽江縱貫整個浦江盆地,是一條季節特徵非常明顯的山溪性河流,從前可以直接入海,現域內保留的多處地名、建築、景觀都與海有關,後因浦陽江上洪水頻仍,災害嚴重,明朝之後才夯土築壩強行將其匯入錢塘江,使之成為錢塘江的一條重要支流。就在浦陽江上游北岸,誕生了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最早的稻作文明之一——萬年上山,那裡有人類早期新石器活動的典型遺蹟,十餘年前即已被中國考古學界認定,成為浙江文明的開篇之作、華夏文明的重要一部分。浙江過去習慣以錢塘江為界分兩浙,上三府杭、嘉、湖屬太湖流域,為浙西,古代稱吳國;下八府金、衢、嚴、寧、紹、臺、溫、處屬錢塘江流域,叫浙東,古代也稱越國,歷史上這一帶設過浙東道,所以浦江舊時歸入浙東。現在按經緯度劃分行政區域,金華稱浙中,地理概念與以前已經大不相同。

一個人的故鄉尋旅

從漢獻帝興平二年(195)起,浦江就有歷史記載,唐代始建土城。明嘉靖時期,東南沿海一帶屢受倭寇侵擾,為加強防範,浦江在原來土城的基礎上進行加固,建起石城,後來又幾經修砌,城牆至上世紀五十代因城市建設需要被陸續拆除。千百年來,古城歷經歲月磨洗,不但有樹一樣生長的年輪,而且還有像東溪西溪這樣永不枯竭的流水,一路走到今天。這些年經過治理,浦江的山更清水更秀天更藍,社會生態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這片土地上過去和現在所發生的這一切,無一不在影響著我,我聽從內心召喚,也在努力尋找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故鄉,併力圖透過我自己的方式為她記錄點什麼,講述另一種浦江故事,時間長了幾乎成為我生活的常態。冰心女士在《我的故鄉》中這樣寫道:“福州在我的心裡,永遠是我的故鄉,因為它是我的父母之鄉。我從父母親口裡聽到的極其瑣碎而又極其親切動人的故事,都是以福州為背景的。”是的,所謂故鄉就是我們的父母之邦,那裡盪漾著我們童年的波光夢影。作家賈平凹說過,文學就是對生活的回憶和再現。我非常贊同這一點。這些年我不斷回望,不斷爬梳,埋頭做著這一切。遺憾的是,我不是善歌的百靈,也不是婉轉啼鳴的柳鶯,不能給讀者帶去美妙的歌聲,讓大家沉醉其中。我在星月相伴的燈下所寫的這些平淡無奇的蕪雜篇章,或許讓你失望了,但那卻是我用嘶啞的喉嚨的歌唱,就像一個孩子深情地歌唱自己的母親。

幾年前的一個金秋十月,《文化金華》雜誌邀請我參加古子城保寧門外的一場動聽分享會,讓我分享到了一場文化盛宴,看到了文化別樣旖旎的風光。坐在嘉賓席上,整個人被五光十色的聲光電包圍,我在想起李清照和八詠樓,想起金華北山四先生的同時,更多地想起了浦江宋元以來的方鳳、吳萊、柳貫、黃溍、宋濂、戴良、張孟兼、倪仁吉、蔣興儔,以至於後來諸多像張同光、石西民、曹聚仁、張書旂、吳茀之、張振鐸等前輩,他們彷彿一個個向我走來,也依稀在向我招手,他們是浦江這片璀璨星空中的耀眼星辰,他們是在不同的年代裡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價值判斷,在各自領域裡默默耕耘的一批文化人。循著他們的足跡,我不懼孤獨不揣淺陋,努力探索著關於故鄉的靈魂特質,儘可能多地發掘現代化程序中關於故鄉的文化遺存和由此帶來的代際文化衝突,並賦予其新的含義,讓後人多少還能瞭解點浦江的歷史和過去。

之後,我開始收集整理過去寫的一些文章,而窗外正飄著細雨。南方多雨,這本不是什麼新鮮事,但以前只限於春季,現在亂了季節,冬天也溫暖多雨,且淅淅瀝瀝下個不停。天氣晴好,滴水成冰,哈著熱氣,雙手通紅的景象反而成了美好記憶,人們時不時就懷念一下那個物資短缺的年代、質樸無華的年代。可是雨下多了,已開的臘梅花就打了折扣,本來就只是浮動的暗香就更其淡遠,而經霜耐凍的臘梅的香形色都是我喜歡的。期間也夾雜幾場紛紛揚揚的雪,但很快融化成一地水漬,倒是小區綠化帶裡的茶花提前爆出了不少花骨朵,鼓鼓脹脹的,耐不住寂寞,迫不及待地想從黑綠的枝葉裡探出頭來,多少有些童真頑皮可喜。好不容易熬到雨過天晴,太陽從東邊升起,霧和霾被迅速趕走,大地重新恢復金光燦爛。

但是此刻,我依然感到作為個體的弱小。徘徊大漠邊關,仰視壁立千尋的山嶽,注目波浪翻滾的江河,對於這一點,感觸尤其強烈,覺得任何個人在大自然面前都微不足道,都算不得什麼。生活不易,無論你是平頭百姓還是達官顯貴,都有許多苦痛煩惱,而且有時還得藏著不被人察覺發現,因為那到底不是什麼可以示人的寶貝,可以招搖,所以一般人看到的未必是他人的真人生、真面貌。故鄉和親人一樣,很多時候是可以逃避療傷的港灣。在散文《浦陽江行》的題記中,我曾寫過這樣一段話:“對這個世界來說,我不過是一個匆匆過客;故鄉於我,卻意味著永恆。”

在一個人孤獨的故鄉尋旅中,我屢屢萌生這樣一個念頭:我們或許應該有更多的時間空間給故鄉那些靜穆的山、流動的河和生機勃勃的原野,與自然為友,與樸素的生活為伴,在心的一隅盛放下故鄉的一幢幢白牆黑瓦、一條條街巷裡弄、一抹抹淺淺桃紅,當然還有故鄉土地上走過的或正在行走的那一個個平凡普通而又微小的人物。夜深人靜時,捷克偉大音樂家施美塔那的交響詩《我的祖國》第二樂章《伏爾塔瓦河》常常會在我心中響起,那宏大的場面和優美的旋律穿過夜空滑過水麵,故鄉這條清澈綿長的河流便與之一起在心間緩緩流淌伸向遠方,兩岸有塵世簡單樸實的生活,有黑森林,有原野蘆葦搖盪的風景,還有那水中游移的墨綠水草,一種孤獨之中的充盈感便瀰漫開來,心也隨之被放大了,感覺生活是美好的。

(此文為《浦江雜錄》自序)

作者|張明

編輯|劉光雲

稽核|李少俊

一個人的故鄉尋旅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