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盤點“非遺”,原來壽光還有這麼些“老寶貝”

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了。

自古以來,歡慶新春都是人們在歲末年初時的頭等大事,在幾千年農耕生活中,中華民族創造了一套極有韻味且形式豐富的年文化,也因此創造了一批偉大而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市一些與過年有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活躍在人們的視野當中,為生活增添了更多年味兒。

春節臨近盤點“非遺”,原來壽光還有這麼些“老寶貝”

1

民間舞蹈“月宮圖”

春節臨近盤點“非遺”,原來壽光還有這麼些“老寶貝”

“月宮圖”是流傳於壽光市南關村的一種較為古老的民間舞蹈形式。據傳,明代一江南才子,被貶流放於此,當地民眾將他收留,後來他便把自己編創的“月宮圖”傳於此地。

“月宮圖”的表現形式,主要有4名身著白紗的宮女作為領舞,16名身著黃裙的仙女各持4只小燈籠,64只燈籠以點線的律動變化隊形。當畫面出現“天下太平”四個大字圖樣時,燈舞氣氛昇華到高潮,音樂歡快、激越,把人們引入“國泰民安”的美好憧憬之中。

2

民間舞蹈“鬧海”

春節臨近盤點“非遺”,原來壽光還有這麼些“老寶貝”

“鬧海”出自壽光民間,經歷代舞者不斷豐富、加工、錘鍊,演繹整合,並代代相傳。現如今已成鬧海為節日慶典、祝福新年等重大群眾文化表演的重要組成部分,尤以壽光聖城街道南胡村和孫家集街道嶽寺韓村表演最為出眾。

“鬧海”屬群舞、廣場舞。根據海水動物魚、龜、蝦、蟹、蚌、蛙、螺等形象,扎製成鮮明生動的道具,裝扮在表演者頭部或上身部進行有序的表演。“鬧海”的表演,始終伴著歡快的大堂鼓、大鈸、大鑼、大鑔、小鑼等打擊樂和動聽的嗩吶、笙、笛等吹奏樂,曲調以秧歌調為主,時升時降、時緊時鬆、時強時弱,氣氛熱烈,場面紅火。

3

民間舞蹈“百鳥朝鳳”

春節臨近盤點“非遺”,原來壽光還有這麼些“老寶貝”

“百鳥朝鳳”是流傳於壽光市崔家村,有百年曆史的、古老而別具風格的民間舞蹈,它融歌、舞等多種藝術元素於一體,其演出隊伍龐大,道具奇巧,表演豪放,氣勢恢宏,亦歌亦舞,生動活潑。

“百鳥朝鳳”中既有舞蹈又有唱詞、小戲。演出時,演員眾多。其中“五彩祥雲”由24人組成,手舉48塊彩雲,分甲、乙兩隊,頭雲手舉“日月同輝”“歡度佳節”雲彩,上下飛舞,做出“夜叉探海”“葫蘆藤”等多種圖型。“百鳥朝鳳”表現了人們對未來幸福的期盼。

4

戴家獅子舞

春節臨近盤點“非遺”,原來壽光還有這麼些“老寶貝”

戴家獅子舞是流傳於壽光境內的一種民間舞蹈,起源於古城街道戴家莊子村。經過幾輩人的心口相傳,戴家獅子舞得到了傳承延續,現在成為豐富村民文化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遠近聞名,深受觀眾喜愛。

5

荷花秧歌

春節臨近盤點“非遺”,原來壽光還有這麼些“老寶貝”

“荷花秧歌”又名“荷花燈”, 曾是流傳於周石村一帶的民間舞蹈,該舞蹈既有陸地花燈的神韻,又有沿海燈節的風釆,是山東省境內比較優秀的一種花燈秧歌。

“荷花秧歌”起源於1840年前後,距今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初時,該地區荷塘和湖內長滿荷藕,荷葉田田,荷花芬芳,荷藕連年豐收,給人們帶來富足,帶來歡樂,為了慶祝荷藕的豐收,人們自願組織起來以荷花為主題自編自演了“荷花燈”,來反映人們豐收的喜悅心情和美好願望,故稱“荷花燈”。“荷花燈”是一種夜間在廣場表演的民間舞蹈。

6

仉家龍燈

春節臨近盤點“非遺”,原來壽光還有這麼些“老寶貝”

“仉家龍燈扎制技藝”是我國民間剪紙工藝和竹製工藝相結合的一朵藝術奇葩,它採用扎、剪、刻、裱、貼相結合的製作工藝,是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之一。

仉家龍燈,是用紙裱糊、竹蔑扎制的龍燈造型藝術,通體不用一件現代化材料,是原始的、環保的、原生態的純手工扎制技藝,材料簡便易尋。一條龍有35米長,龍頭重達30多斤,一共需要30多個人來舞龍。在扎制龍燈過程中,要求藝人既要具備高超的造型能力,又要熟悉舞龍燈的步伐與動作,運用靈活多變的手法,設計製作出龍燈內建蠟燭而不倒的技術。

7

過門錢

春節臨近盤點“非遺”,原來壽光還有這麼些“老寶貝”

壽光過門錢傳承發展近千年,在傳統年節時,家家戶戶貼過門錢,營造了喜慶祥和、幸福歡樂的節日氣氛。壽光過門錢的形式多樣,題材廣泛,構圖美觀,色彩豐富,貼近社會,融入生活,用象徵、諧音、寓意等手法表現民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壽光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的形成的智慧結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