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到什麼程度,讓王維和孟浩然告訴你吧

唐詩是中國文明的瑰寶。如果你問我,你最喜歡哪個時候的唐詩?我的答案很簡單,盛唐的詩歌,盛唐有一個叫山水田園詩派。那麼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誰?“王孟”就是指的王維與孟浩然。王維,他是山西人,他的字叫摩羯,名跟字合起來叫什麼?維摩羯。所以王維這個人喜歡佛教,透過他的名和字的關係,我們就知道。那麼王維這個人,他不僅僅詩歌寫的好,他也是個音樂家,也是一個畫家。當然我們今天只講他的詩歌。

王維廣為大家所知道的是個很多。比如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兩句的知名度我相信相當的廣。孟浩然他的名氣比王維要略微小一點,但也只是小一點點而已。浩然兩個字其實是他的字,他是哪裡人?他是湖北襄陽人,講到孟浩然,我們一定熟悉他的這一首詩歌“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首《春曉》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所以這麼兩個大詩人之間,他們處於同一個時代寫的相似的風格的詩,又構成了同一個詩歌的流派。所以這一講,我們把他們兩人放在一起來講。

其實把他們兩人放在一起來講。剛才說的幾點原因還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我們這個系列叫詩歌故人心。也就是說一定要他們是好朋友,我們才放在一起講。那麼王維與孟浩然他們兩個就是非常相知相德的一對好朋友。朋友關係好不好,什麼時候最能夠看出這種好的程度?就是面對死亡的時候。

開元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的七百四十年。這一年王維四十歲,他被升任為殿中侍御史。在同一年的冬天,他被任為知南選。那麼從唐朝的情況來看,知南選並不都在嶺南,但是以嶺南為主。所以此行王維的目的地應該是嶺南。為什麼說應該是?因為他從長安到的第一站就是襄陽,然後從襄陽當然就南下了。

其實從長安到嶺南,還有別的路可以走的,也就是他不一定要經過襄陽,但是王維他一定要經過襄陽,原因在哪裡?因為襄陽有他的老朋友孟浩然在,他要利用這一次公務出行的機會,來見見自己好多年沒見的老朋友。那麼大概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就到了襄陽。因為王維公務在身嘛,所以。當地的官員當然就出來接待他的。那麼王維,看到其中有一位頭髮花白的長者,在王維的詩歌裡面,他用了三個字來形容這位長者叫襄陽老。這個“老”是老人的了。他對這位襄陽老說,他說我有個好朋友叫孟浩然,他寫詩的,他就是你們襄陽本地人,我很想去見見他,但是我也不知道他家住在哪裡,等一會,希望你派個人帶帶路,我們一起過去這位襄陽老一聽王維要去見孟浩然,這表情刷的一下臉色就變掉了,大概停了兩三秒鐘的時間。他對王維說,哎呀,你來晚了,剛剛幾個月之前,孟浩然就因病去世掉了。王維一聽就非常的驚訝,他說這怎麼可能?孟浩然從長安離開的時候,我們約好的,我總有一天我會去襄陽看他,現在我來了,他居然不在了。再說孟浩然這個人年紀也才五十出頭,身體不大好嘛。我也知道,但也不至於說沒就沒了。這個襄陽老就對他說,這個說來話長,其實就是孟浩然,他得了一場疾病,沒幾天就去死掉了。走的我們都沒想到太突然了。

襄陽老的這一番話,說的王維心拔涼拔涼的。他真沒想到,自己一心想要來見的好朋友,居然沒有人見上。王維想到這裡,以往跟孟浩然相處的情景,就像電影一樣的一幕一幕的在腦中飄過。然後他就走到了桌邊,拿起筆揮筆就寫下了這首《哭孟浩然》

故人不可見,漢水日東流。

借問襄陽老,江山空蔡州。

這裡面說到了漢水,漢水其實是長江的一個支流。蔡州其實一個人有關係,這個人就是叫蔡瑁。如果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對這個人一定很有印象。因為他是一代的名士,又是一個軍事家,又是一個戰略家,曾經被曹操所重用。那麼蔡州這個地方,因為蔡瑁而得名,那麼現在蔡瑁去世了,蔡州也就徒有其名。大家看這首詩寫的其實是情深意長。

他說我來到了襄陽,我只能看到漢水每天在往東奔流。但是我看不到我想見的人,這個漢水旁邊如果沒有孟浩然的話,那襄陽他就失去了靈魂。這就好像蔡州這個地方,假如說沒有蔡瑁的話,那蔡州這個地方也就失去了意義。所以這兩句話其實把孟浩然的地位一下子說清楚了。也就是說把孟浩然作為襄陽這個地方的文化的代表。就好像蔡瑁是蔡州的文化代表一樣。

其實王維對孟浩然的懷念,並不僅僅在於這首《哭孟浩然》,王維離開襄陽,走到襄陽南邊的潁州的時候,在一個刺史亭裡面,他又想起了孟浩然,想起了孟浩然怎麼辦?剛才我們介紹王維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我說他還是一位畫家,所以他就在這個刺史庭裡面,憑著記憶把孟浩然的形象畫了一幅畫,畫了下來。然後這個刺史庭後來就被改為浩然亭。

所以從王維跟孟浩然來寫詩,又來畫像。我們就知道孟浩然在王維心中。就一直是揮之不去的這麼一個感覺。或者說王維根本就沒有想把孟浩然揮之而去。剛才我們說到王維獲悉孟浩然去世之後,曾經問這個鄉養老,他到底是怎麼去世的?孟浩然的去世與另外一個人有關。誰呢?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這就是王昌齡最著名的《出塞》詩。那麼王昌齡給孟浩然也是好朋友,當時他從嶺南北歸,經過襄陽,孟浩然見到老朋友來了,當然高興。但是孟浩然當時其實正在生病,生了什麼病?術語叫背疽,用我們現代話來說就是背上長的一個毒瘡。那麼長了這個背疽或者說這個毒瘡,它對於飲食方面有許多的限制。比如說不能喝酒,比如說不能吃河鮮海鮮等等。那麼現在老朋友來了,他高興其實不能吃什麼。孟浩然此前知道的,但是老朋友一來,他一高興,他可能就忘了醫囑了,然後就擺開了酒宴,與王昌齡兩個人就痛快的飲酒,然後吃起來河鮮。沒想到這一次把即將要好的這麼一個背疽又復發了,而且這一次又喝酒又吃河鮮,總之,這次復發以後再也沒有治好,沒幾天就去世了。所以真的是非常的可惜。

如果對照了孟浩然跟王昌齡的關係來看,我覺得王維與孟浩然的關係,一點也不在孟浩然與王昌齡的關係之下。那麼王與孟浩然兩個人到底是怎麼認識的?其實科舉考試是他們結識的這麼一個機緣。

這個孟浩然很有意思,別人科舉考試越年輕考上就越好。孟浩然在他的襄陽老家,他好像睡著了似的,一直到了四十歲的時候才想起來去進京趕考,結果沒考上。那麼別的考生沒考上,可能會在長安暫時住下來,認真的複習,準備下一次的考試。孟浩然不同,他四十歲來考科舉考試,對他來說應該是可有可無的。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來說孟浩然進京趕考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個全國聞名的大詩人,所以就是孟浩然想靜心的複習,準備下次的考試,他恐怕也安心不了,為什麼?因為他有粉絲,有人寫的詩要向他求教,有的人可能要找他來喝酒,要來聊天。

所以當時對於孟浩然的詩歌有這麼一個評價,特別是五言詩,說他的五言詩,“天下稱其盡美”這六個字。天下就是很多人稱他寫的詩盡善盡美,也就是從五言詩的角度來說,孟浩然那是第一名。

那麼這麼一個大詩人來到長安,也是寫山水田園詩的。我的話說到這個份上,大家應該明白了,他一定引起了另外一個寫山水田園詩的人注意。沒錯,王維注意到了。

王維與孟浩然一見傾心。因為我們現在話來說,從此以後他們就是鐵兄弟了。當時王維經常召集起文人、詩人在一起雅聚,詩人與詩人在一起雅聚,幹什麼?當然是寫詩。

孟浩然當然是被邀請的貴賓了。那麼這一次他們不是來一個人寫一首,而是要來進行聯句。所謂連句,這是詩歌創作的一種方式。也就說不是我寫一首完整的,你寫兩句他寫兩句。當然有的時候也不止兩句,寫四句五句 六句的都有,但是以寫兩句這個情況為最常見。

那麼輪到孟浩然出場了,他出了哪兩句?他寫的兩句詩:“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孟浩然把這兩句剛剛說完,王維就在一旁捧,哎呀,這兩句寫的真好,好句好句。古人對這個詩歌覺得好,也就說一個好。他不會像我們現在這樣來把它分析。但是如果我們分析一下,王維說孟浩然這兩句好,是不是確實好?我覺得確實好。

你看微雲、河漢、疏雨、梧桐都是我們經常見到的意向。但是詩歌特別是優秀的詩歌,他不在於寫你沒見過的,他就是要把你經常見過的意象,透過一種思想和情感把它進行重新組合,從而形成一個新的意境。那麼這就是詩人當中的一個高手 。

孟浩然當然是這個高手。你看“微雲淡河漢”。雲不多,所以在天上,在銀河的映襯之下,顯得很淡。“疏雨滴梧桐”。雨,開始下了,但是不大,所以有一滴兩滴的滴在梧桐上,就把一個秋夜的景象就寫的非常的傳神。

所以孟浩然非常講究透過意象的組合來表達特定的這麼一個情景。兩個這麼優秀的詩人認識了,此後當然就在一起訪古探幽,飲酒賦詩了。也就是兩個人就越走越近,很快就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歷史上有這麼一個傳說,說王維在待詔金鑾殿的時候,有一次請孟浩然到家裡來聊詩,他聊著聊著,突然有人敲起了門,開啟門一看,來者誰?原來是當朝皇上,唐玄宗那可不得了,唐玄宗來了,孟浩然一聽說唐玄宗來了,其實他朝思暮想都想見這個人,因為他在四十歲的時候,好不容易下定決心出來闖世界,又沒考上。這時候如果有這麼一個皇帝來賞識自己來提拔自己,那說不定他的人生就開闢了另外一個新天地。

但是孟浩然好像是沒見過世面,他一聽他就著急,一著急就做出了一個匪夷所思的一個舉動。什麼舉動?就鑽到了王維家的床底下。那麼剛剛鑽進去以後,唐玄宗就進來了。那麼王維跟唐玄宗簡單的說了幾句話以後,他也不敢隱瞞。皇帝到了你家裡你家裡藏的一個人,你居然不報的話,那這個問題就嚴重。王維就如實的對唐玄宗說,我家裡其實還有一個人,但是他知道你來了以後,很慌張,躲在床底下去了,這個人就是孟浩然。

唐玄宗一聽孟浩然,他這個名字,我聽過好多人向我推薦過他,我也正想見見他。那麼唐玄宗一發話,躲在床底下的孟浩然當然都聽到了,所以他也沒辦法了,從床底下鑽出來,拍拍身上的灰,滿臉通紅的來叩見皇上。

唐玄宗倒也見怪不怪,雖然覺得比較可笑,但是也表示理解吧,所以沒把這個事當回事。就對孟浩然說,很多人都說你是寫的好,你最近有沒有人寫過什麼新詩,能不能拿來給我看看。孟浩然跪拜了一下,然後退在一邊,就是說他說很抱歉,最近我沒有寫詩。那唐玄宗說,你最近沒寫詩,你把以前寫的詩來唸兩首給我聽聽也好。唐玄宗這麼一說,那也沒有辦法了。然後就把自己自認為的一首比較好的詩就唸了出來。這首詩是這樣的: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這個詩歌說什麼?簡單告訴你一下,就是發牢騷的。北闕,什麼叫北闕?這個宮廷的北門,這個門樓叫闕,那是什麼地方?百官要覲見皇上,要給朝廷上書,要先在那個地方等著。現在說北闕休上書,我也不用給朝廷的上書了,我也放棄了我的努力了。這就表示了對當朝的這麼一個失望。然後說我還不如回到我的老家去,過一種像隱士一樣的生活。你看,他表達了對當朝那種不滿意,是清清楚楚。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不才,就是說我的才華太弱了,所以聖明的皇上也就不理我了,拋棄了我。因為我身體有病,老朋友們與我的往來也越來越少了。所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孟浩然其實耍了一點小聰明。表面上看上去皇帝拋棄我不怪皇帝,是因為我才華不夠。老朋友們給我來玩越來越少了,不怪老朋友。因為我有病。

但是這些小聰明,這兩句詩背後的對於皇帝的,對於朋友的抱怨,那是清清楚楚在的。唐玄宗一聽這詩,他就不高興了,他對孟浩然說,你四十歲,你才出來考進士,你根本就沒有努力,你怎麼反過來汙衊我,說我拋棄了你,皇帝不高興了。

所以孟浩然的這一生的最接近權利的這麼一個場合,就這樣被他浪費掉了。

所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孟浩然因為在鄉下呆的時間太久了,他太不懂得推銷自己了。比如說你面對唐玄宗,你如果真的想有所作為的話,你應該把你的理想抱負,你的家國情懷來給皇帝來訴說,然後,來獲得皇帝的讚賞。那麼當然就有你為國為民服務的這麼一個機會。結果,好不容易有了這麼一個場合,皇帝在面試了,結果面試成這樣一首不該唸的詩唸了。所以整個的這個面試的過程,孟浩然,我覺得可以用四個字形容他,叫慘不忍睹。

所以什麼人能成功?能夠把握機會的人,就能成功。

我們剛才說王維跟孟浩然是好朋友。如果說把握機會的能力的話,王維遠在孟浩然之上,據說王維在考進士之前,他很知道,當時要考中進士,除了要有自己出眾的才華,還需要貴人推薦。所以他就找到了齊王。這個齊王是誰?唐睿宗的第四個兒子叫李範。這個齊王平時跟王維就在一起玩,對於王維的詩歌、音樂、繪畫的才華十分的欽佩。那麼現在王維找到他,希望在考進士的時候,齊王能夠施以援手。齊王就說,你的事,我直接的幫不了,但是我可以間接的幫你。你如果真的想考中的話,你能不能按照我的這麼一個吩咐,我們來一步一步的來做一件事情。王維說,那當然全聽你的。

之後,王維就去見這個齊王了。齊王就說,你是一個詩人,我今天給你推薦的是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你知道的,玉真公主在唐玄宗面前說話,那是絕對有分量的。你如果得到了玉真公主的認同,那麼你的進士基本上沒有問題。或者說有可能就是狀元。

王維當然滿口應承下來,說那既如此,你有什麼吩咐,我完全照辦。齊王說著就拿出了一套高貴華麗,而且有奇異色彩的衣服讓他穿上。然後讓王維說,你再帶上一把琵琶,他們就一起就來到了玉真公主的府上。

王維當時年輕,然後本身長得就帥,現在穿著一身奇裝異服過來,這個奇裝異服不一定是貶義。就是它的色彩,它的款式都比較特別。玉真公主一見眼前一亮,用我們現在的語言來說,可能就是一道閃電飛過。然後就問齊王這誰呀?齊王先不回答他是誰,他說這個年輕人,音樂才華了不得,先聽他為你彈奏一曲琵琶。那王維拿起琵琶就談起了,而且談的悲音滿弦,他彈的是悲劇。玉真公主聽的十分感動,而且對於他琵琶彈奏的藝術也非常的讚美。齊王這個時候又出現了,他就對玉真公主說,他說這個年輕人不僅僅曲彈的好,還寫的一首好詩。

那王惟事先是有準備的,把詩歌已經抄成了一個卷軸,然後從懷裡拿出來,雙手就呈現給了這個玉真公主。玉真公主開啟試卷一看,粗粗的瀏覽下去,瀏覽完了以後,她就很驚訝的說,你這裡面很多的詩歌我都看到過,我一直以為是古人寫的,沒想到是你寫的呀。這個時候齊王又出現了,他就對玉真公主說,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維。如果像這樣的人能夠錄取為狀元的話,那不僅僅是他個人的這麼一個榮幸,也是本朝的光榮。

玉真公主說,他要考進士,考狀元,他得首先要報名才行。齊王就說,哎呀,才華高的人,脾氣也大,如果不答應他狀元他是不會報名的。但是我記得你已經答應了,推薦別的人是明年的狀元,玉真公主說,那個沒關係,那不過是受人之託而已。如果你王維準備報考的話,我一定大力的推薦你。那麼話說到這個份上,大概也就可以了,後來王維就參加了科舉考試,如願以償的考中了狀元。

這個故事在歷史上的記敘是有一些出入的。但大體的事實應該在。透過這個事情,我們也可以來做一點反思。反思在哪裡?你科舉制度要考真正的才華,但是你現在卻要加上權貴人物的推薦。那麼這說明官員在錄取方面還有隨意性,要看交情。那麼這就是一種不公平的一種競爭。

好在王維是確實有水平的,再有人推薦,那麼錄取為狀元應該還是名副其實。這當然是唐朝的情況。後來隨著科舉制度的不斷的完善。權貴推薦的制度也就慢慢的消失了。我們剛才聽了王維、孟浩然的兩個故事,就可以發現,兩個人雖然是好朋友,但是性格上其實是有差異的。

王維心思細密,處事不驚,能夠儘量展現自己的優長之處。孟浩然心思較粗,處事慌亂,反而容易遮蔽了自己的長處。但是因為詩歌,這兩個性格有差異的人,最後成為了好的朋友。

孟浩然落第以後,在長安待了一年的時間。剛才我們也簡單說了,他這一年的時間大概也沒有留下來好好的複習。這一年的時間就是跟一些詩人交往特別多。那麼待了一年,他又不想再考了,所以怎麼辦?只能選擇回去了。

我理解為什麼四十歲的時候,孟浩然願意出來考試?我想無非是他覺得人生要換一種活法。結果換了結果以後,是這樣的一個結果。他可能對當初的這麼一個選擇感到很後悔的。所以他就下定決心,還是回到襄陽的老家去,那才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

孟浩然準備啟程回家,臨行之前,他跟王維兩人的這一場告別酒,大家一定能夠想到,兩個人找那個小酒館開喝起來。雖然是冬天喝得頭上直冒熱氣。王維倒是一個比較實誠的人,因為他了解孟浩然的個性,就對孟浩然說,你在鄉間生活,你不瞭解外面世界的複雜。所以像你這樣的人,如果來進入到官場,進入到仕途的話,那是很難協調的。你如果在鄉間自由的讀書,寫詩喝酒,那樣的孟浩然,那才是真正的孟浩然。莫浩然聽到王維說的這麼一番話,句句都說到了自己的心裡。然後他就拿筆說,我寫一首詩送給你。這是就是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叫《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索寞,還掩故園扉。

我前段時間每天早上還出去,希望能夠看看,能不能認識一些權貴,希望能不能有所機會。但是一次也沒有遇到這樣的機會呀,每次都是帶著希望出去,帶著失望回來。所以“欲尋芳草去”就是說我想去當個隱士,但是我又捨不得與老朋友的告別。朋友之情就說出來了。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那就是對於第一、第二句的迴應。當朝的權貴誰願意來幫我?當朝的這些人士,除了你王維之外,又有幾個人懂我的,我還是回到我的故園,把故園的房門關著,安靜的讀書,安靜的體會屬於自己的這麼一個人生。

所以孟浩然的這首詩一方面對經歷有反思,對當朝的政治有批評。另外一方面也對於老朋友的這一番深情捨不得。最後對自己的人生定位,我覺得他找到了。

所以王維也就寫了一首詩來回贈給孟浩然。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杜門不欲出,久與世情疏。

以此為長策,勸君歸舊廬。

醉歌田舍酒,笑讀古人書。

好是一生事,無勞獻子虛。

讀了這樣的詩歌,你就知道什麼叫知己了。什麼叫知己?因為懂朋友之心,所以說的話沒有一句是假的。

對於孟浩然經過一年多的思考,決定回去以後,這個決定王維覺得是英明的。既然是英明的,當然要支援,所以他就在孟浩然說,他說你考這個試沒考上的時候,你曾經也想向司馬相如,來給漢武帝獻賦一樣的,透過其他的方式來贏得自己的未來,那樣不合適,你不是司馬相如,而且唐朝也不是漢朝,所以我說王維真的是很懂孟浩然。

你看上次唐玄宗來,孟浩然緊張成那樣,他說,如果有機會你獻賦,你也不知道獻的個啥賦,你要是在獻一個不才明主棄,你的賦寫的再好也沒有用。那麼這場酒會不久,孟浩然就啟程回家了。

孟浩然回到襄陽,縱情在家鄉的山水田園當中,寫了大量的山水田園詩。也就是說他的詩歌創作,因為回到了家鄉,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從這意義上來說,雖然失去了政治的舞臺,但是迎來了創作的高峰。人生的得與失,有的時候真的需要換一個角度去衡量的。

孟浩然回到襄陽以後,王維一直覺得總有一天他會在襄陽再見到這位老朋友。所以面對著孟浩然的突然去世,不僅僅襄陽這個地方空了,他自己的內心也空了。所以王維與孟浩然,一個是志得意滿的狀元,一個是鬱鬱寡歡的布衣,看似身份上有巨大的差異。但是因為他們在詩歌和心性方面的和諧,這種差異居然完全在他們的關係當中消失了。這樣一份真摯的詩人之誼,我覺得也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那應該是“感天動地”。

文字來源百家講壇詩歌故人心

僅因喜歡所以上傳,諾有不妥還望告知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