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美是共識,美是見識

薦見第

99

關於美的故事

今日美術館正在進行一個徐冰個展“世界影象:徐冰《蜻蜓之眼》”。這是繼“鳳凰”之後徐冰在今日美術館的第二個個人大展,源於他在幾年前完成的那部沒有專業演員、沒有攝影師的同名劇情長片。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蜻蜓之眼》的素材來自於城市化程序中的重要公共媒介——公共攝像頭。徐冰說,每個人平均每天會被監控攝像頭捕捉到300次,“無處不在的監控系統是一種真正的散點透視,改變了人類的歷史觀和視角。”

他和團隊用4年時間,從1。1萬多個小時的公開公眾攝像頭素材中,提取和剪輯出了這部81分鐘的影像作品。“收集”,“重述”——是徐冰慣常的創作方式之一。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在這張電影海報裡,有三個女人,左邊尼姑,右邊普通女人,這兩位都是小鼻子小眼的醜陋畫法,中間是位妖豔的漫畫式美女,手裡抓著一道黃色的警戒線。

這是影片主角“蜻蜓”的三個形象和三種身份。“整容”這個主題是徐冰一開始就構想好的,因為它能給無法出現貫穿始終的人物角色的監控素材的“天生缺陷”,找到邏輯的合理性。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官方雜誌《Pradolive》說:“這部影片迫使觀眾去懷疑對真實的定義。”

1

徐冰說,《蜻蜓之眼》最核心的主題,是關於我們看到的部分和我們看不到的東西的關係,外在與本質之間的關係。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這是60多歲的徐冰第一次試水電影媒介。2013年受到的當時法制電視節目中監控畫面的啟發,他有了用監控錄影做電影的想法。

徐冰開始透過朋友收集影像資料。拿到的第一盤錄影沒有聲音,畫面發生在一個住院處的停車場。徐冰嘗試著為影像中的人安插對話、編造情節。“從這之後我就非常興奮地認定,這個想法一定成立,只要有足夠的監控資料和畫面。”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但專案剛啟動,就擱置了。因為徐冰最終發現他根本沒有辦法去搜集到他想到的那麼大量的監控影片素材。他動用了一些私人關係,比如透過電視臺的朋友或者職業保安,但比起他需要的素材量,拿到手的只是杯水車薪。另外,法律風險也是專案實施的一個潛在障礙。

如何蒐集到足夠的合法素材這個問題困擾了徐冰團隊兩年時間。

網際網路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的變化讓這個困境得以突破。

2014年行車記錄儀開始在我國興起,2015年網路直播風口來臨,這些都為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公眾攝像頭髮展也進入了全面躍升期。徐冰提供的資料顯示,截止至 2015 年的統計,世界上有超過兩億六千萬監控攝像頭在工作中,並以每年 15% 的趨勢增長著。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2015年,徐冰工作室的工作人員在一些直播網站上發現了很多公開的公眾攝像頭素材。比如住宅小區、酒吧、公路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場所。這些“直播”存在的目的也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比如“有一段時間保姆虐待孩子的新聞頻出,可能有人需要在離家工作時,透過遠距離監控家中的情況”。

徐冰買了20臺電腦晝夜不停下載這些影片,作為素材內容的儲備。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當我看更大量的監控影像的時候,我還是被震驚了。它有一種不被意識到的真實狀態,和所有的劇情都不一樣。監控給我們提供了上帝的視角,同時我們可以看到現實的無情。”徐冰說。

在經過法律風險評估、版權評估和嚴謹諮詢後,“蜻蜓之眼”專案在2015年正式重啟。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徐冰說,“在我們團隊工作一段時間以後,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就是我們出去的時候,都特別的小心,現實世界是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的,而且遠遠超過我們的邏輯和知識範疇。實際上這個電影有一層更深層次的含義,佛教其實是不承認人本身的肉身的,我們人的肉身是沒有價值的。”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在徐冰看來,透過無處不在、如蜻蜓之眼般入侵我們生活的監控攝像頭打量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一種類似中國畫般散點透視的視角,一切我們平時不會注意到的、勾連起過去與將來、由無數個幽微巧合組成的事件全都撲面而來,而那些在快速運轉的社會程序中丟失掉的繁雜細節,也都會無所遁形。

“《蜻蜓之眼》不屬於任何的型別片,我們可以叫它取樣電影。”

2

“取樣”是徐冰式法術。他說正是當年《地書》的創意啟發了《蜻蜓之眼》。在《地書》裡,徐冰耗費十年蒐集到了大量公共符號與網路表情,並最終將它們組合成了一部“人人看得懂”的作品。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每個長達28米、重6噸的裝置作品《鳳凰》,全部由北京CBD工地上遺留的建築垃圾和廢棄的勞動工具收集取樣。徐冰的隱喻是:把我們丟棄掉的過去一點點拾撿回來,並最終重新組合拼接而成一件全新的東西。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在著名的代表作《背後的故事》裡,徐冰則收集了很多垃圾,樹枝,來製作出一副非常漂亮的古代山水畫。而這幅畫根本不存在,因為它不是畫布做的,也不是宣紙做的,它其實是一副影子,是處理空間中的光影產生的一副繪畫。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徐冰熱衷用這些我們身邊的非常真實材料,來製造一個巨大的事實,而這個事實本身又是虛幻的。在這點上,他確實是個非凡的極其善於控制觀眾的魔術師。《蜻蜓之眼》是他的“取樣”法術試圖更大社會層面發起的一次提問:故事中的他和現實中的他們,究竟誰是誰的投影?人們在和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九宮格唱著雙簧的時候,可還分得清,哪個是真實,哪個是虛幻?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徐冰在故事裡虛構了一個17歲時被送進寺院、名叫蜻蜓的女孩,因不滿寺院的改變而還俗。她在奶牛場打工時,遇上技術員柯凡。追求蜻蜓的柯凡後來為了女孩進了監獄,出獄後到處尋找蜻蜓,而蜻蜓已消失於人海。柯凡認定網紅瀟瀟就是改頭換面的蜻蜓,而瀟瀟由於“網路暴力”失蹤……

顯然,這個故事本身一點都不重要。電影中男女主角事實上是有很多人構成的。徐冰更在意的,是他在自己所有作品裡所表達過那個天問:什麼是真實?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3

徐冰說,《蜻蜓之眼》的製作越是到最後,越讓他有一種巨大的不安。“我們與這些從未謀面的人們是一種怎樣的關係?我們在做什麼?邊界在哪兒呢?”

1998年《楚門的世界》是設想了一個可能性,而我們今天的工作則證明了這種可能性的實現。人類早已經把整個世界變成了一個無限的劇場,而每個人似乎都成了表演者楚門。

“在《1984》中,人們對於監控的態度還是充滿了恐懼的,但如今我們的現實生活卻是,我們與監控的關係早已經改變,人們不再恐懼,甚至開始與它和諧相處,並且學著利用它。”徐冰說。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今日美術館,世界影象:徐冰《蜻蜓之眼》展覽現場

雖然從《地書》大量收集網際網路符號開始,徐冰這位50後”學院派“知識分子開始和網際網路文化打交道,但之前的經歷都沒有拍攝《蜻蜓之眼》那麼深入。在專案進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徐冰與團隊中的年輕人一起,泡各式各樣的網路論壇、不停地刷微博,觀看那些零碎資訊與家長裡短的跟帖評論。

”生活遠遠比一切藝術作品以及我們的想象更加豐富、荒謬和超出邏輯。“徐冰說,“只有我們的智力跟不上,而沒有現實達不到。”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徐冰把自己的困惑也帶進了《蜻蜓之眼》。很多時候,他也並不能理解和習慣如今人們對於電子產品的依賴與熱衷,年輕人更傾向於使用手機等媒介進行溝通,而非真正面對面的交流;而對於外在容貌與隱私的態度。徐冰說,“似乎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整容,而在他們看來,真人好看不好看沒關係,整過容、化完妝、在PS中好看就可以。而似乎很多年輕人,早已經習慣並且享受著在網路平臺上的‘自我暴露’”。

在有次採訪中,他問記者,“你知道在來的路上經過多少監控攝像頭嗎?”“你從家裡乘坐一輛計程車,途中去便利店買一瓶水,打了個電話,這些都是可以被每分每秒原封不動地記錄在監控中的,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以上所有圖片,都來自《蜻蜓之眼》影片截圖

那些隱匿在日常生活的陰影中、看似毫不起眼的監控器攝像頭,構成了整個人類社會的“蜻蜓之眼”。”魔術師“徐冰拋了的這個新隱喻,也暗合了艾略特在《岩石》的提問:

“我們在生存中失去的生活在哪裡?我們在知識中失去的智慧在哪裡?我們在資訊中失去的知識在哪裡?”

薦友說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鄭忞

我認為這個蜻蜓之眼,原始素材是上帝的視角,但是經過後期的選取和加工剪輯,按照藝術家的想法重新呈現的時候,就不是純客觀的上帝視角看到的真實事件,而是帶著某種文化偏見的視角,這種文化偏見來自藝術家看到這些原始素材時對素材的解讀,大眾再看這些經過解讀的影像,又是新一輪的解讀

f r e d

同意,偏見疊加偏見。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八月底剛去看了,他傳遞給我的冷是真切的冷,因為這是一個經過剪輯重構編寫出來的故事,但在觀看這些或偶發或荒誕的畫面的時候,你明確的知道,所有的畫面都是絕對真實的,這由它的材料本身決定。

它提供了一個新的虛實真假尺度,同時又在試圖不斷討論尋求著他們的邊界,製造一個巨大的事實,而這個事實又是虛幻的。

看到《銀幕》的評論,感覺很準確,分享給大家:“《蜻蜓之眼》冷靜得讓人不適,充斥著不安,但又富有詩意”。

Fang TAN

蜻蜓之眼 去年我看過展映 很有意思 好似無所不在的鏡頭能捕捉到一切 近看處沒有人是面目清晰的 沒人真的被看見。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見叔

徐冰的作品我還是很喜歡。思考很連貫。然後每次又都能玩出新意思,玩出新空間。

他和蔡國強,可謂中國當代藝術雙寶。

朱軍

前幾天偶然情況下剛剛重新翻讀了歐陽江河的長篇詩《鳳凰》,今日看到這個分享,很及時。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YUFENG

歐陽江河老師本月也會在今日和徐冰老師一場講座。

朱軍

好啊 上月友邀請在紅磚夜遊 有個影像是把梁朝偉參演影片鏡頭各種剪輯後重新串聯配以新故事講述 也很有趣 有時間我把它和蜻蜓放一起聊聊。

時隔多年再讀歐陽兄的詩 感覺氣魄更大 再加上蜻蜓眼的世界觀 已經完全bigger than bigger 了 徐冰這次絕對是個逼格滿滿的創作。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見叔

徐冰這些影片是都要找到當事人授權的吧這工作量可真不小!

YUFENG

是的,幾乎所有都找到了,並且簽署了肖像授權書。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朱軍

監控器裡的出鏡授權 這本身就是作品的一部分 當真與幻都有授權後 表與裡的界限又在哪?

YUFENG

沒錯,這個授權行為本身就是藝術作品的一部分,不可缺少,甚至說讓作品更圓滿,不只是合法,而是更合理,更合乎藝術。在和出鏡的人溝通的過程中,也很有意思。

有一個小店老闆h和徐冰老師說,他熱衷於安裝攝像頭,熱衷於被攝像頭拍到,因為他相信這有一天會改變他的命運。

我聽完簡直震驚,說不出話的那種感覺……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朱軍

適應這個環境本身 有時會讓環境坍塌。

鄭忞

想起來去年上海雙年展,弗朗西斯埃利斯的一個作品,衝撞,就是對攝像頭看見客觀事物真實性的一個思考,埃利斯在一個街角不同的地方,分別放置了9個攝像頭,然後一個人走過街角摔倒,遇見一隻狗,狗頭上帶著一個攝像頭,街角有清潔工推著垃圾車走過,街對面二層高處有一個全景的攝像頭,然後在一個空間裡,同時呈現9個不同視角,到底哪一個攝像頭看見的才是摔倒事件的真相?就像一個羅生門,不同視角看見的事件完全不同,耐人尋味。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言煦

不喜歡徐冰。藝術到底是看思想,還是看複雜程度?…… 就很無語,誰讓人家手握著話語權?

章小漁

我和你持相反觀點。今早看這個作品,簡直悚然一驚,真實得太不真實了。這個作品簡直太棒了。就如同那個作品背後的故事一樣,它表現出生活不被關注的一面,當把這些被人們忽略掉的生活片段放大,生活就展現出荒謬和不可思議的一面。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朱軍

其實電子遊戲大作裡早就超越這些世界觀了。只不過更為虛擬而不被注意。做成實物需要調動超級資源 這是大藝術家們的專利了。

政治安全、法律擦邊、難以模仿,是大家們的三件套。老蔡和老徐的創作,已經是大行為。

文山宗

我也不喜歡徐冰,如果大家硬要從形式和內容太探討徐冰的作品,那麼我們可以看看,這樣的形式有新意嗎?一個剛入行的藝術青年都能想到的形式,對於一個業已成名藝術家來說有點太低階。內容就更沒有新了,而且沒有深度,關於監視與被監視,隱私的事,藝術介入生活探討邊界在當代都是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更深的是權力的下沉,這樣的下沉始作俑者是誰?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章小漁

這個作品怎麼能只看到監視與監控這個角度呢,應該看到它透過這種形式體現出人的行為內容啊。我記得我看過一本書,裡面一個科學家,有人監視他把他的生活軌跡用點和線表現,然後把螞蟻的生活軌跡也一樣用圖變現出來,把兩個圖給科學家看,毫無二致。我看這個作品,和看耶路撒冷三千年的感受有點相似,什麼都是重複過的,荒謬而不可思議。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見叔

是的,這件作品也不能線性地就監控本身來看,也不能孤立來看,徐冰把真假、虛實這些大命題,用他幾十年間的一系列作品來表達,哪位當代藝術家做到這樣呢?

文山宗

我說的監控只是一方面,並不單指這個方面表述不可能一下說的太清,但是如果大家關注一下當代藝術,看看現在年輕人在幹什麼,就知道這樣的作品的檔次了。形式複雜沒問題,但是到處是廢話的形式就有問題。

他是大藝術家,我對可能他期望太高了。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大喆

個人認為其實上帝視角不稀奇,文學作品一般都是上帝視角。我們看一部文學作品時,故事應該比徐冰講述的精彩,徐冰的看點在於用攝像記錄這個真實的(非虛構)的元素寫了一個虛構的故事。這個故事最讓人觸目驚心的是每個點,看起來是來自我們自身(搞不好有自己出現哈)我們又轉換了一個視角,也就上帝視角,來探查我們自己。既,我是上帝也是眾生。

七月在野

作為電影還不錯,作為藝術品還差點勁。如果是我,我不會和當事人協商版權,非常期待他們發起集體訴訟。

被監控,之後被利用,被推至公眾面前,其實很期待那些人的反應。

用監控素材做片子屢見不鮮,公眾拍的照片(比如著名景點)被利用做藝術品也不少。

藝術家對監控直接的“反應”,葛宇就做得不錯。

其實很缺公眾反應。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李志軍

個人更喜歡葛宇路盯著攝像頭那件作品,更直接,更明確,更有力量!

聽你說

聽你來留言區聊一聊《蜻蜓之眼》

喜歡,或者不喜歡徐冰這件作品

理由是什麼?

歡迎大家

留言

分享

留言點贊

前三名

將獲得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我們人每天要被監控攝像頭捕捉300次

《世界影象:

徐冰《蜻蜓之眼》》

藝術大展門票

可在今日美術館二樓

蜻蜓影院觀看《蜻蜓之眼》

透過留言或者後臺訊息告訴薦見

你的藝術故事線索

被採納者將獲得報酬獎勵

薦展

原來展覽可以這樣看

輪值主編 / 小薦

排版編輯 / Alexandra

如有轉載需求請聯絡後臺

長按掃描新增薦見客服

邀請加入薦見微信社群

一個熱衷發現和分享美好事物的美學共同體

提供一千種發現美的法門

因為“薦”,讓更多人擁有“看見”的能力

讓更多人領略到美的深處

和我們一起

聽薦幸福,看薦美

猛戳右下角,志趣相投的我們都在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