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這位詩仙醉酒“撈月”落水,人們發現了那首絕筆詩

傳說這位詩仙醉酒“撈月”落水,人們發現了那首絕筆詩

李白一生遊南北,漫漂泊江湖。他晚年在今安徽的宣城、秋浦、黃山、當塗一帶流連的時間頗長,留下一串串足跡和一系列膾炙人口的詩篇,最後終老於當塗。

唐天寶三年(744)到天寶十四年(755),李白一生中第二個“十年漫遊”,所遊的地區在吳、越、皖一帶。天寶十三年(754)秋天,李白來到宣州的當塗、秋浦(今貴池)、青陽一帶遊歷。他多次在石臺秋浦河遊弋,並且詩興湧動,連寫十七首《秋浦歌》。其中有“秋浦猿夜愁,黃山堪白頭。清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兩鬢入秋浦,一朝颯已衰。猿聲催白髮,長短盡成絲”等句子。幾首詩裡都寫到了猿聲,可見淒厲的猿聲始終伴隨著詩人。詩人雖然遊歷在外,但仍時時想回到長安的政壇,只是“欲去不得去”,才使“薄遊”變成“久遊”。

當時,涇縣山村有一位隱士叫汪倫,他久慕李白的盛名,很想邀詩人到家裡痛飲暢敘一番。可惜他與李白素不相識,難以如願。他想了一個辦法,衝著李白愛酒的嗜好,便挑了一擔自釀的美酒在宣城的街頭叫賣。這一招果然吸引了李白。李白也不問酒價幾何,只叫拿酒來嘗。汪倫遞過一碗,李白一嘗,連聲說好,便要全部買下。可是一摸衣袋,卻沒帶銀包。汪倫便道:“金鐘玉馬不足貴,只求相識相對飲。”兩人從正午飲至日落,直至兩簍酒全部飲盡還欲罷不能。汪倫邀李白到家中做客,李白欣然允諾。李白在汪倫的山居中住了好幾天,汪倫還陪他去遊覽了桃花嶺下的桃花潭。李白離開時,汪倫一直送他到桃花潭渡口。李白下了烏篷船,汪倫等還在岸上踏歌送行,難捨難分。李白十分感動,寫了《贈汪倫》一詩:“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詩因感情真摯、音調鏗鏘而膾炙人口。

傳說這位詩仙醉酒“撈月”落水,人們發現了那首絕筆詩

演員濮存昕飾演的李白

天寶十四年(755),李白過龍門到陵陽,從仙源上黃山。其時有崔縣令、王十二處士等陪同前往。李白對黃山十分鐘愛,寫了好幾首詩讚美其壯美的風光。他在《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嶺舊居》中寫道:“歸修白鵝嶺,渴飲丹砂井。”白鵝嶺位於黃山東海,海拔1800米,峭壁千丈,高不可攀,峰上古松蒼鬱,巨石磊磊。李白這首詩讚美了黃山的險峻奇美——四千仞高的黃山,它那三十二座蓮峰,在陽光下如同一朵朵金光璀璨的芙蓉花。懸崖深谷,丹崖夾著石柱。當你登臨絕頂,雲海在腳下翻騰,極目遠望,可以看到天目山的松樹,而且有一種“乘橋躡彩虹”飄飄欲仙的感覺。

李白遊黃山時,得知住在山腳碧山的一位名叫胡暉的學士養了一對白鷳,特地前去拜訪。這白鷳又名白山雞,是黃山的珍禽之一,據說此鳥耿介,較難蓄養。胡學士養的這對白鷳,見了陌生人並不驚嚇,主人喚其名字,便近前來在掌中取食。李白平生酷愛此道,見此情形更是愛不釋手。胡暉表示願意贈送白鷳,只求李白一詩。李白欣然命筆,很快寫成一首《贈黃山胡公求白鷳》:“請以雙白璧,買君雙白鷳。白鷳白如錦,白雪恥容顏。照影玉潭裡,刷毛琪樹間。夜棲寒月靜,朝步落花閒。我願得此鳥,玩之坐碧山。胡公能輟贈,籠寄野人還。”

郭沫若曾寫過一首《黃山之歌》,詩中寫到李白遊黃山事,他認為,李白因為黃山太美了,所以除了關於白鷳的謝辭外,不敢提筆寫詩了。其實除了白鷳一詩外,李白還寫過幾首關於黃山的詩。不過,李白作為一位多產的詩人,關於黃山的詩確實比較少,原因是否如郭沫若所言,還有待破解。

傳說這位詩仙醉酒“撈月”落水,人們發現了那首絕筆詩

安史之亂中,李白曾是永王李璘幕僚。後來李璘陰謀叛變而戰敗,李白受其牽累,至德二年(757)被流放夜郎,所幸行至途中遇赦東還。上元元年(760)春,李白回到廬山屏風迭家中,與宗氏夫人重逢。次年,安史之亂叛軍首領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率兵包圍宋州,大將李光弼率兵平定。當時李白雖是61歲的老人,但還想趕往徐州行營請纓殺敵。不過在半途中,他就病倒了,當年秋天只能重到安徽當塗投奔他的族叔李陽冰。

李陽冰熱情接待了李白,這使身處窮途末路的他倍感溫暖。後來李白病重,患上腐脅疾。李陽冰不惜重金買了犀角等名貴藥品為李白診治,李白才稍有好轉。李白把所存詩稿託付給李陽冰,請他編輯成集,並撰寫序言。李白在病中還寫了《笑歌行》《悲歌行》等詩篇。《笑歌行》有這樣的句子:“笑矣乎,笑矣乎!君不見曲如鉤,古人知爾封公侯。君不見直如弦,古人知爾死道邊。”《悲歌行》有這樣的句子:“悲來乎,悲來乎!天雖長,地雖久,金玉滿堂應不守。富貴百年能幾何,死生一度人皆有。”可見,李白在病中思考著人生、思考著世事,字裡行間充滿悲涼和酸辛。

傳說這位詩仙醉酒“撈月”落水,人們發現了那首絕筆詩

一種傳聞說,一天,李白拄著柺杖來到江邊,僱了一隻小舟,要到江上賞月,並讓船家在街上打幾斤酒。小舟順江而去,快到採石磯時,月亮升起來了。李白一面飲酒,一面賞月,後來喝醉了,他要伸手到水中去撈月,失足落水。待人們將他救起,他已不省人事,人們在他懷中發現一首詩稿,詩中寫道:“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這首《臨路歌》成了詩仙的絕筆。

大唐寶應元年(762),李白與世長辭,終年61歲。

李陽冰不負李白的囑託,把李白的詩稿編成《草堂集》,並撰序言,他說:“陽冰試絃歌於當塗,心非所好,公遐不棄我,乘扁舟而相顧。臨當掛冠,公又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予為序……”

李白死後,葬於當塗山之麓。55年後,李白的朋友範文之孫範傳正任宣歙觀觀察使,遵照李白的遺願,把李白的墓遷葬於當塗的青山(又名謝公山)之陽。

傳說這位詩仙醉酒“撈月”落水,人們發現了那首絕筆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