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輝煌70年 |從吃肉等過年,到六畜興旺

中國農業輝煌70年 |從吃肉等過年,到六畜興旺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農業發展呈現出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舉世矚目的跨越發展,農業產量產值取得巨大進步,農林牧副漁業全面繁榮、協調發展;農業生產條件實現巨大飛躍;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不斷健全;農業發展新動能基本形成;農業對外開放成就躍居世界前列;農村居民生活正向全面小康邁進。

70年來,中國農業用強勁實力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蹟,取得的成就可以用“輝煌”二字形容。中國鄉村之聲推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特別策劃《中國農業 輝煌70年》,全面回顧和記錄新中國成立70年來農業農村的發展變化和巨大成就。

中國農業輝煌70年 |從吃肉等過年,到六畜興旺

中國農業輝煌70年 |從吃肉等過年,到六畜興旺

第三篇

從吃肉等過年到六畜興旺

中國農業輝煌70年 |從吃肉等過年,到六畜興旺

美麗的科爾沁草原

在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巴胡塔蘇木召根嘎查,60歲的蒙古族牧民包雙喜最近正在學習蒙古族傳統樂器四胡。

中國農業輝煌70年 |從吃肉等過年,到六畜興旺

牧民包雙喜(右)在練習蒙古族傳統樂器四胡

記者:您怎麼想起拉這個了呢?不是還要養牛嗎?

包雙喜:一邊養牛一邊玩唄。

記者:現在養牛不像以前那麼累了。

包雙喜:對對,還玩吶。

自小生活在科爾沁大草原的包雙喜,見證著草原一草一木的變化。養了一輩子牛,回想起年輕時的歲月,卻也有說不出的苦。

包雙喜:“那個時候真難啊,國慶節,十月一,殺一頭牛,全村分,牛小。咱蒙古族人愛吃牛肉,但是吃不著啊,我上學的時候更不行。”

中國農業輝煌70年 |從吃肉等過年,到六畜興旺

新中國成立後百姓餐桌逐漸豐富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商品短缺,“吃上一頓肉”是許多百姓日思夜想的事。據統計,1952年,全國豬牛羊肉總產量僅有339萬噸,攢著肉票等著過年,成為那個時代刻骨銘心的記憶,即便是像老包這樣生活在草原的牧民,一年吃上一頓牛肉也屬奢望。

包雙喜:“分到牛肉太高興了,一頓就吃完了,一年就國慶節能吃一頓肉。”

科爾沁左翼後旗素有“黃牛之鄉”的美譽。巴胡塔蘇木黨委書記梁旭濱告訴記者,70年前,整個蘇木也就三四千頭黃牛,而如今已經達到5。6萬頭,幾十年時間增長了足足十倍。

梁旭濱:“那會牛的繁殖率非常低,以自然繁育為主,自生自滅。現在咱們抓農牧業,繁育率能達到90%以上,基本上一頭母牛當年至少一個犢。現在我們的牛不但滿足本地區的需求,已經供應到全國各地。數量上來了,收益也就有了。”

中國農業輝煌70年 |從吃肉等過年,到六畜興旺

畜牧產業迅速發展

中國農業輝煌70年 |從吃肉等過年,到六畜興旺

中國農業輝煌70年 |從吃肉等過年,到六畜興旺

白永勝正在影片直播

“謝謝點亮啊,有買牛的,一萬六一頭,你隨便挑,價錢絕對合理,這是通遼後旗……”

離包雙喜家不遠,蒙古族小夥兒白永勝手裡拿著手機正在牛棚裡來回穿梭。現在,手機直播基本是他每天都要進行的工作。

不唱歌、不跳舞、不博眼球、不要禮物,直播的目的就一個——賣牛。

白永勝:“昨天大的賣了一百多頭,扎旗、興安盟的、遼寧、西蒙的,五家來買。”

聰明肯幹的白永勝,人送外號“牛經紀”,從16歲養牛到24歲“倒牛”,與牛打了二十幾年交道的他,現在在內蒙“牛界”可是小有名氣。白永勝在市場上收購科爾沁黃牛犢後進行短期育肥,再透過網際網路等平臺把牛送向市場,掙取差價。

白永勝:“現在我們村所有的牛犢子,以前是賣個七八千,現在超一萬,家家賣牛犢,一萬以下的沒有了。最遠的是鄂爾多斯、包頭,往南,浙江都有,安徽、山東,全國各地都有。”

從幾十頭牛到幾百頭,再到如今的1200頭科爾沁牛存欄量,白永勝的“忙”成了草原牧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巴胡塔蘇木是中國西門塔爾牛草地型別群的發源地,在巴胡塔蘇木黨委書記梁旭濱看來,如今科爾沁牛之所以受到如此歡迎,最主要的還是從1956年開始推進的本地蒙古牛和西門塔爾牛雜交改良。

梁旭濱:“我們現在達到人均四頭牛,農牧民的人均純收入,牛產業佔70%以上。牛產業第一就是品種改良,養殖這塊是達到了七個一的標準,每家有一個棚舍,一個窖池、一眼井、有一個防疫員、一個配種員,一畝青儲飼料地,一畝優質的苜蓿草,達到我們養殖戶的養殖需求。”

中國農業輝煌70年 |從吃肉等過年,到六畜興旺

記者晁向榮採訪梁旭濱(左)、白永勝(右)

中國農業輝煌70年 |從吃肉等過年,到六畜興旺

品種改良廣泛應用

中國農業輝煌70年 |從吃肉等過年,到六畜興旺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畜牧業生產曾經歷多個歷史發展階段,其中,配合飼料、畜禽良種的推廣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牛的品質當時不好到啥程度呢?一頭牛,一年只能擠120天的牛奶,一次只能出一斤、二斤,很少。另外,屠宰場宰的牛,體重只有97公斤,現在屠宰的牛500公斤,你說差多少。必須發展,一個是增加數量,第二是要提高質量,必須改良,改良牛。”

說話的人叫賈恩棠,通遼市家畜繁育指導站原副站長,今年已經年過八旬的他是我國著名肉牛品種改良專家,同時對細毛羊品種改良也頗有造詣。賈恩棠告訴記者,上世紀50年代,科研人員研究發現,與良種牛交配,一頭牛隻能配15到30頭,而常溫人工授精可以達到150頭到300頭,而最為先進的冷凍精液技術一年可以配5000頭優質牛。賈恩棠說,如何更好儲存種牛冷凍精液,又方便牧區配種站使用,當年,農牧人可是吃盡了苦頭。

賈恩棠:“冷凍精液需要液氮,液氮需要自己生產,液氮一斷,精液就得死,精液一死就不能搞人工授精了。有一個叫丹增的,趕著牛車去送液氮,結果牛車翻了,液氮罐也翻了,他腿也砸斷了,但是液氮沒全部撒,他把它推到車上,骨頭斷了,堅持把牛車趕走,把液氮供上,腿就是那麼殘疾的。我們為啥幾天幾夜睡不著覺,作為生產供應的,液氮生產冷凍精液的,做不到的話就對不起牧民。”

中國農業輝煌70年 |從吃肉等過年,到六畜興旺

肉牛品種改良專家賈恩棠

為了改變畜牧業一度落後的面貌,無數農牧人咬緊牙關,付出艱苦努力,我國畜牧業發展大有起色。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後,國家相繼出臺《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關於加速發展畜牧業的報告》等政策措施,讓畜牧業如飲甘泉,生產水平得到顯著提升,畜產品供需達到基本平衡。

李國祥:“這次政策措施開始鼓勵家庭養畜,賦予了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後,畜禽規模養殖場開始出現,糧食產量和飼料工業實現了大發展,扭轉了畜產品短缺的局面,實現了畜產品供求平衡的歷史性跨越,促進了畜產品產量,也奠定了畜牧業作為農業支柱產業的地位。十八大以來,國家著力對規模化、標準化養殖進行扶持,規模化程度顯著提高,實現了由分散養殖為主向規模經營為主的生產方式轉變。”

據統計,2018年,全國豬牛羊肉總產量已經增加到6523萬噸,年均增長4。6%;禽蛋產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018年全國牛奶產量3075萬噸;全國人均肉、蛋、奶佔有量達到62。11公斤、22。2公斤和26。4公斤,肉類人均佔有量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禽蛋人均佔有量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在重慶市的一家大型超市,吳女士正在認真挑選晚上涮火鍋需要的肉類品種。

吳女士: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就要買品質好一點的,哪怕貴一點,吃起來都放心,對身體好一點。

記者:現在更看重肉的品質?

吳女士:對對對,以前就是哪兒便宜買哪兒,現在就是更看重肉的品質,能夠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還有就是對身體更好一些。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百姓對肉類品質的要求也不斷提升。此時買肉的吳女士可能不知道,遠在2500多公里外的科爾沁牛業生產車間正在對牛肉的安全進行嚴格把關。

中國農業輝煌70年 |從吃肉等過年,到六畜興旺

市場上肉類品種琳琅滿目

開啟“智慧畜牧”新時代

“這個生產線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每一個環節都是電腦控制的,特別智慧化,每個環節都有追蹤記錄,追溯系統跟這個生產線也是密不可分的。”

內蒙古科爾沁牛業股份有限公司科左後旗分公司行政科長劉禹告訴記者,科爾沁牛業從2015年8月推出的產品追溯體系,利用智慧化生產線採集、整理產品資料資訊,透過中央資料處理軟體系統生成識別碼,標識在產品標籤的指定位置。消費者登入網站輸入識別碼或用手機微信掃描二維碼,就可以知道手中牛肉的生產加工資訊、牛來自於哪個養殖場,甚至是牛肉來自於哪頭牛。

劉禹:“這個肉已經包裝好了,我們的工人會分揀裝箱進入保鮮庫,在保鮮庫短短停留幾個小時,兩三個小時,就會裝到冷鏈運輸車上,發往北京、上海、廣州這些一線城市,可能短短一兩天,我們廣州、北京的朋友就可以吃上我們的冷鮮肉了。”

中國農業輝煌70年 |從吃肉等過年,到六畜興旺

科爾沁牛業股份有限公司科左後旗分公司產品展示區

內蒙古的牛肉正在加班加點的趕往廣州的路上,而在廣州,一家名叫影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員,也正在加班加點的對豬臉識別系統進行完善。這種AI養豬新模式,透過人工智慧進行豬隻身份識別、育種管理、豬場生產管理、豬群健康管理、智慧體重測定、食品安全追溯,貫穿了從小豬出生到配送至消費者手中的全過程,為老百姓提供更放心的安全食品。

廣州影子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助理李育林:“我們今年的主要目標叫未來豬場,實現整個傳統豬場的改變,實現全程智慧化的養殖,我們是把豬、豬場、相關的人、最終都能在網際網路上呈現,透過平臺為整個養豬服務。”

中國畜牧業發展從嚴重匱乏到供應充足,從傳統養殖到智慧技術,用短短70年時間,實現了“六畜興旺”。從豬牛羊肉總產量來看,1952年全國豬牛羊肉總產量僅有339萬噸,2018年增加到6523萬噸,增長18。3倍。2018年,我國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6。6%,帶動上下游產業產值約3萬億元。畜牧業的發展不僅豐富了人們的餐桌,更讓廣大農牧民實現了增收致富。

中國農業輝煌70年 |從吃肉等過年,到六畜興旺

記者:晁向榮、鄭穎、鄭澍、陳鵬、趙聰聰

內蒙古通遼臺記者關雪峰

統稿編輯:韓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