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鏡鑑定:真偽為首 優劣為次

銅鏡鑑定:真偽為首 優劣為次

銅鏡鑑定:真偽為首 優劣為次

1,銅鏡由於特殊的造型、精美的紋飾和極 具歷史研究價值的銘文,是歷代好古者的最 愛。但其造偽從春秋到現代從未中斷,特別是清末民國後,造偽風更甚。改革開放後,銅鏡較高的經濟價值逐漸吸引了很多眼球,於是出現眾多以牟利為目的的仿造品,令人難辨真假。因此,面對一件古色古香的青器,如何區別真假,就顯得至關重要。透過辨別商周銅鏡的製造痕跡來區分真偽,應屬最易掌握的一種方法。

2,除工藝設計造成的缺陷,在商周銅器上還經常可見到各種鑄造缺陷。受技術和工匠水平所限,古代銅鏡成品率並不高,器物上常有漏鑄,不影響使用的就留著,影響使用就補鑄。有些器物在使用過程中,日積月累造成區域性損壞,也會採用補鑄的辦法。這種痕跡不是每個器物都有的。還有個別器物鑄造出來,雖然有砂眼,但不影響使用,就不會去修補。

3,銅鏡是人們將鉛、錫、銅等礦石等原料經過熔鍊氧化後,將其所形成的集合體還原提煉出純度較高的鉛、錫、銅,再根據需要按一定比例配在一起鑄造而成的。在其形成後所經歷的複雜環境中,各種金屬被重新氧化而成了類似銅礦石的鹽類。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個變化過程是一個“輪迴”的過程。

4,器形辨偽:透過器物的型制進行辨偽,是對銅鏡在各時代的型制特徵熟悉程度的考驗。每一種銅鏡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形制、大小、高矮都會產生變化而形成規律。如銅鏡中的大類鼎,自商代二里岡期到漢代,流行的時間最長,但每個時代鼎的形狀都有不同的特點。全面掌時代各類器的形制特點,是銅鏡鑑別知識的基礎。通常偽器可以分為直接鑄造和拼湊改造兩類。直接鑄造的又可分為兩種情形。第 一種情形是依照真器或者依照相關資料鑄造偽器,其器形、銘文、紋飾等都有來歷和參照,有的是器型或銘文只有部分做r參照,部分有意改樣。如參照鑄造了器型,但卻鑄刻了杜撰的銘文,或將參照的錦義鑄刻住毫不相十的銅器上。此類偽器儘管模仿得並不精準,但也有一一定水平。第 二種則是毫無根據的拼湊,意在作奇,達到以稀為貴的目的。此類偽器對銅鏡形制特徵不甚熟悉的人很有挑戰性,如果不仔細觀察,就有上當的可能。

5,陶範所鑄銅器為控制器壁的厚度,往往會在內外範之間墊一墊片,因材質跟銅液有異,鏽跡也就不同,而失臘法鑄器卻無需墊片,鏽跡自然一致。

6,青銅中期前段的內涵是青銅文化最鼎盛的,容納了好多禮法,因此我把它叫禮法的載體,禮器、樂器、兵器等還有紋飾。對於紋飾,大家記住兩點,一個是鳥紋,一個是獸面紋。獸面紋主要是饕餮紋等,鳥紋、饕餮紋或者是獸面紋他們是在紋飾上做主體紋飾,只有在這個時期是當主體紋飾的。銅鏡的三個主要方面都是禮法的主要載體,比如說器型,兵器是體現王權的,紋飾能體現神權,銘文體現族權。

7,一般有銘文的仿器,為了顯示銘文,所做鏽色多避開銘文。有些銘文是在真器上後刻的,所以銘文部位無鏽或少鏽,銘文字跡的底部無鏽,而真器原有的銘文有鏽。商周銅器採用塊範鑄造時,精細的花紋是刻在外範上的,銘文是特製一塊範版嵌入器底的,所以器物鑄成後,細紋與銘文大多是日窄底寬;而後代仿製的銘文均直接在蠟型上已刻好,紋道則口寬底窄,這是鑑定的重要一點。另外還要結合不同時期和不同出土地點的銅器紋飾、銘文的樣式、書體的風格等細心地辨別。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