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懷明:九解《陶庵夢憶》

苗懷明:九解《陶庵夢憶》

張岱像

一解《陶庵夢憶》自序

這是一篇很奇特的自序,它並不見於《陶庵夢憶》現存各版本。細讀該文,作者主要談到如下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生死。國破家亡,如野人一般讓人驚駭的作者披髮入山,不容見於世,他寫過自輓詩,也經常想結束生命,了無生意,何以還要苟活人間?作者說得很清楚,那就是“因《石匱書》未成”。編撰《石匱書》,為大明王朝寫一部信史,這是比生死更為重要的事情,是作者苟活下去的動力,它讓我們想到了司馬遷的《報任安書》。

第二個問題是懺悔。既然苟活的原因是為了撰寫《石匱書》,何以還要再寫一部《陶庵夢憶》?作者說得也很清楚,那就是為了懺悔。昔日豪奢的生活歷歷在目,轉眼間陷入極端困頓,前後對比如此鮮明,讓作者的內心無法平靜下來,他想透過追思往事來抒發乃至排解內心的苦痛,反省自己的人生,以此來打發殘存的歲月。

第三個問題是夢幻。這是作者反覆提及的一個詞,也是他對人生的深切感悟。“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話似乎說得很輕鬆,但無比沉痛。他也借夢自嘲,批評自己未能忘懷功名,實際上也反映了其內心的糾結,一方面覺得不應該再寫這些文字,但另一方面則覺得不吐不快。

透過這三個問題,作者說出了撰寫這部書的緣起,那就是在國破家亡之際,痛定思痛,透過追憶往日的豪奢生活抒寫內心的懺悔和苦痛,表達人生如夢的感嘆。這是一部發憤而著的血淚文字,明白了這一點,也就知道作者為何將書名定為“夢憶”。

苗懷明:九解《陶庵夢憶》

張岱款赤壁夜遊筆筒

二解《陶庵夢憶》

卷一

《陶庵夢憶》一書各卷篇目的安排看似雜亂無序,實則有著內在的匠心。本卷卷首兩篇,一為《鐘山》,一為《報恩塔》,從大明王朝皇帝的陵寢和報恩塔講起,寫得如此鄭重其事,結合朝代更替的創作背景來看,作者顯然是有深意在的。

特別是《鐘山》的最後一段,將亡國之痛、故國之思表達得十分明顯。這一段文字系根據一卷本增補的,通行的八卷本皆刪去,可見後來的刊行者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為了避免文字獄,只得割愛。一卷本還有四篇作品不見於八卷本,刪去的原因也是因為寫得太露骨,擔心會引來麻煩。瞭解這一點,也就可以明白作者創作該書的意圖。

作者寫報恩塔,目的不在對該名勝各方面的詳細描繪,其用意文中說得很明白,“非成祖開國之精神、開國之物力、開國之功令,其膽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這才是他真正想說的話。國破家亡之際,“報恩”二字是相當醒目的。

以下各篇所寫皆為作者昔日所見所聞,或為奇花異寶,或為亭臺名勝,或為民俗絕藝,無不體現著一個時代的繁華,但是轉眼之間國破家亡,物是人非,此時的回憶正所謂追憶逝水年華。眼前的淒涼落寞,更襯托出當年的興盛與歡樂,細膩生動的描繪中可見對往昔歲月的留戀。

就各篇所寫內容而言,除了思想藝術方面的成就,還有很高的認識價值,作者所寫,無論是物還是人,都達到了極致,明代文化之輝煌之燦爛,令人驚歎,儘管作品有刻意美化的成分在。

苗懷明:九解《陶庵夢憶》

清硯雲書屋刊本《陶庵夢憶》

三解《陶庵夢憶》卷二

全書卷一以《鐘山》《報恩塔》開篇,此卷則先從《孔廟檜》《孔林》說起,自然也有深意在。前者抒發的是亡國之痛、故國之思,後者則顯示了作者的文化情懷和操守。在他看來,這不僅是一次王朝的更迭,也是一場文化的浩劫。這也是當時文人的一種共識,顧炎武更是提出亡國與王天下的區別,發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呼喚。

作者曾寫有《孔子手植檜》一詩,其中最後幾句為:“昔靈今不靈,頑仙遜蓂莢。豈下有蟲蟻,乃來為窟穴。餘欲驅除之,敢借擊蛇笏。”其捍衛道統的志向於此可見。此外他還寫有《子貢手植楷》一詩,末兩句雲:“惟不受秦官,真堪為世楷。”立場鮮明,並不隱晦。本卷最後兩篇談的是個人的書房和藏書,三世藏書,幾代人的心血,多少珍本秘籍,竟然在改朝換代、兵荒馬亂之際一日散盡。作者從孔子說到個人,可謂話裡有話。

作者的憂思分兩個層次:一是改朝換代帶來的巨大創傷,二是道統淪喪帶來的深深憂患。對前者,作者更多的是情感,對後者,則是理性的堅持,因為這涉及到文化傳統的淪喪,是個人的底線所在,退無可退。

當然,事實並沒有作者想象的那麼嚴重,清軍入關之後,除了在男人髮式上的野蠻推行外,對漢族文化則是採取主動認同和接受的態度,這估計是作者沒有想到的。但不願怎麼樣,那份對文化的堅守和維護是值得肯定的。

苗懷明:九解《陶庵夢憶》

於蓮客鈔本《陶庵夢憶》

四解《陶庵夢憶》卷三

這一卷描繪的主要是作者本人的日常生活及所見所聞,從孝陵、孔廟的祭祀到個人的風花雪月,從宏大到細微,由此可以看到全書內在的脈絡。無論是王朝的更迭,還是文化的淪喪,都是透過個人生活的各種改變來體現的。也許只有到國破家亡之際,才真正能體會到天下興亡與個人命運的關係是如此密不可分,但一切都太晚了。作者在追述昔日繁華的筆墨中,透露出來的不僅僅是傷感,也有痛定思痛後的懺悔和反思。

作者精於音樂和茶道,對精緻生活的講究已經藝術化,達到很高的境界,如果生活沒有發生如此大變故的話,他完全可以做個太平閒人,安享人生。這樣的生活在戰火面前煙消雲散,轉眼間只剩下埋在心頭的溫暖記憶了。

在寒冷孤寂的冬夜裡,撰寫《陶庵夢憶》以及《西湖夢尋》也許可以理解為一種取暖,從往日的生活中尋找暖意,撫慰那顆已經冰冷的心靈。凝結在心頭的寒冰比現實生活中的堅冰更難融化,事實上也無法融化,不過是僅僅獲得一絲安慰而已。

苗懷明:九解《陶庵夢憶》

張義芬書《陶庵夢憶》

五解《陶庵夢憶》卷四

這一卷所收各文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所展現的是一幅五彩斑斕的晚明生活畫卷。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的話,那就是奢華。

這種奢華沒有刻意渲染,而是透過作者自己的日常生活不動聲色地表現出來,主要是各種極致的享受,無論是口腹之慾,還是聲色之樂,無論是越中的放燈,還是泰安的客店,都達到了作者本人所說的“罪孽固重”的程度。這固然是太平盛世的景象,但在剛經歷過國破家亡的作者眼裡,這又何嘗不是醉生夢死,亡國之兆。

作者文筆老到,描摹刻畫的能力很強,很平常很普通的一件小事,被他說得繪聲繪色,引人入勝,一切彷彿就在眼前。不經意間娓娓道來,自有一種驚心動魄的力量。

苗懷明:九解《陶庵夢憶》

清粵雅堂本《陶庵夢憶》

六解《陶庵夢憶》卷五

上一卷的重點在寫景狀物,以生動形象的文筆展現晚明的富足和奢華,這一卷給人印象最深的則是那些形形色色的民間奇人。這些奇人個個身懷絕藝,或奇在造園,比如範長白,或奇在繪畫,比如姚簡叔,或奇在表演,比如柳敬亭、劉暉吉、朱楚生,或奇在園藝。特別是那些身份卑微、被人看不起的手工藝人,作者同樣給予很高的評價,他認為沒有人什麼東西會讓人低賤,很多的時候只是自己輕賤自己而已,這一觀點到現在仍具有啟發性。

這些奇人巧匠用自己精湛的才藝創造了奇蹟,也書寫了一個時代的繁榮和輝煌。作者經歷國破家亡之後,將精力放在著書立說上,重點是撰寫史書,為一段歷史儲存記憶。其實《陶庵夢憶》還有那部《西湖夢尋》何嘗又不是史書,這是一部個人的心靈史,是一幅用文字書寫的晚明清明上河圖。

具體到本捲來說,作者並不僅僅在感嘆世事滄桑,他還用極為傳神的筆墨為後人記錄了一個時代,一個值得留戀的時代,儘管一切已經如風而逝,物是人非,只剩下成為塵封在心頭的記憶碎片。

苗懷明:九解《陶庵夢憶》

樸社刊本《陶庵夢憶》

七解《陶庵夢憶》卷六

這一卷的內容同樣豐富而廣泛,涉及演劇、工藝、民俗、園藝等諸多領域,皆為作者本人親歷親聞者,其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收藏。

收藏是一個時代盛衰的晴雨表,從中可見風雲變遷,可見世態人心。無論是朱氏還是作者的本家叔叔,都將大量時間和精力花費在自己的愛好上,家中珍藏讓人眼界大開。作者出身世家,本人受家庭的薰陶和影響,對此也相當痴迷,且興趣很是廣泛,無論是古玩、字畫還是書籍,都有不少奇珍異寶。

俗話說,樂極生悲,有聚就必然有散,這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圍繞著這些收藏的獲得與失去,作者講述了一個個驚心動魄的傳奇故事。

苗懷明:九解《陶庵夢憶》

清刊本《三不朽圖贊》

八解《陶庵夢憶》卷七

這一卷的內容同前幾卷一樣,也是比較豐富,涉及美食、演劇、園林等各個方面,其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筆者筆下那種物是人非引發的滄桑感。

開篇《西湖香市》一文,作者用生動靈巧的筆墨濃筆重彩,細細描繪,寫盡西湖香市的盛況。最後筆鋒一轉,聊聊幾句,交待了香市的廢止,以繁華襯托敗落,前後對比極為鮮明,形成巨大的張力。將該篇與《西湖七月半》放在一起對讀,感受會更深。作者筆下的西湖乃至杭州有多繁華,多富饒,多值得留戀,戰亂帶來的傷害也就會有多大。盛衰今昔之比,貫穿全書,無論是寫揚州、蘇州還是杭州,皆是如此。

值得注意的還有《冰山記》一文,雖然只是作者的一段創作經歷,但它涉及到明末的政治問題,提到人心的背向,放在國破家亡的背景下來看這段回憶,作者當有寄託在。這一方面作者在書中提及不多,值得留意。

苗懷明:九解《陶庵夢憶》

張靜廬點校本《陶庵夢憶》

九解《陶庵夢憶》卷八

全書到了最後一卷,始於繁華,終於淒涼,這既是閱讀該卷產生的深刻印象,實際上也是《陶庵夢憶》這部書留給讀者的總體感受。特別是卷末的最後一篇《琅嬛福地》,題目就很刺眼,國已不存,家已破敗,福地何在?只能將世間所有繁華聲色歸之於之夢幻,儘管寫得很生動,很有畫面感,但讀後令人噓唏,徒增悲慼。

這讓人想到了不久後出現的《紅樓夢》。在這部小說中,當初賈府的日子也是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秦可卿的喪禮竟然辦得轟轟烈烈,更像是整個家族的慶典,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轉眼之間,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作者也是將其歸之一夢,看其書名可知。

有人將這種感傷和幻滅視之為消極乃至落後,這實在是大煞風景。設身處地想一想,在經歷過這種從盛極到衰落的巨大變遷之後,還能忍心去歌頌、去讚美嗎?有些人不能理解《陶庵夢憶》,不能理解《紅樓夢》,就是因為其人生道路與張岱、與曹雪芹正好相反,他們無法體會到這些逆行者內心深處的悲涼。因此讀張岱和他的《陶庵夢憶》,是需要閱歷的,這是一部心靈經歷歲月沖刷之後才能真正讀懂的文學經典。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