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原石之王—莫西沙皮殼特點

莫西沙場口是緬甸非常出名的一個場口,因為賭漲機率比較大,它也被稱為神仙場口。以種老肉細、剛性足、起膠起熒、起貨率高聞名業內,行話“老場不老,新場不新”就有特指該場口之意,是我國高階種水料的主要來源地,深受賭石人的喜愛。

莫西沙場口位於霧露河上游,龍肯寨西南1。7公里處,屬於龍肯場口,開採於上世紀60年代。在開採初期,因為莫西沙的毛料有色的太少,即便有顏色也偏淡,所以在以色為王的年代,大家對莫西沙場口都不怎麼重視。進入新世紀以後,隨著有色高階料的急劇減少,價格越來越高,人們漸漸把目光轉移到起膠、起熒、飄藍花的無色或者淺色種水料上,這才讓莫西沙場口聲名大振,成為大家爭相追逐的一個場口。因其場口特性,凹凸狀的丘陵皮殼,所以莫西沙大多有棉,是因為其受力不均導致,凹處棉多,賭棉也是很重要的一點!這個場口主要賭棉,賭底子是否灰。

翡翠原石之王—莫西沙皮殼特點

莫西沙場口原石的產狀:

莫西沙石頭的皮殼別具一格,主要有白沙皮、灰砂皮和比較少見的紅沙皮三種類型。白沙皮是最常見的,主要是因為幾乎所有的莫西沙石頭含鐵量都很低,即使是紅沙皮,皮層紅色而肉色還是偏白色的。就其皮殼而言,可歸納為三個典型特徵:

(1)脫砂皮。這是莫西沙石頭的典型特點,有些石頭幾乎全部脫砂,有些石頭則部分脫砂,即使那些有砂皮的石頭,總也能在某些部位找到脫砂感;

(2)刀砍狀紋路或蜂窩狀表皮。部分莫西沙的石頭可見清晰的刀砍狀表面紋,大部分石頭可見表面滴水狀的圓形或不規則狀的凹坑,有時非常像蜂窩狀表面;

(3)凹凸不平的丘陵狀表皮。這在那些帶有多期水路充填的莫西沙石頭中十分常見,有時這些又與藍花色緊密相關,突起部位常常表現出深色的皮殼,系種水變化的差異化硬度造成。如果莫西沙原石的擦口為灰白色,肉則近米湯種,而且棉大。擦口若為深灰色,肉則近冰種。擦口為烏黑色,其肉為玻璃種,做出的成品後光很活。這種後光很活按今天的說法叫“起熒”,白棉點也不明顯了(俗稱“棉化掉了”),肉中只要有一絲絲綠,則在成品中就會折射成滿色(俗稱“放堂”)。之所以灰白就是糯化的原因,是因為種不夠,加上棉多,所以皮殼包裹下,擦口在光線反射下,只能呈現本身的顏色,加上皮殼的顏色灰白色,同理可證深灰色和烏黑色也是一樣,特別是烏黑色,因為種好、水足、通透,所以擦口在光線射進肉時,把皮殼的顏色也反射出來了。

莫西沙有五大層石:

第一層:

莫西沙第1層石,又叫做緬蔓石(緬蔓翻譯中文:上層或表層)皮殼顏色多數淡黃色或者米白色

石層特點:較為乾燥,水分少。

皮殼:荔枝皮或老象皮。

稜角關係:稜角較為鋒利,是因為在最上層,不太受地殼運動的擠壓打磨所保留!

第二層:

莫西沙第2層石,皮殼顏色為灰色或深灰色,屬於砂層石

石層特點:陰潮,慘少許水分,

皮殼:沙皮,砂層較厚,多數有結晶表現,又稱-蒼蠅翅(如圖)

稜角關係:圓滑,5層之中最為圓滑的一層。(說的是稜角的鋒利度而非角度)

圓滑原因是因為受到砂層摩擦受損造成的,

第三層:

最為難判斷的石層,皮殼顏色變化較為複雜,有暗米黃色,深灰色,黑色。

皮殼:普遍為麵粉皮,焦炭皮或稱大象皮,

不再裹砂現象或者極少程度裹砂,皮殼緊細,較為光滑!

石層特點:比第二層更溼潤或有浸水石層,(浸水區域皮包如紙打燈幾乎不見皮)

稜角關係:也較為多變,普遍和頭層是較為相像,稜角鋒利度較為清晰。

第四層:

莫西沙第4層石,皮殼顏色為深灰色,土層石。

石層特點:地表深層,陰潮,慘少許水分,

皮殼為:水泥皮,毫無裹砂現象,皮殼緊,密,細,老,不易脫落。

稜角關係:普遍比較突出,稜角的鋒利度保留較為清晰,

第五層:

莫西沙第5層石皮殼顏色為黑色或深灰色。

石層特點:陰潮,慘少許水分,細膩土層,覺對無砂,

皮殼:水泥皮,極老,油亮,

稜角關係:極其突出,5層之中最為突出的一層。(說的是稜角的鋒利度最大)

沒有沙子的摩擦,石層石頭密度小,受到磨損極少,最大的保留了外形原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