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高士話寶釵(二)

新媒體管家

山中高士話寶釵(二)

這是專欄“紅樓群芳譜”第二篇,繼續寫寶釵,也是繼續寫黛玉,感情越發酣暢,文字越發淋漓。這篇寫的是寶黛二人的青春、成長,那些私密往事,那些困惑、煩惱,那些不眠之夜的矛盾掙扎,這何止是寶黛二人的青春,也是我們每個人的青春過往啊,特別能引發我們心底的共鳴。

山中高士話寶釵(二)

作者簡介

韓乾昌,自由職業。西北漢子,紅樓痴人。天性好自由,胸無大志。紅樓一醉不願醒,從此長做夢中人。

山中高士話寶釵(二)

作者

韓乾昌

曾經的薛寶釵,也是幸福得像朵花兒一樣。

出身皇商之家,富貴有餘。被父親寵愛,教書認字,帶著她走了很多地方,見識了許多風物,開闊了心胸和眼界。

然而,小孩子的天性,總擋不住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大人越藏著掖著的東西,孩子們就越想看個究竟。於是,年幼的薛寶釵便趁著大人不留神,偷偷翻出祖父留下的雜書來看。其中不乏《西廂記》《牡丹亭》之類在大人看來極易移人性情的“小黃書”和其它禁書。

這個過程一定是驚險又刺激的。

面對父母時,是一副無辜的乖乖女兒的樣子。揹著大人偷偷在被窩裡,看著那些似懂非懂、讓人臉紅心跳又欲罷不能的文字,如痴如醉。

好幾次暗暗告訴自己這樣不好,可還是忍不住。心裡有隻貓爪爪在撓,實在是癢癢啊!

山中高士話寶釵(二)

於是邊自責邊偷看,內心充滿羞恥和愧悔交加的莫名興奮。

終於還是被大人發現了。一向疼愛有加的父親破天荒的輕輕打了薛寶釵幾下。身上不疼,卻疼在心裡。父親從來都視自己為至寶,連一句重話都不曾有過,而這次父親居然動手了,說明這件事的確非同小可。

這事漸漸也就過去了,可那些書和書上說的話卻深深印在了腦子裡。

其時,在江南某地的林黛玉比薛寶釵還小了幾歲。在母親慈愛的目光注視下,盤腿坐在父親的腿上,父親的鬍子在他如午後陽光般溫暖的微笑裡翕動著,撫弄著小黛玉的額頭,怪癢癢的,又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安靜平和,日子從指尖緩緩而過……

門前的芙蓉幾度春秋,也把她小兒女的情絲蔓延在每個清秋淺夏。一如彼時的薛寶釵,博覽群書,同樣有過被那些旁雜禁書帶來的莫名的悸動與不安。

是的,我們之所以那麼懷戀著青春,因為青春實在太過美好,而我們每個人斑斕不一的人生中唯一最相似的就是青春。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誰的青春沒有過懵懂好奇,莫名的悸動與煩惱呢?

只是,當時誰也不會明白,青春時的經歷對以後的人生將會產生如何的影響。懂得,那是若干年後的事情。

那時的林黛玉和薛寶釵一樣,是地裡的青苗,在陽光雨露滋潤下,活潑靈動的成長著。如果時空流轉,倘若見面,她們一定會是一對要好的小夥伴兒。

山中高士話寶釵(二)

可命運總會在不經意間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人在命運面前,仿若一葉孤舟。

寶釵的父親突然去世。留下沒多少文化也沒什麼主見的母親和一個五歲起就頑劣不堪的哥哥。一個在內心的苦難中成長的小寶釵,必須收起心裡的童真爛漫,從此她要為母親分憂,為家庭的未來打算。而命運的詭譎之處在於,給你一樣兒,總會拿走一樣兒。它給了薛家一個聰慧空靈、漂亮善良的薛寶釵,卻也給了她一個一無是處的哥哥。

在一個男尊女卑、崇尚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企望寶釵去拋頭露面是不可能的。哥哥又是扶不起的阿斗。小小年紀的寶釵面對著生命的無常,早早體會到了人間悲歡離合,也漸漸見識了人情冷暖與世態炎涼。每當夜深人靜時刻,那些看過的書從腦子裡跑出來,和她進行心靈的對話,隱約凝練成了她對這個世界與人生的體悟與看法,也逐漸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內化為一種自我要求。

也許,在某個深夜的夢囈中,她會喃喃說出一句誰也聽不懂的話:“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而此時的黛玉,享受了幾年無憂無慮的快樂生活。這一切隨著母親的離去而煙消雲散。父親忙於公務,婆子丫頭們又沒多少文化,於管教無著。於是就任由她恣意生長,把一些世俗教化也慢慢疏離了,淡遠了,漸養成了天性好自由不好約束的性情。

身邊沒有知音,她只好走進詩書的海洋,自由翱翔。從此與書為伴,與詩為友。困了和一朵花說說話;累了向籠子裡的小鳥訴訴苦。為春的到來而歡欣,又為花的凋謝而感傷;為一個偶然的心動而自言自語,為書裡的某個人物而黯然神傷……她是自由生長的芙蓉,枝葉伸展在詩意的天空,靈魂有飛鳥一樣的翅膀。

過兩年,父親林如海請了一個叫賈雨村的落魄文人做先生。黛玉身子弱,學習也是有一天沒一天的,這先生當得自然也是悠哉悠哉。

山中高士話寶釵(二)

時光鬥轉,曾經一樣的兩棵青苗已然在歲月的風塵裡抽發出了不同的枝丫。她們分別以不同的姿態,擁抱著未來的天空。並將在往後的歲月裡開出不同的花,結不同的果,然後,迴歸一個相似的天命……

此刻,她們由於不同緣由先後來到賈府投親。

賈府確實是個好去處,一群知詩書懂禮儀的才子才女們相伴,後來又有大觀園這個理想國的庇護,可以把賈府裡見那些不得人的去處隔開。

雖然從小過的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可於寶釵而言,她是接過地氣的,她知道一餐一飯的來之不易,明白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她從未荒廢了針黹女紅,她知道有人餓著肚子時得拿自己的衣服去當。薛寶釵的少女之身下,那與生俱來的慧根,已然在往日的博覽群書和人情世故催發下,枝蔓叢生。

只是,這超越年齡的早慧也會為自己帶來一些煩惱,當然,這煩惱她是看不到了,因為來自200年後的一些讀者。

而黛玉對塵世疾苦尚渾然不覺。作著“盛世無飢餒、何須耕織忙”的詩句。在她依然天真爛漫的少女心裡,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米飯就是用來吃的,六安茶就是用來喝的,就是這麼簡單。她生活在自己營造的世界裡,活在詩意裡。

如果說人生有三層境界的話。第一是物質世界,第二是精神世界,第三是靈魂世界。

寶釵和黛玉早已超脫物質世界,進入了詩意的精神世界。這源於她們的聰慧以及相同的愛好,看書。一個豐富而美好的靈魂一定離不開詩書的滋養。

在詩意裡,她們雖然風格迥異卻也有許多精神相通。她倆的文采不相上下,而就博學來說寶釵又更勝一籌。這樣的兩個人本質上不可能成為有些人期望的狗血三角關係的一員。

山中高士話寶釵(二)

這是後話。

於黛玉而言,詩的世界就是她的精神家園。她在這個家園裡有著永遠排遣不完的對青春的傷懷;有訴不盡的鬱結於胸的百轉柔腸和千古風流;對命運流轉的哀怨;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悲慼;對梁間燕子無情的無奈;對世間悽風冷雨如風刀霜劍加身般的感同身受。因為她是執著的、痴迷的,所以生命裡充滿悲苦,而她又把這悲苦和自己的情愛以及血淚化成詩,最終也把自己變成一首讓人們千古吟唱的詩。

單從這個角度來講,黛玉的精神世界是出世的。

而寶釵的追求並不止步於詩意的精神世界。

她要的是靈魂的自由。乃是人生的第三境界。

她從小的見識和歷練本已是一個入世的過程,因此才體悟了人間疾苦與人心冷暖,書籍的滋養又讓她到達了詩意的精神境界。如果說詩意的精神世界是一個出世的過程,那麼要想獲得靈魂的自由,又需要積極入世去經歷、去體悟。

沒有歷經入世的所謂出世只能叫逃避。

只有經歷過現實的酸甜苦辣,以最終達到靈魂的超脫。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黛玉和寶玉所纏綿糾結的精神世界,痴迷紅塵的執念和他們各自在內心建立的虛無縹緲的自由王國,何嘗不是某種形式的逃避呢?他倆是為了逃避入世而精神出世。

山中高士話寶釵(二)

寶釵於物質世界入世,又於精神世界出世,而出世恰是為了再入世。

(未完待續,歡迎繼續關注)

下方二維碼,關注更多公眾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