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到底什麼樣的朋友?讓孟浩然為了和他吃頓海鮮甘願送了命?

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詩人王昌齡貶官途中經過湖北襄陽,拜訪了隱居在此的孟浩然。詩友相見,相談甚歡,孟浩然命家人準備魚鮮來招待王昌齡。其實此前孟浩然患了癰疽,即背上長了毒瘡,經過醫治後已經快要痊癒,但是郎中叮囑他不要食用魚鮮。然而與老友的相會讓他不顧醫囑,《唐才子傳》記載:“相見甚歡,浪情宴謔,食鮮疾動而終。”與王昌齡吃了一頓魚鮮之後,孟浩然癰疽復發而亡。

王昌齡到底什麼樣的朋友?讓孟浩然為了和他吃頓海鮮甘願送了命?

孟浩然

談起孟浩然之死,後人往往先是歸結於其性情太過不拘小節,恣意任性,也有人屢屢將此事和王昌齡密切聯絡在一起,認為作為朋友他不該對孟浩然的病情不管不顧,至少應該“心懷愧疚”。孟浩然之死已然是遺憾和惋惜的事實,不過可以以此來看看王昌齡的交友之道。王昌齡究竟是一個什麼樣朋友,讓人可以不顧生死的代價與他共飲?

王昌齡到底什麼樣的朋友?讓孟浩然為了和他吃頓海鮮甘願送了命?

王昌齡

王昌齡是盛唐詩人,和李白是同時代人。岑參在《送許子擢第歸江寧拜親,因寄王大昌齡》一詩中這樣描述他:“十年自勤學,一鼓游上京。青春登甲科,動地聞香名。解榻皆五侯,結交盡群英。”其中“解榻皆五侯,結交盡群英”一句用來形容王昌齡的人際交往情況十分合適,他一生朋友遍天下,而且朋友中盡是英才。《唐才子傳》中記載:“(王昌齡)與文士王之渙、辛漸交友至深,皆出模範,其名重如此。”可見,王昌齡為人好結友,重情義,交友的同時還用詩歌把交友中的點滴,或歡聚離別或寄贈酬唱一一記錄下來。

王昌齡到底什麼樣的朋友?讓孟浩然為了和他吃頓海鮮甘願送了命?

李白

據古代文學研究學者吳汝煜主編的《唐五代文人交往詩索引》中的“王昌齡條目,統計出現在王昌齡現存交往詩歌中有名有姓的人物有104人。其中有很多是我們熟知的詩人或者官員,如李白、王維、張九齡、李邕、岑參等等。根據這些有限資訊,不難看出王昌齡的交往物件身份多樣,幾乎包括了社會上的各個階層。文臣如張九齡,武將如陶副使,隱士劉處士,僧侶聰上人,道士焦鍊師,普通書生崔鳳童,旅店主人扶風主人等。從詩題中經常出現的“酬”“和”“答”等字眼來看,可以推斷王昌齡和這些人的交往大多不是淺嘗輒止,而是互相有詩歌往來、相對熟絡的朋友關係。詩歌互贈、往來密切,可以看出王昌齡交友廣泛,和志趣相投的詩人文士多有往來。

王昌齡的朋友圈中名氣最大的當屬李白。李白乃“謫仙人”,其詩作飄逸灑脫,猶如神來之筆,然而王昌齡是唯一一名在七絕上可以與李白抗衡的人。明朝王世貞說:“七言絕句,少伯(王昌齡)與太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後世評論家經常把兩人的七絕放在一起比較。同時,兩人也是惺惺相惜的摯友。王昌齡仕途不順屢遭貶謫,貶謫嶺南時遇李白,作詩《巴陵送李十二》。而對杜甫惜墨如金的李白,詩歌中涉及王昌齡的卻有好幾首,其中不乏名篇。王昌齡任江寧丞期間暫返長安,李白與之交遊,一起送族弟李襄歸桂陽,李白留詩《同王昌齡送族弟襄歸桂陽》;在王昌齡二次遭貶謗論沸騰之際,李白更是不離不棄,堅決相信好友的情操,作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表示慰問和思念,其感情之真摯,使之成為傳送千古的不朽篇章。

王昌齡到底什麼樣的朋友?讓孟浩然為了和他吃頓海鮮甘願送了命?

岑參

岑參約比王昌齡小20歲,兩人可以算是忘年交。王昌齡與岑參有直接的詩歌往來,在岑參尚未顯名之際,王昌齡便十分賞識他的才華,並不斷地給予鼓勵,體現了他對後輩的關懷與期望。也是開元二十八年那次貶謫時,岑參為王昌齡寫了一首《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中寫道:“對酒寂不語,悵然悲送君,明時未得用,白首徒攻文。”前四句一個“悲”字表達對友人懷才不遇的同情以及不捨,而“潛虯且深蟠,黃鵠舉未晚,惜君青雲器,努力加餐飯。”則表達了希望友人勉勵自己,相信他一定能被賞識然後青雲直上。

再說回到其病逝和王昌齡有關的孟浩然。據傅璇琮先生考證,王昌齡與孟浩然在開元十六年於長安初識,此後交往甚密。孟浩然曾邀王昌齡一同拜訪王道士,作詩《與王昌齡宴王道士房》,兩人幾次分別均作詩相贈,如《送王大校書》《送王昌齡之嶺南》等。即使天各一方,也常作詩懷念,如《初出關旅亭夜坐懷王大校書》。二人數年同筆硯的交情,可在他們的交往詩作上一覽無餘。

不管如何,孟浩然之死令人遺憾和唏噓,而他與王昌齡的友情卻是那個時代文人之間坦蕩交往、相知相惜的例證。

文字:徐敏

編輯:徐敏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