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弄》和《陽關三疊》

《梅花三弄》、《陽關三疊》是兩支有名的古曲。從傳世的古樂譜看,它們被改編為琴曲,至少已有五百年上下的歷史。明初朱權在洪熙元年(1425年)整理刊行的《神奇秘譜》中記了《梅花三弄》全曲十段,並說此曲原是東晉桓伊為王徽之吹奏的笛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玉妃”也是喻指梅花而言。

《梅花三弄》和《陽關三疊》

《晉書·桓宣傳》附《桓伊傳》說:桓伊字叔夏,小名野王,是個既有武功、又有治績的能臣幹才,他還特別“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彈弦吹管,無所不能,更屬難得。他曾在晉孝武帝面前撫箏而歌,自彈自唱,寓意諷諫,使帝有愧色。但他最拿手的樂器是制笛子,據說他吹奏的乃是東漢蔡邕的遺物,有名的柯亭笛。他和王徽之原本互不相識,只是偶然邂逅,遂成千古美談。王徽之是王羲之的兒子,也是一代名流。只因應召赴京,中途舟泊青溪,正逢桓伊坐車從岸上過。船上認識他的人都指指點點說:“這個人就是桓野王呀!”王徽之聽說,連忙命人去請求桓伊:“久聞桓君善吹笛,可否為徽之一奏?”桓伊此時已是顯貴人物,但他對王徽之也早已慕名,就不推辭,下得車來,“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遙想當年名士重神交,真是“不著一詞,盡得風流”!據《神奇秘譜》所說,桓伊吹的“三調”就是《梅花三弄》了。這支笛曲,唐代還很流行。李白《清溪半夜聞笛》詩云:“羌笛《梅花引》,吳溪隴水情。”韋莊《舊居》詩云:“不知何處笛,一夜叫《梅花》。”韋莊已由晚唐入五代,可見此曲終唐一世皆存。至於後來何時由何人改編成琴曲,則不大清楚,是否就是朱權自己,也很難說。《神奇秘譜》所載《梅花三弄》是標題音樂,它十段都各有小標題:一、溪山夜月,二、一弄叫月聲入太霞,三、二弄穿月聲入雲中,四、青鳥啼魂,五、三弄橫江隔江長嘆聲,六、玉簫聲,七、凌風戛玉,八、鐵笛聲,九、風蕩梅花,十、欲罷不能。原譜為簫策合奏。所謂一弄叫月、二弄穿月、三弄橫江,是此曲的第一主題反覆出現三次。第六段以後,音樂變奏,又出現第二主題。全曲以音樂形象描繪月夜梅花不畏嚴寒,迎風怒放,幽香遠傳的境界。現在的民族樂隊,有時將此曲配器合奏,除琴、蕭外,還加上瑟、箏、二胡、中胡、笙等,演奏效果就更好了。

《梅花三弄》和《陽關三疊》

《陽關三疊》在明、清傳譜不止一家,但都是配有歌詞的琴曲,可以獨奏,也可以絃歌。我國從先秦的盲樂師起,就有鼓琴而歌的音樂表演形式。司馬相如撫琴一曲,歌《鳳求凰》,打動卓文君的心,也是琴曲伴唱。《陽關三疊》的歌詞,就是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一詩:“渭城朝雨邑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首贈別詩不是為歌唱而作,但寫出不久,就被樂工歌入樂府。由於它抒寫離愁別緒很有典型意義,在唐代就是一首“流行歌曲”。白居易《晚春欲攜酒尋沈四著作》詩云:“最憶《陽關》唱,真珠一串歌。”又《對酒》五首之一:“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注云:“第四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也。”又《南園試小樂》詩云:“高調管色吹銀字,慢拽歌詞聽《渭城》。”劉禹錫《與歌者詩》雲:“舊人唯有何戡在,更與殷勤唱《陽關》。”李商隱《飲席戲贈同舍》詩:“唱盡《陽關》無限疊,半杯松葉凍玻璃。”又《贈歌妓》雲:“紅綻櫻桃含白雪,斷腸聲裡唱《陽關》。”見唐人稱此曲為《渭城曲》或《陽關曲》,並無“三疊”之名。由於唐譜到南宋就已亡佚,因此我們今天很難了解當時此曲的唱法。從李商隱詩句看,似乎反覆迴環不止三遍,可以“無限疊”地延綿下去。從白居易的詩句看,又似乎後兩句歌詞連唱三遍,因此若以兩句為一聲,“第四聲”仍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兩句。或者“三疊”之句,起於此歟?白居易的詩還告訴我們,此曲在唐代不是琴曲,而是用銀字管樂器伴奏的,沈雄《古今詞話·詞品》以為詩詞中“銀字”多指銀字笙,今人任半塘《唐聲詩》則以為是銀字篳篥。按銀字篳篥《宋史·樂志》始見,可能沈說近是。又從上引詩句可知,唐人此曲,男女皆可演唱,而從“漫拽歌詞”、“斷腸聲”等描寫中,可見曲調甚悲而緩慢,又有“真珠一串歌”之說,則又是甚美而動聽了。因而具有“強駐行人”不忍遽別的魅力也不足怪。

《梅花三弄》和《陽關三疊》

《陽關三疊》是宋人方才提出的。可惜唐曲失傳,三疊如何疊法,後人說法各異。據說蘇軾在密州曾聽到《陽關》故聲,是第—句唱一遍,後三句皆重複唱一邊,共七唱。任半塘力主此說,以為與白居易詩合,但白居易詩明以二句為一唱,似不能強作印證。明清各家譜聲於琴曲,或將四句歌詞全部反覆三遍,或引申詩意,增添詞句,變聲而三唱之。雖極盡迴腸蕩氣之能事,都已不是唐曲原貌是可以肯定的。現在流行的《陽關三疊》琴曲,是清末《琴學入門》的傳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