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戲開場嘍!

好戲開場嘍!

莆仙戲傳習所實景演出現場 錢小燕 攝

古建群裡,赤瓦飛簷間袒一方天井,一出好戲在井中開演:古南戲的“鑼、鼓、吹”好似標點符號,正和著紅面關公一撩袍一端帶,一舉手一投足,或強調或抒發著屬於這位千古人物的英雄時刻。

人們在拜亭中屏氣凝神,跟著關公持扇駕一葉小舟過江。同船周倉攜青龍偃月刀穿行以示舟行,關公始終微微後仰,俯視周遭如天神。但聞“梅花”飄揚,關公捻鬚拂扇唱《一江風》。在“四兩唱,千斤白”的唱白切換中,氣吞鬥牛、豪氣萬丈的氛圍四起……莆仙戲摺子戲《單刀赴會》全憑一椅兩人,將經典重現,在這方古色古味的天井中,也將中國戲曲的虛實相間、意境悠遠的藝術美感成功詮釋。

演出結束,黛色簾幕徐徐升起,身穿長衫的樂師隊露出真顏,天井四簷照明燈霎時全亮,演員們各帶把式謝幕,觀眾起身,喝彩拍掌。國家一級編劇周長賦發表觀後感:“莆仙戲成功邁出了發展與創新的第一步。”

復歸傳統即發展,即創新。莆仙戲做對了什麼?2月14日,莆仙戲傳習所亮相三清殿古建群內,原閒置的西嶽殿經修繕一新,成莆仙戲實景演出現場。正殿設演員妝造、曲牌展示、工尺譜、樂器演奏、道具砌末、拍曲教學等功能區;拜亭置明式座椅,觀眾可近距離欣賞演出;表演開場前別具一格地增設劇目導賞環節,於大殿山門區,由專業莆仙戲演員或專家講解戲曲文化。

形式上,引入沉浸式演出模式。內容上,不僅拉開臺前幕後的神秘大簾,還增設戲曲文化普及導賞環節,在一個小時的實景體驗中,觀眾從演員妝造、拍曲、導賞到看足三場摺子戲或經典劇目,無不令人耳目一新。以“逛古建、聽鄉音、品香茗”名義“出圈”的莆仙戲傳習所成功解鎖牛年新春網紅打卡地標籤。試演期間,“一席難求”更是得到戲迷的圈粉認證。

“莆仙戲傳習所是由市文旅局全新打造的,以傳承和發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莆仙戲為主要目的全新推出的曲藝文化新空間。”國家一級演員、莆仙戲劇院院長吳清華介紹,傳習所設在元妙觀三清殿內古建築群中,是“國保+國遺”“古建+戲曲”的一次大膽嘗試。

作為一家國家級文保單位,如何既守住文物保護紅線,又能創新發展,是吳清華和和莆田市文旅局主要攻克的第一道難關。

“我們秉持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結合周邊環境提升與改造進行合理的活化利用。”莆田市文旅局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三清殿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莆仙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兩大曆經千年的文化遺產相互碰撞,首先要尊重文物原有功能佈局,做好文物本體的維修保護;其次合理規劃園內閒置空間,充分尊重歷史風貌,注重與古建的格調協調,合理分割槽,使其相得益彰,成為符合演藝運營要求的功能空間。戲曲表演上,做好傳習和演繹兩大文章,同時也引入市場化運營概念,結合社會力量辦好文化體驗休閒專案。

據悉,自2月14日試演以來,莆仙戲傳習所實景演出廣受好評,春節期間已上演6場精彩演出,包括《春草闖堂》《玉簪記》《踏傘行》等經典劇目的精彩選段,並場場爆滿。除了演藝空間,整個傳習所還融合文創、非遺、茶道、研學、香道等多方面內容,拓展了莆仙戲的文創開發的品牌影響力和傳統民俗文化表現內涵,演出期間配套推出文創展示、非遺研學、遊園會、茶道香道表演、十音八樂、漢服秀等活動,吸引市民紛紛打卡。

“接下來,莆仙戲傳習所將會常態化開展實景演出,線上線下開通售票渠道,同時也會不定期舉辦‘戲曲+’多種行業、多項渠道資源,唱出更多市民喜聞樂見的好戲、大戲。”吳清華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