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王維:兩顆巨星的恩怨情仇

李白、杜甫、王維,同為盛唐三大詩人。

李白字太白,崇尚道教,人稱:詩仙。

王維字摩詰,篤信佛教,人稱:詩佛。

李、王二人同歲,均出生於長安元年(701年)。

去世也只相差一年,王維死於761年,李白死於762年。

在世時,都以詩名享譽盛唐。

有共同的朋友:孟浩然、玉真公主、杜甫、王昌齡、賀知章等。

按理說,李白和王維,比李白和杜甫、王維和杜甫,更應該成為好基友。

但他們,卻沒有留下任何的唱和詩詞,甚至在其他詩人的作品裡、宴會上,也不見二人同框。

這是為什麼呢?

由於二人真實的歷史資料太少,大多隻是一些傳說,我們也只能憑很少的線索去推測(瞎猜)。

李白、王維:兩顆巨星的恩怨情仇

劍客-李白

一·出身不同

李白出身商人家庭,妥妥滴富二代。

王維來自世家大族,河東王氏,父親王處廉,官至臨汾市副市長(

汾州司馬

),是真正的官二代。

按照當下社會,他們應該有很多資源的可以互換,在利益的促使下,結成同盟簡直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是在士農工商的古代社會,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身為商人之後的李白,處在社會階層的末端,儘管飽讀詩書,卻連參加公務員考試的資格都沒有。

王維身為士族階級,應該是看不起這個出身商賈的李白。

李白、王維:兩顆巨星的恩怨情仇

渭城曲-王維

二·成長經歷

李白四歲時,白父舉家從

碎葉城,

遷到了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定居。

碎葉城:唐屬西域都護府,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

五歲時,開始發奮讀書,歷經十年寒窗。

十五歲時,他亦賦詩多首,經常發到個人微博,得到了一些大V的推薦。

於是,他開始在社會上從事幹謁活動,不停地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發給不同的名流,希望得到他們的點贊、轉發。

十八歲時,隱居戴天大匡山,跟隨隱士趙蕤學習王霸之道,研究帝王統治之術。

從李家對李白的培養可以看出,他們是希望李白走仕途的,並不甘於從商。

從他的學習內容看,李白不僅想從政,而且野心不小,非宰相不做。

這也可以印證他的唐室血統。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

不妨猜測:

李家當年在隋末或初唐時,因政治鬥爭,被削去爵位,流放西域。

他們在那裡,依靠老本和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知識,做生意,成為一方巨賈。

在政治環境開明時,悄悄地舉家搬到中原地區,以豐厚的物質條件,再次謀求政治上的可能。

這也可以說明,李白的身世一直是一個迷的原因。

李白其父十分低調,歷史鮮有記載。

李白對其身世,也是三緘其口。

透過以上分析,我們就能理解,為啥一個商人之後,卻如此的自信。

這份自信來自兩方面:血統的驕傲和對自己才華的驕傲。

自信歸自信,畢竟商人家庭對於孩子的教育沒有士族家庭那麼嚴苛。

李白在讀書的同時,還好任俠,是江油地盤的帶頭大哥,經常攜劍出行。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據說,曾經砍死過一個劫道的強盜。

他在隱居學道之時,除了王霸之道、帝王之術,還點了遛鳥技能、煉丹技能等一系列修仙技能。

據李白的成長經歷,我們大概能總結李白的性格與抱負:

孤高自傲、狂放不羈,

一方面想成為宰相建立不世之功,

一方面想寄情山水修道成仙。

王維出身士大夫階級,接受的是精英式教育。

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從小聰慧,寫得一手好詩,工於書畫,尤其是在音樂方面更是表現出過人的天賦。

不用家長逼著練琴,自己摸索著就成了創作天才。

加之人長得帥,在京城這個文藝中心,早已成了王公貴族的團寵。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他和李龜年,便是在岐王李範舉辦的大唐文藝沙龍上認識的。

後來,兩人成為知音,並留下了《江上贈李龜年·紅豆生南國》等名篇。

李白、王維:兩顆巨星的恩怨情仇

金巧巧飾——玉真公主

三·王維與玉真公主

開元八年(720年),20歲的王維,春闈落第。

不甘心的王維,積極奔走、干謁。

開元九年,在岐王的引薦下,王維認識了他生命中第一個貴人(抱上了他生命中第一大腿)——玉真公主。

其實,早在岐王府上,玉真公主就被王維的一曲《鬱輪袍》撩動心絃。

四哥李範,看穿了九妹的心思,於是假借求仕之名,將王維引薦給九妹。

雖然玉真公主大王維10歲,已經是阿姨了,但面對這個陽光帥氣又多才多藝的小鮮肉,玉真公主愛得不要不要的。

她瘋狂向三哥李隆基,安利王維。

果然,第二年王維狀元及第,沒有參加制科考試,直接任

大樂丞

從這個職位,我們也能大致猜出,玉真公主是如何安利王維的。

無非就說他是當代方錦龍,十八般樂器樣樣精通,創作才能比肩周董、許高嵩。

所以才會給王維,安排一個

皇家樂團總監

的職位。

該職位品級不高,但好處是,可以正當理由出入王公貴族府(包括玉真公主)。

王維、玉真公主打得火熱。

另一方面,王維也老大不小了。

中狀元,又當官,這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結婚的標配,也可以說是最晚期限。

母親天天打電話催婚王維。

而玉真公主礙於

女冠子

的身份,不能結婚,準確的說是不能正大光明的結婚,孩子還是可以有的。(這是公主的特權,並不是一般女冠子所具有的。)

女冠子:女冠子即女道士。說起唐朝女道士,比較有名的如魚玄機、李冶等。因唐朝女權思想走強,一部分女孩不願意嫁人,寧願單身,過更為自由更多選擇的愛情生活。“女道士”就是比較體面的身份掩飾。“女道士”可以自由地接待男客,宛如沙龍的女主人。還有一些女孩是借“女道士”的身份躲婚,躲一年半載的,再重新配人(如楊太真)。

最終,在家人的催促下,王維結婚了。

玉真公主醋意大發。

在一次排練獅子舞的過程中,王維手下的伶人誤用皇家專屬的黃色,被檢舉揭發,王維負連帶責任,被貶為

濟寧市糧站站長

濟州司倉參軍

)。

玉真公主還在氣頭上,並沒有為王維說話。

李白、王維:兩顆巨星的恩怨情仇

人淡如菊——孟浩然

四·李白、王維與孟浩然

這一貶就是四年。

王維在這個微小閒散的官職上,寂寂無聊,遲遲沒有轉調的訊息,看不到任何希望。

開元十四年(726年),王維辭官而去,在洛陽附近的淇上隱居了2年。

開元十七年(729年),王維回到長安,遇見了落第的孟浩然。

相同的作詩風格,二人很快成了忘年交(孟浩然比王維大12歲)。

這次孟浩然來長安之前,就見過李白。

當時的李白剛作了大唐第一贅婿,與前宰相許圉師之孫女結婚,安家於安陸(湖北孝感)。

贅婿,在古代是一個微賤的身份。

李白礙於出身,又想謀求仕途,所以這個前宰相家的贅婿,是他最好的選擇。

婚後,李白在家附近遊歷,於江夏(湖北武漢),遇見了詩名更盛的孟浩然。

李白以一個粉絲、晚輩的姿態,拜訪孟浩然。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從文學的角度,這首詩寫得非常好。

但僅是初次見面的孟浩然就不這樣想了。

夫子,天下,中聖,高山,清芬,這些詞是不是恭維的過火了?

愛字,是不是情感強烈了一點?這才初次見面呀,且古人羞於說這個字。

可李白就是這樣的性格:

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第一次干謁韓朝宗(時任

京兆尹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第一次約會汪倫(一介布衣)

李白把他文學上的誇張,用在了夸人上。

如果是誇李隆基,楊貴妃,玉真公主等,就算誇到天上也不為過。

但是他誇韓朝宗:海內豪俊,奔走而歸之,一登龍門,則聲價十倍……

這讓接到書信的韓朝宗很是為難,因為李白的說得話語,只有當時的宰相李林甫或皇帝李隆基能承受得起。

所以,韓看完也就一笑了之,並不會理會李白。

就算理會,也肯定會引起李林甫的猜忌。

李白奔走、干謁多年,幾乎沒有人理他。

一方面是他的出身,一方面也是他在官場上的情商不夠,經常說出、做出一些逾矩話語或行為。

李白一生,其實都混得是文藝圈,並沒有真正進入政治圈。

這也是他和王維沒有交集的一個原因。

棄軒冕、不事君。要知道,就在李白見完孟浩然不久 ,孟就啟程去長安再次應試了。

這那是誇孟浩然,顯然與孟浩然內心真實想法是相反的。

李白的眼力見不夠,一誇起,就不知道東南西北,見了好詞都往上整。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他們再次會面於江夏,李白為孟浩然寫下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但是孟浩然從來沒有回覆過李白。

說回此次,王、孟的初次會面。

兩人在京城,大約廝混了一年。

有一天他們說起了李白。

孟浩然:小摩呀,這次我來京城前,見過一個詩人李白,不知你聽過沒有?

王維略帶譏諷地笑了一下道:聽過。

孟浩然:你覺得他寫詩怎麼樣?

王維:過於輕浮而真誠不足,豪放有餘而雅緻不足,自由散漫而韻味不足。

孟浩然會心一笑,沒有再搭話。

王維回到京城閒居期間,深居簡出,完全一個安靜的美男子。

孟浩然的到來,才使他活躍了起來,領著他遊遍京城,重要的是引薦孟浩然認識各種達官貴人。

畢竟,這次孟浩然來是謀求仕途的。

自從上次玉真公主拉黑王維後,官場上的舊友見了王維,只談論音樂、書畫、詩文,對於政治閉口不談。

所以,此次王維的引薦,對孟浩然並沒有多大幫助。

這年冬(729年),心灰意冷的孟浩然離開京城,要回襄陽去。

臨別前,他們二人相互贈詩。

留別王侍御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送孟六歸襄陽

杜門不復出,久與世情疏。

以此為良策,勸君歸舊廬。

醉歌田舍酒,笑讀古人書。

好是一生事,無勞獻子虛。

他們都對仕途,表現出了消極情緒。

孟浩然更失望,王維衷心相勸。

近一年的交往,二人感情非常深厚,也全部寫進了詩裡。

這年冬,孟浩然回到襄陽,寫了這首詩:

歲暮歸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注:筆者認為,孟浩然在王維家裡見到唐玄宗的傳說不實,故沒有采用。

李白、王維:兩顆巨星的恩怨情仇

大唐林徽因——玉真公主

五·李白與玉真公主

開元十八年(730年)夏,30歲的李白,第一次來到長安。

他先是干謁宰相張說,結識了其子張垍。

張垍,

太常寺卿

,娶寧親公主為妻,是為駙馬,玉真公主是其妻的姑母。

親戚的緣故,張垍可以經常見到玉真公主。

於是,李白在終南山玉真別館住下,希望透過張垍的引薦,結識玉真公主。

再看王維這邊。

王雖然勸孟,歸鄉隱居,但他自己的求仕之心並未完全泯滅。

透過去年一年幫助孟浩然求仕的經歷,使他明白了,要想在京城這地界謀求個一官半職,不搭上玉真公主這條線是不行的。

於是,他擬與玉真公主重修舊好。

玉真公主也接受了他,但是當王維去了才知道,這時公主身邊有了另外一位當紅人士,

衛尉張卿

衛尉張卿:衛尉寺卿張某,具體名字不可考,此人後來成為玉真公主的丈夫(隱形的),並育有兒女。

自然,公主就沒有像第一次那麼在意王維。

這時,正好遇到李白投贈詩文。

玉真公主讓張卿和王維點評如何。

王維一頓批判,張卿倒是沒說什麼。

鑑於此,玉真公主也就沒有理會李白。

李白乾謁失敗。

這也使李白認清了張卿的重要性。

這年,暮秋之際,陰雨連綿,李白在玉真別館百無聊賴。

在他離開的時候,想著給張卿寫詩試試,說不定透過他能攀上玉真公主這條線。

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尉張卿

秋坐金張館,繁陰晝不開。

空煙迷雨色,蕭颯望中來。

翳翳昏墊苦,沉沉憂恨催。

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

吟詠思管樂,此人已成灰。

獨酌聊自勉,誰貴經綸才。

彈劍謝公子,無魚良可哀。

張卿並沒有及時回覆李白。

李白離開終南山後,在長安周圍遊歷,又謁見其它王公大臣,均無結果。

潦倒的李白,逐漸自暴自棄,暴露了他往日任俠的本性,與長安的市井之徒交往。

就在這時,李白終於收到了張卿的回信。

張卿:白兄別急呀,以後有機會我一定推薦你。

這姍姍來遲的回信,算是對李白的一點點安慰。

但是乾等著也不是辦法,731年夏,李白離開了長安。

這一次的交鋒,王維雖然間接地擠掉了李白。

但是他的好日子也到頭了。

王維與張卿,整日在玉真公主面前爭風吃醋,從而冷落了妻子。

妻子鬱鬱寡歡,心病成疾,還沒有及時診治就撒手人寰。

這一切,王維的母親都看在眼裡,她替兒媳不值。

母親把王維叫到祠堂,狠狠地批了一番。

王維幡然醒悟,從此與玉真公主劃清界限。

出於對妻子的愧疚,王維發誓終身不娶。

料理完妻子的後事,精神上苦悶的王維,開始師從大薦福寺的道光禪師學習頓教。

李白、王維:兩顆巨星的恩怨情仇

飲中八仙

六·李、王分屬不同的圈子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李白在洛陽為玄宗獻上《明堂賦》。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獵,李白乘機獻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

在這兩篇賦中,李白寫盡開元盛世的雄偉景象,明確表示自己“大道匡君”的政治理想,並在文章結尾處大談道教玄理,以迎合玄宗崇尚道教的心理。

雖然玄宗並未回覆李白,但這兩篇賦也為李白賺得了一些名聲。

他認為時機成熟,決定第二次進擊長安。

剛一來到長安,李白就找到了上次答應引薦自己的

衛御張卿

張卿也沒有食言。

於是,李白賦詩一首,請求張轉贈玉真公主。

玉真仙人詞

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

清晨鳴天鼓,飆欻騰雙龍。

弄電不輟手,行雲本無蹤。

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

李白得到了玉真公主的接見,席上,公主和張卿對李白的詩才讚不絕口。

李白又去了紫極宮,在那裡遇見了賀知章。

他立刻上前拜見,並呈上袖中的詩本。

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

李白瑰麗的詩歌和瀟灑出塵的風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

就這樣,李白的聲名愈來愈大,一步步地接近上層統治階級。

這位號稱:四明狂客的賀監(任

秘書監

),為人曠達不羈,好酒,又有“清談風流”之譽,與李白性情臭味相投。

他兩經常糾集一批京城的風流名士,去盛唐酒樓喝酒烤肉,喝到盡興處,沒了酒錢,賀知章竟解下腰間的金龜換酒,繼續喝,一直喝到天亮。

這批人,就是後來杜甫筆下的飲中八仙: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進、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

八仙裡,有官員大臣,有皇親國戚,有書畫名家,有文學之士,還有好酒的平民。

正所謂英雄不問出處,他們出身不一,在一起只談風月,不談政治。

純粹的文藝圈。

李白在長安待了三年,雖然沒有像第一次那麼潦倒,但他的政治理想仍未達成。

離開時,他寫下了《行路難》: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再說王維這邊。

733年,王維丁憂期滿。

734年,已經閒居8年的王維,再次尋求仕途的可能。

玉真公主這條路是不能走了。

於是,他專門跑到洛陽,毛遂自薦,獻詩當時的

中書令

張九齡。

獻始興公

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

不用坐粱肉,崎嶇見王侯。

鄙哉匹夫節,布褐將白頭。

任智誠則短,守任固其優。

側聞大君子,安問黨與讎。

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

賤子跪自陳,可為帳下不。

感激有公議,曲私非所求。

注:始興公,即始興伯張九齡。

說到底,這是一首干謁詩,但寫得不卑不亢。

身為下屬,王維寫詩給上司,既表達了願意有一番作為的求進之意,又表明自己不願為了追求富貴而阿諛巴結王侯(指玉真公主、岐王李範等)。

寫得既謙卑,又剛直。

張九齡非常欣賞王維的才華,便推薦其為

右拾遺。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十月,王維隨唐玄宗回到了長安。

此時,李白也在長安,詩名正盛。

但王維已經很久不混文藝圈了。

他和王昌齡等,圍繞在張九齡身邊,相同的政治主張把他們緊緊連在一起。

文藝圈裡沒有王維,政治圈裡沒有李白,他們屬於不同的圈層。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

張九齡罷相,被貶為荊州長史,歷史上著名的奸相李林甫登臺。

當李林甫正在清算張九齡的政治盟友時,王維卻寫下了《寄荊州張丞相》:

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

這樣的話語。

這年秋天,在京城待了不到一年的王維,就被趕到了邊塞。

出發前,他寫下了《使至塞上》這首詩,表達被放逐的苦悶。

李白、王維:兩顆巨星的恩怨情仇

張九齡

七·李白、王維再次交鋒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

在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下,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欽慕,便召李白進宮。

當時的李白還在山東濟寧的家中,接到詔書時,李白欣喜若狂。

正如李白所說,這一次他真的乘風而起。

出發前,他寫下: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白高興的太早了,他以為從此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然而,盛世繁華表象之下的大唐朝廷,昏庸腐朽,潛藏的社會危機已無可挽救。

沉迷聲色犬馬的君王,只喜歡阿諛奉承的奸臣,不可能在政治上對李白委以重任。

再者,李白對自己也認識不清。

他是玉真公主、賀知章推薦的。

他們只是肯定李白的文采,並沒有對其政治才能做出評價。

推薦給玄宗的目的,也是當一個歌功頌德的御用文人。

恃才傲物的李白,並不甘心做個應詔填詞的侍從之臣。

在寫下《清平調·三首》《清平樂·禁庭春晝》等詞後,他越來越覺得自己像個伶人,而不像官員。

其後的《宮中行樂詞》中,他隱約地表達對朝政的諷刺,加上他平時目中無人的行徑,招來了權貴們的打擊。

李白愈發地散漫、放縱。

舉杯消愁愁更愁。為消解愁悶,他繼續和賀知章等,狂歌痛飲,混跡於長安城的大小酒吧。

此時的王維,也在長安,剛升任

左補闕。

注:補闕和拾遺一樣,都是皇帝身邊的諫官,區別是補闕比拾遺高一級。

平時放假,他就一個人去山裡隱居,出來玩也是和裴迪、王昌齡一起。

但李白的一切,王維都看在眼中。

對於他的遭遇,王維是同情的,他的詩文,王維是讚賞的,但是對於他過分的行為,王維是看不慣的。

儘管如此,王維也沒有在玄宗面前主動提起過李白。

越來越多的人,在玄宗跟前說李白的不是,特別是寵臣、權宦們。

玄宗為此,十分頭大。

有一天,玄宗想問問王維的意見:

小王,你和李白都是咱們大唐的頂流詩人,你們私底下熟嗎?

王維恭敬地答到:回陛下,臣對李翰林略有耳聞,不熟。

玄宗:哦,真的不熟嗎。那你對李白此人如何看?

王維:李翰林,文采瑰麗,構思雄奇,精妙詞句,信手拈來;然,平時作風飛揚跋扈,狂放不羈,恐不被宮中人士所容。

玄宗:你說得對呀,近來批判他的人太多了。可他畢竟在宮裡快兩年了,寫過很多富麗的歌詞,供奉翰林又是一個虛職,並無實際品級。這樣冒然逐出宮去,應該不妥吧?

王維:陛下可說他,喜好自由,難以適應宮中規矩,賜他千金,放他歸去,便可。

玄宗:嗯……甚好,甚好。

744年,李白被玄宗賜金放還。

在離別的前夜,他寫下了《古朗月行》: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對大唐王朝的現狀,表現出極大的失望。

李白離開長安後,王維也開始在輞川營建別墅。

此後,二人再無交集。

李白、王維:兩顆巨星的恩怨情仇

《妖貓傳》-玄宗出逃

八·安史之亂中的二人

安史之亂的第二年(756年),

永王李璘以抗敵為號召,率軍沿江東下,途經九江時,派人三次上廬山,請李白入幕。

李白感其誠意,應邀入幕。

其實,永王李璘只是想借李白的名氣為自己帶流量,壯聲勢而已。

圖樣圖森破的李白,卻作組詩《永王東巡歌》抒發建功報國的情懷。

不久,永王與肅宗的矛盾,演變成了內戰,永王也被扣上謀反的帽子,後被肅宗鎮壓,兵敗被殺。

李白被捕入獄,難逃一死。

幸好有郭子儀、宰相張鎬等為其求情,其妻宗氏積極奔走、救援,李白終免一死,被判流放夜郎,後遇赦歸還。

李白的晚年是淒涼的,狼狽的。

同樣是安史之亂的第二年(756年),

六月,安祿山攻陷潼關,進入長安。

玄宗帶著愛妃、兒孫等出逃,王維沒有趕上,為叛軍所俘,被帶到了洛陽,囚禁在菩提寺中。

此時,王維已被稱為“天下文宗”,安祿山需要他裝點門面,在刀劍的逼迫下,王維做了偽官。

王維先是服藥,假裝失聲,以此想逃脫囚禁,但沒有成功。

一天,裴迪來探望王維,王維趁機寫下《凝碧池》,為日後平反,提供有力的證據。

《凝碧池》原名為:《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供奉人等舉聲,便一時淚下,私成口號誦示裴迪》

果然如王維所料,這首詩在暗地裡流傳,竟傳到了肅宗那裡,也因此救了他一命。

兩京收復後,其弟王縉,平亂有功,已為

刑部侍郎

他上奏朝廷願意削官,為哥哥贖罪。

最終,王維只是被降為

太子中允

到了上元元年(760年),

王維官至

尚書右丞

(正四品),這是王維做過最高的官職,相當於部級幹部。

縱觀王維的仕宦生涯:從他一開始跟隨張九齡的

右拾遺

,歷經李林甫、楊國忠這樣的奸相,甚至於安史之亂的打擊,但,大體上王維都是一路高升的,從正八品幹到了正四品。

王維的官商比李白要高出很多。

尤其是在李林甫、楊國忠的手裡,他半官半隱,安靜內斂,以超強的耐力和佛家的性空,包容或躲避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打擊。

李白、王維:兩顆巨星的恩怨情仇

九·兩顆巨星在各自的領域閃耀

李白,永不言敗。

就像他臨終前的那首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王維,與世無爭。

恰如他在《積雨輞川莊作 》中寫道: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二人在性格上的差異也是巨大的。

一個,狂放不羈的任俠,

一個,安靜內斂的隱者。

一個,虛無縹緲的道士,

一個,性空淡然的沙彌。

在政治理想上,李白要比王維堅定的多。

他一生都在追求建立不朽功勳,然後,翩然歸去,但最終都沒有實現。

在現實層面上,王維要比李白實際的多。

無論是否尸位素餐,王維總需要官位來維持自己精緻的生活,以至於在若大的輞川別業中,光是掃塵的童子就多達十幾個。

出身的差異,使得他們常常混跡於不同的圈子,而無交集。

性格和原生家庭的原因,使得他們即使在交到同一朋友時,朋友對他們的感情也是不一樣的。

玉真公主和王維有男女之情,他們有相似的成長經歷和教育經歷,對其欣賞是全方位的,對李白僅僅欣賞其文采。

孟浩然把李白當做自己的小迷弟,卻把王維引為知己。

狂客賀知章,會欣賞李白狂傲的性情;

狂夫杜甫,能理解李白佯狂背後的痛苦。

張九齡明白王維心中潛藏的抱負;

裴迪能與王維一起體味隱逸之趣。

盛唐詩壇,這兩顆耀眼的巨星,

他們有太多的不同,致使一生都無任何交集,沒有留下一首唱和的作品。

但這並不遺憾,

他們在不同的領域,

都讓後人見識到了:

最美的、最壯觀、最偉大的詩心、情懷和人格。

*感覺文章寫得不錯,歡迎您轉發朋友圈!

*點選:

點贊、在看

,讓更多的詩友看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