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傳統相聲經典《扒馬褂》,一起了解聽相聲的門道!

根據《新鐫笑林廣記》中的《圓謊》改編的《扒馬褂》,是傳統相聲諷刺藝術的精品,笑話原文為移植改編提供了極高的藝術起點,極佳的審美結構和極廣的表演空間。

《圓謊》原文:

有人慣會說謊,其僕每代為圓之。一日,對人說:“我家一井,昨被大風吹往隔壁人家去了。”眾以為從古所無,僕圓之曰:“確有其事。我家的井,貼近鄰家籬笆,昨晚風大,把籬笆吹過井這邊來,卻像井吹在鄰家去了。”一日,又對人說:“有人射下二雁頭上頂碗粉湯。”眾又驚詫之,僕圓曰:“此事亦有。我主人在天井內吃粉湯,忽有一雁墜下,雁頭正跌在碗內,豈不是雁頭頂著粉湯。”一日,又對人說:“寒家有頂漫天帳,把天地遮的嚴嚴的,一點空隙也沒有。”僕乃攢眉曰:“主人脫煞扯這漫天謊,叫我如何遮掩的來。”

戲劇的定義是由演員扮演角色,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在舞臺當眾表演故 事情節的一種綜合藝術。張壽臣老先生講:“相聲不是戲,可處處不離戲, 大多數相聲都得有矛盾,這就是戲劇性。”

深度解析傳統相聲經典《扒馬褂》,一起了解聽相聲的門道!

《圓謊》移植改編的《扒馬褂》 有某一型別人物,有矛盾衝突,臺詞推動情節發展,表現人物性格,情節內 容富於演員表演,事件當事人的表演動作受規定情景制約,按照戲劇三要素人物、衝突和語言分析,《扒馬褂》有很強的戲劇性。

特定的人物關係及各自分工

原作敘述了發生在主僕二人之間的一段笑話,僕人對主人是一種順從關係,為維護主人的面子圓謊,儘管荒唐可笑,也是理所當然。人物是作品題 材的主體,主僕二人只是一般的人物關係,藝術要有感染力,就得把一般人物關係處理為特定的人物關係,重新塑造人物身份。

扯謊人是一個遊手好閒、 不學無術的敗家子兒,信口開河、有恃無恐的性格頗為鮮明。為引人注意, 雲山霧罩地漫天扯謊,表現一種追求虛表、妄自尊大的性格缺陷。

圓謊人是 一個羨慕上流社會、愛慕虛榮、曲意逢迎的小市民,表現一種趨炎附勢的性格缺陷。

由於扯謊人、圓謊人是當事人,固定的人物角色,不能進入跳出多側面表現,這就需要有個中間人領銜穿針引線,將扯謊和圓謊的變化經過接合起來,同時代表觀眾心理,保持正常評判。

文藝理論家鍾惦棐先生特別欣賞趙佩如先生在《扒馬褂》中發揮的作用,他在“無與倫比《扒馬褂》”這篇文章中講:“三個人中,趙佩如領銜,開始我不大懂,越聽下去,就覺得有道理。他口齒清楚、字正腔圓,在劇情發展上,起了軸心作用。只消一句之差,岔口就接不下去了。許多重要之處由他複述,不僅加深了聽眾的印象, 在文學上,也是必要的重複。”

深度解析傳統相聲經典《扒馬褂》,一起了解聽相聲的門道!

經過改編後的特定人物關係,扯謊人以索取馬褂進行要挾,圓謊人借穿馬褂為之效勞,領銜人在撮合相互關係的組織衝突中,利用突出、放大、誇張的藝術手法,強化事物的根本性質。

三個人物的表演動作、扯謊人——編謊,編得離奇,圓謊人——補漏,圓得巧妙,領銜人—接合,正常評判。有了心理活動體現出的個性特徵,各自明白了應該做什麼,為什麼這樣做的動因,在如何做上塑造人物形象。

有衝突必有事件,在人物的行動方式和表現手段上,為什麼要以“馬褂” 作為引發事件的核心?馬褂原為清代滿族的便服,為打仗方便,在馬上穿的褂子,顧名思義就叫馬褂,在民國時期升格為禮服。

曾有人問過馬志明先生,早年間相聲表演相聲穿什麼服裝?馬志明先生從馬三立老先生那兒得知“專業的穿大褂,業餘的穿馬褂。”

乾隆年間八旗子弟領“龍票”建票房,自編自演,消閒解悶兒,“票活”不取分文,僅為業餘,俗名“清票”,又名票友。

曲藝評論家王決先生在《清門兒與渾門兒》這篇文章中提到“清代嘉慶年間,也就是1796-1820年,北京的旗籍子弟票友為了自娛自樂, 經常自立堂號、組成曲藝班子,演唱‘全堂八角鼓’,實際上就是今天的曲藝晚會。”還提到“全堂八角鼓開始出現相聲的表現形式‘哄哏’,以說逗為主,以文哏取勝。

我們有許多傳統相聲,特別是文學性強的,文字遊戲類的,文字諧音雙關的,作者的身份大都是清代貴族子弟。”

深度解析傳統相聲經典《扒馬褂》,一起了解聽相聲的門道!

我理解馬三立老先生所講“業餘的”,指的是當時的曲藝票房子弟身份票演,以消遣為樂,不以賣藝為生,他們穿著馬褂表演,代表著上流社會。“專業的”指的是指身為業、養家餬口的藝人,他們穿著青布、藍布、灰布長衫大褂表演,經濟實惠,四季皆用,屬於社會底層。

八大棍兒《張廣泰學藝》中說到,哈四大人赴任路過天津,叫知縣找個唱八角鼓的,雙目失明的先生給哈四大人唱了兩段兒,哈四大人一高興也唱了兩段兒。他是旗人,京字京腔唱得好,雙目失明唱曲的先生是藝人,從這就能分出當時“清門兒與混門兒”不同的門派。

以後“清票”沒有了錢糧俸祿,坐吃山空,無以為生,遂賣藝謀求生計。天津演唱《津門曲藝史漫話》,提到與萬人迷同臺演出的高玉峰、謝芮芝就是北京“清票”出身,文章中講“高、謝置身舞臺,衣冠不改舊風,登臺裝束,與眾不同:高著煙色團花綺霞緞長袍,外罩青團花綺霞緞馬褂,緞鞋絲襪;謝穿蟹藍巴黎緞長袍,禮服呢馬褂,雙道臉緞鞋,麻紗襪子”。

票友下海與藝人兩門兒合流後,馬褂升格為禮服, 表演穿裝已沒什麼界限了,藝人表演也有穿馬褂的,趙佩如先生在相聲《僱車》中有一句臺詞“過去相聲演員上臺還要穿馬褂”。

深度解析傳統相聲經典《扒馬褂》,一起了解聽相聲的門道!

鼓界大王劉寶全上臺,冬景天兒穿狐腿皮袍,琵琶襟兒坎肩,外邊兒還套了件漳絨馬褂,鋪場說完脫馬褂,要的是這派頭。換季穿銀灰色的長袍,上罩青緞子馬褂, 是藍色的長褲,用飄帶綁住褲腿,魚口色的布襪子,配著一雙青雙臉的便鞋。演唱前從容不迫地脫下身上的馬褂,露出裡邊的坎肩。總之, 早年間穿馬褂和穿大褂表演曾有過區別,清門以消遣為樂,藝人以賣藝為生,穿戴不同引起對生活處境的感嘆,受特定的刺激和啟發,羨慕本身不存在的富貴,從生活中借穿馬褂愛慕虛榮的表現中,引發了創作靈感。

相聲《騙剃頭挑》中有一句臺詞“我是給人家送份子去,我借的這麼一件大褂”,那年頭出門辦事為體面,由於生活條件不行,借衣服穿也是常有的事。

《扒馬褂》的生活依據,由羨慕人家穿馬褂,愛慕虛榮借穿馬褂,拿人家的向著人家為之圓謊,到後來不情願圓謊形成扯謊人要馬褂,衝突中扒馬褂 ,到最後圓謊者放棄圓謊脫馬褂。馬褂成為引發事件的核心,一條線索鋪設而成,有關的印象活躍起來了,生活的習俗集聚起來了,角色的性格體現出來了,表演的慾望激發出來了。

馬褂的利用表現了人物的形象語言, 有馬褂的沒穿,沒馬褂的借穿,馬褂成為人物的形象語言,概括了性格特徵,渲染了場景氣氛,顯示出特定時代的規定情景,貫穿了生活真實到藝術真實的創作過程。

關於角色的分工,當年演出《扒馬褂》時,李德揚(逗哏)扮演扯謊人,周德山(捧哏)領銜,馬德祿(膩縫)穿著馬褂扮演圓謊人,彌補謊話的漏洞。當年李德揚逗哏的版本包袱較多,起著主導作用。在後來的演出中,用謊話圓謊引人發笑的包袱越來越多,經過改編和調整後,圓謊人為逗哏,領銜人為捧哏,扯謊人為膩縫。

《天津演唱》1982年第9期發表的趙佩如、馬三立、郭榮起《扒馬褂》的演出文字,角色分工:郭榮起逗哏,馬三立膩縫, 趙佩如捧哏。每次圓謊後在進入下一單元前,中間的空隙要進行搭橋和過渡。從馬三立、趙佩如、郭榮起三位前輩的演出中,每次圓謊後臺詞都提到騾子和馬,第一次“騾子掉茶碗裡燙死”,圓謊後的臺詞,“這個意思對,這麼解答得好,今兒沒你砸了,馬褂再穿兩個月。大夥瞧我難過,要請我吃飯,我吃不下去,我想我那騾子……”進入了下一單元。

深度解析傳統相聲經典《扒馬褂》,一起了解聽相聲的門道!

第二次“窗外飛進一隻烤鴨子”,圓謊後的臺詞,“對對對,解釋得很圓滿,我也想這個理由非得這樣不可了,馬褂穿著你的,吃完飯我回家睡不著覺,我想我那騾子,正想著就聽見窗戶根兒底下……”進入第三單元。

馬褂和騾子的線索承上啟下、 貫穿始終,將各單元之間的接合處填平空隙,取得聯通關係,馬褂和驟子的線索承上啟下,承接搭線填補得貼切,過渡得順暢,這樣來理解扯謊人“膩縫”也能說通。

矛盾衝突情節發展的主要線索

從原笑話中獲取到謊言圓謊的矛盾衝突,按照社會生活的本質和規律,人物關係變動後,以借穿馬褂人貪圖小利引發扯謊與圓謊的戲劇衝突,找到借穿馬褂而為之圓謊的行動目的。謊言圓謊的衝突事件,“騾子掉茶碗裡燙死” 和“從窗外飛進一隻烤鴨子”。

關於這兩段笑話的出處,曲藝理論家、作家耿瑛先生在明人《續金陵瑣事》中,發現了“騾子掉茶碗裡燙死”這段笑話的老根兒。

原笑話《雞食黑驢》:

一鄉先生子,好鬥促織,聞三牌樓有一促織,鬥必擅揚,遂往求之,其人云:“若能以所騎黑驢相易,方可不顧銀也!因愛之甚,乃曰:“古人尚以妾換馬,何惜一驢乎!”相易歸家,方持盒而玩, 忽跳於地被雞食之,乃頓足大怒曰:“一匹黑驢被雞食之,可恨!可恨! 聞者莫不大笑。

《雞食黑驢》說的是有人用黑驢換了一隻蟋蟀,結果掉在地上叫給雞吃了,說了一句黑驢被雞食之的笑話。原笑話事件獨立,只表現個人的單獨存在,表演藝術需要影響人的視覺和觀感,需要有人物關係對立衝突的互動行為,以人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較量,形成情節發展的主要線索。驢被雞吃演化到“騾子掉茶碗裡燙死”,彰顯了誇張的手法進行強化突出,為解釋造成結果的引發條件增加了難度。蟈蟈是冬天養的秋蟲,冬天沏碗熱茶,邊喝邊玩邊觀賞,最後蟈蟈掉茶碗燙死,“他拿那騾子換那蟈蟈燙死蟈蟈不就如同燙死那騾子一樣嗎!”圓謊推出的判斷過程,為解釋符合事理規律進行生拉硬扯的編造。

對於“從窗外飛進一隻烤鴨子”的出處,耿瑛先生講:我查遍古代多種笑話集,沒有找到出處。後來天津師院的陳琢之先生說:“此事出自元雜劇《降桑椹蔡順孝母》中蔡府的家童興兒,領銀子去買酒菜,他偷著剋落了銀子,為了遮掩此事,就向主人謊報說:“我買了只肥鵝,煮了二三個時辰,不想家裡跟馬的小楮兒走將來,把鍋蓋一揭開那鵝忒忒稜稜就飛出去了,烤鴨子飛進來。’可能是受元雜劇的影響。”

深度解析傳統相聲經典《扒馬褂》,一起了解聽相聲的門道!

關於謊言圓謊的衝突事件,原笑話“我家一井,昨被大風吹往隔壁人家去了”,“井”是有形物體的固態,改為“騾子掉茶碗裡燙死”,不是固體而是活物。“騾子”飼養的家畜,沏碗“熱茶”禦寒保暖,蟈蟈冬天養的秋蟲。邊喝茶邊觀賞,情理上接近生活,情景中有畫面,蟈蛔掉茶碗裡燙死,能夠感知到物體的活動神態。“他拿那騾子換那蛔蟈,燙死蟈蟈不就如同燙死那騾子樣嗎!”圓謊者的想象編造聽起來更加滑稽可笑。

原笑話“有人射下二雁頭上頂碗粉湯”,一句話一個錯。改為“從窗外飛進一隻烤鴨子,還沒腦袋” 一句話三個錯,為強迫解釋增加了圓謊的難度。生活中經常說“到嘴的鴨子 飛了”,“煮熟的鴨子飛了”,為什麼都說鴨子飛呢?主要是為了突出表現意想不到。扁擔鉤子掛著送烤鴨,打架時用扁擔抽人,鴨子脖子是糟的,掄起來斷了,所以說成從窗戶飛進來還沒腦袋,為編造已知與未知之間的聯絡, 根據現象強無作有地推理產生笑料。

主要情節的誇張變形,強化了人物衝突, 三方都有了各自的攻擊目標進行辯駁爭論,形成互斥對立關係,透過表演衝突中的人物行動,塑造了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矛盾衝突的設定需要特定的環境,圓謊的內容和表現形式都是人們熟悉的社會生活,所共有的情緒和興趣,相關的知識與趣味相融,既表現人際關係的某些本質,又有一定的文化含量。

“騾子掉茶碗裡燙死”,所提到的茶館、蟈蟈、葫蘆、騾子,表現出豐富的市井生活,反映了老北京的風俗物事。

茶館是有錢人消遣,生意人集會的場所,因為蟲鳥在茶館結識,大家都是座上常客,屋裡屋外到處掛著鳥籠子,百靈、畫眉、紅子、黃雀兒,靛頦兒、 吁吁黑兒;話劇《茶館》開場“大傻揚”的數來寶中有一句“有提籠、有架鳥, 說蛐蛐蟈蟈也都養的好”。蟈蟈是老北京冬天養的秋蟲,品著熱茶,聽著蟈蟈悅耳的叫聲極有趣味。

提到的“三河劉”葫蘆,“三河劉”本名叫劉顯庭, 是清代咸豐年間,河北省三河縣人,故而叫“三河劉”,他培養的葫蘆相當名貴。騾子是當時的代步交通工具,電影《茶館》中秦二爺到裕泰,就是騎著騾子來的。全聚德的掛爐烤鴨,便宜坊的燜爐烤鴨,都是為人們生活所用、 所熟悉的老北京名食。

張壽臣老先生講:“相聲不能讓聽眾費腦子。”選擇大家熟悉的生活組織矛盾衝突,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提取所需要的,表現所反映的,接近大眾生活通俗易懂,能夠得到欣賞者的理解和認知,吸收內化的反應快引發共鳴。

“騾子掉茶碗裡燙死”和“從窗外飛進一隻烤鴨子”,生動形象地表現 了內容的主導因素,包袱設計屬於“刨著使”,先有意料之外,聽圓謊者解釋如何使它發生在情理之中,結構上用先倒敘後順敘的手法,將結局或結論放在開頭,然後再敘述事情的變化和經過,吸引觀眾帶著難解的疑團細聽下文,關注懸念的產生、發展和解決過程,以倒敘的整體式懸念精取主題。

改編後的《扒馬褂》,在原作的主要線索上,人物對事理人情的心理變化,對現實生活的認識評價,情節上有新發現,內容上有多發現,生活中有再發現。謊話和圓謊有了各自的行動目的,生活場景的描寫,言語行動的表述,風雅情趣的幽默,生拉硬扯的笑料,欣賞中都能引起情感反應的具體形象。

活的語言一碰就響

相聲屬於對話交流式的自然語言,首先要服從口語,表現為通俗化、日常化和形象化。老舍先生講:“我們既需從人民生活中找到喜劇的題材,更需從人民生活中學到活的語言。”活的語言口語鮮活,真實有作用地凸顯人物個性,能夠觸動、激發欣賞者喚起形象,引發情感,讓形象在腦海中活起來。

從馬三立、趙佩如、郭榮起表演的《扒馬褂》中,可以體會到語言個性化及活的語言魅力。扯謊人利用馬褂的所有權,言語行動帶著一種高人一等的優越感,針對對方弱點要馬褂時,表現得氣勢十足,臺詞有明確的行動目的。“走行啊, 你把馬褂給我脫下來”;“什麼叫沒白穿,我‘賃’你的,我找你要錢啦? 你把馬褂給我”;“馬褂脫下來,脫、脫,我撕了它也不給你穿”;“脫嘍,脫下來,我不等,我這就要啦!”臺詞完全是口語結構,聽起來雖有些散亂, 但行動目的明確,運用得靈活自如,我們雖沒看過前輩的現場演出,但在聽覺中能感受到人物的表情神態和景物畫面,其中用一個字表述,“脫嘍!脫” 命令的口吻,生硬的態度,一個字表現出心理活動的反應過程及人物形象的表情神態。

深度解析傳統相聲經典《扒馬褂》,一起了解聽相聲的門道!

活的語言來自地道的生活用語,非常簡單和直截了當,目的明確 坦言直露,不拐彎抹角,旁生枝節,不受修辭控制,只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特點,能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一說就能投入激情。

郭對“騾子掉茶碗裡燙死”的說法表示否認,馬要扒馬褂……

郭:不是說好了,再穿倆禮拜嗎?馬:說好了,我撕了它也不讓你穿?郭:為什麼呢?馬:我們家那騾子掉茶碗裡燙死,你不知道嗎?郭:噢,這話是他說的?趙:沒有。郭:有。馬:怎麼樣?趙:這馬褂的力量真不小啊

當郭對“烤鴨子飛樓上”的說法否認時,馬又要扒馬褂……

郭:你不說穿倆月嗎?馬:我不等,現在就要。郭:為什麼呢?馬:烤鴨子飛樓上去了,你是不知道嗎?郭:噢,這烤鴨子飛樓上是他說的?趙:沒有。郭:有。趙:你自個兒買個馬褂多好,著這個急幹嗎!大熱天的。

老舍先生講:“喜劇的語言是要一碰就響,拉鋸式的語言只能起催眠作用。”觀眾明白無須多說,趙先生俏皮地只講了兩個字“沒有”,郭老先生緊湊地講了一個字“有”,全段兒矛盾衝突、情節發展的主要線索,濃縮成“沒有”和“有”,三個字概括各自的行動目的,輕快且有節奏地承前引申,趙先生翻包袱的臺詞:“你自個兒買個馬褂多好,著這個急幹嗎!大熱天的。” 說得直白通俗生動,“著這個急幹嗎!”詞法上是錯的,但屬於日常會話的通俗語言,能夠形象地表達出思想感情,充滿意趣,概括對本質的揭示,觀眾會心的笑聲證明了有同感、能接受。活的語言簡短、明快、俏皮、緊湊, 言語中的行動幽默才能一碰就響。

郭在解釋“騾子掉茶碗裡燙死”時…

郭:掉茶碗裡燙死,它不是茶碗嗎?趙:怎麼掉裡的呢?郭:怎麼掉裡的,它是大茶碗。趙:大茶碗那騾子蹄子都下不去,它怎麼能掉裡呢? 郭:那碗要這麼大,騾子蹄兒下不去,騾子蹄兒都下不去,何況那騾子呢,它是大茶碗,比茶碗大,那是飯碗嗎,對不對,騾子蹄子它那…比飯碗大的那就是盆啦,比盆再大的呢,那就是洗澡堂那池子啦,那騾子它不就能掉裡了嗎,它是這個……洗澡堂那池子又不能喝茶呀?!趙:那不廢話嗎,誰端著那池子喝茶啊!

受行動目的影響,語言產生動作性,人物的思想、情緒有了相應的行為方式,表現在沒詞兒想詞兒,生拉硬扯、結結巴巴、語無倫次,為多穿幾天馬褂,滿足一時的虛榮心,昧著良心編造謊言。活的語言來自對現實的態度和表現的行為舉止,說出的話有形象反映,有生命的活力,聞其言而知其人。

深度解析傳統相聲經典《扒馬褂》,一起了解聽相聲的門道!

馬述說“到飯莊子,樓上,雅座,把窗戶開啟,涼涼快快,剛坐著要想菜, 就聽‘啪啪啪啪、啪啪啪啪’抬頭一瞧啊,由這窗戶外頭,‘忽忽悠悠、忽忽悠悠’飛進一隻烤鴨子來,一瞧,這可好啊!熱氣騰騰,打窗戶外頭,啪啪啪啪… 這裡使用的象聲詞“啪啪啪啪”和形容詞“忽忽悠悠”,既有說話的動作性,又有模擬的形象感,說得有聲有色,演得鮮活生動。為烘托氣氛,表現形象,生活中人們在說話時常常帶出一種自然聲響,用音效增強說話的生動性和實地情景感。

《扒馬褂》說拿出葫蘆,開啟蓋兒,取出銅絲兒, 蟈蟈往外一甩,“啪嘰”掉茶碗裡了,非常形象。象聲詞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可以幫助我們將平淡的句子說得繪聲繪色,給人實地情景感。馬講“烤鴨子飛樓上”,趙要郭解釋烤鴨子怎麼能飛樓上…

趙:不行,我就得問,你就得說說,這烤鴨子沒腦袋,怎麼會飛到樓上的呢?郭:鴨子個兒大。趙:多大個兒,也飛不上去!郭:為什麼不能飛,鴨子有翅膀!趙:就算活鴨子也不能飛樓上,它是烤鴨子,它還沒腦袋呀?郭:嗯,對對,他說的這不是活鴨子,烤鴨子!趙:烤的呀? 郭:烤鴨子還沒腦袋呀!趙:那怎麼飛的呢?

為在爭論的集中點上加深印象,趙先生運用“頂著使”的技法,反覆追問,毫不鬆懈,逼迫性地使對方屈從,臺詞緊湊簡練見效快,聽起來潑辣生動、 暢快淋漓。趙先生的臺詞只說一句話,但軸心作用大,複述加深印象,承接引申圓謊繼續。

馬敘說“騾子掉茶碗裡燙死了”,趙:“這不像人話這就來了, 說著、說著雲山霧罩這就來了,行啦!別哭啦!這像話嗎!”第二段扯謊說“窗外飛進一隻烤鴨子”,趙:“得得得得,您別說了,越說越沒人話啦!烤鴨子還沒腦袋,打樓窗外飛進來,你聽這像話嗎!”對扯謊人信口胡說,產生強烈的心理反應,不滿的情緒帶來衝動的激情。活的語言有行為舉動活力, 受外界刺激的情感觸動,憑藉內心反應傾訴觀點,順嘴而出的語言簡練、真實、妥帖,一說就能投入激情,自然真實、簡單足夠。

深度解析傳統相聲經典《扒馬褂》,一起了解聽相聲的門道!

結語

民間笑話移植改編的《扒馬褂》有很強的戲劇性,內容清晰的故事,脈絡完整的情節,特定的情景及人物心理內容,由演員扮演角色,當眾表演舊事 人物的內心活動、外部動作、臺詞、表情都能直觀外現。

《扒馬褂》為相聲演員的創作提供了範本,只有深入細緻地研究,才能解悟觸控到藝術的真諦。我們要珍視傳統相聲的藝術精華,在精品學習收穫中得到藝術心智的源泉和動力。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