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為何要毀掉孔子在齊國的仕途?

據史書記載,孔子與齊景公相見共有三次。

齊景公想重用孔子這次為第二次,當時孔子三十五歲,身在齊國。

第一次他們相見的時候是齊景公訪問魯國,齊景公向孔子詢問了秦穆公如何稱霸的問題,孔子的回答讓齊景公很滿意,那一年孔子三十歲。

晏子為何要毀掉孔子在齊國的仕途?

孔子怎麼到了齊國的呢?這是由於當時魯國政治動亂所致。季平子與郈昭伯因“鬥雞”故得罪魯昭公,魯昭公率軍討伐擊季平子。季平子就與孟氏、叔孫氏三家聯手攻打昭公,昭公被打敗後,就逃到了齊國。

在魯國動亂的情況下,孔子來到了齊國,來尋求仕途上的可能性。孔子先做了齊國高昭子的家臣,不久就有了同齊景公會面的機會。

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的回答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回答說:對呀!假期國君不像國君,大臣不像大臣,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雖有糧食,我恐怕也吃不到啊!他日又像孔子問政,孔子說:政在節財。景公很滿意,就打算把尼谿一帶田地賜封給孔子。

晏子為何要毀掉孔子在齊國的仕途?

但卻遭到了晏子的反對。晏子的理由是:儒者能言善辯又不遵守法律,傲慢不恭又自以為是,不能任用他們來教導百姓;重禮喪葬且會拖延太久,破費家產厚葬死者,不能由此形成風俗;四處遊說借貸,不是為國的樣子。隨著聖賢的謝世與周室的衰微,禮崩樂壞已經很久了。如今孔子不只容飾講究,上朝下朝、舉手投足都有繁瑣之規定,經年累月恐怕也難學得會。國君若以此來改造齊國風俗,恐怕很難以此來教導百姓。

晏子的這番話,很明顯打動了齊景公,他決定收回成命,從此不再問孔子關於禮的事情。

孔子一行也感受到了齊景公的前後變化,加之聽說齊國有大夫要對孔子下毒手,就逃離了齊國。據說,孔子走得很是倉促,“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孟子》),飯都沒吃上,帶著沒有濾乾的米就上路了。

這正是來的慌張,走的匆忙。

晏子為何要毀掉孔子在齊國的仕途?

晏子為什麼要阻撓景公任用孔子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

齊文化與魯文化在文化基因與文化傳統上,本來就有顯著的不同。

齊與魯所要走的文化道路,都已被周公與姜太公“設定”得很明確了。《韓詩外傳》卷十載:“昔者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見。太公問周公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親親。’太公曰:‘魯從此弱矣。’周公問太公曰:‘何以治齊?’太公曰:‘舉賢尚功。’周公曰:‘後世必有劫殺之君矣。’後齊日以大,至於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魯日以削,三十四世而亡。”

魯國所要走的是“尊尊親親”內聖外王之路;而齊國所要走的則是“舉賢尚功”的爭霸之路。

魯與齊在春秋戰國間所走的道路,基本上也都是周公與太公規定好的。

晏子為何要毀掉孔子在齊國的仕途?

因而,重用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當然是不符合齊國“國情”的。

證之《論語》,《論語》會說“魯衛之政,兄弟也”;但說到齊,則會說“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這實際上是說齊文化與魯文化之間的不同還是很大的。

其次,

晏子對儒家的認識與評說不能說沒有道理。

“始吾望儒而貴之,今吾望儒而疑之”。由《晏子春秋》中這這兩句話,亦可以看出晏子對儒家的真實態度與評價。

儒家所設想的“仁義”思想與“克己復禮”主張,在春秋末期“禮崩樂壞”動亂時代中,只能是個美好的理想。儒家本來就有“儒緩”的毛病,很難滿足急功近利齊景公爭霸的願望。

晏子為何要毀掉孔子在齊國的仕途?

再次,晏子對魯儒的評價,並非只是他一個人的看法,亦能代表齊國官方的認識。

晏子的阻撓可能並非只是針對孔子,晏子要在其位而謀其政;魯儒而執齊政,這恐怕也是從未有過的。齊景公也並不具備“破格”任用孔子的格局與識見。

齊景公對孔子更多的只是好感,很難說有很深的瞭解。深受齊文化薰陶的晏子與齊景公,不相信來自魯文化的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當然是自然而然的了。

事實證明,齊國政界的人對孔子其實是並不友好的。齊國大夫中就有人要對孔子下狠手,孔子只得倉皇出逃。

晏子為何要毀掉孔子在齊國的仕途?

這件事情的發生,其實並沒有影響孔子對晏子的的評價。事實上,孔子對晏子的評價一直都是很高的。“君子之非,賢於小人之是也。其晏子之謂歟”,這是孔子肯定晏子的話;另外,孔子亦曾稱讚晏嬰傑出的外交表現 “不出樽俎之間,而折衝千里之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