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發言更容易情緒化?看看《禮記》怎樣“教人說話”

網路發言更容易情緒化?看看《禮記》怎樣“教人說話”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據傳是孔子弟子所作,西漢時期禮學家戴聖所編,記載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學思想等。書中的一些精彩論述,對現代人的言語表達與溝通不乏借鑑、啟發意義。

《禮記》說:“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這是說,君子的舉止要不失體統,儀表要保持莊重,言語要小心謹慎。真正的君子,外貌足以使人敬畏,儀表足以產生威嚴,言論足以使人信服。

當今社會,與他人進行順暢愉快的交流與溝通,是一種重要的能力。如果自己的言語能使人信服,產生一種公信力,那就能通由語言的表達,獲得別人的尊重和信任。這同時提醒我們,在語言表達的過程中要謹慎,尤其是在公共場合。

《禮記》還將言語與孝順聯絡起來考察,強調不能隨便用憤恨、惱怒的話來中傷他人,從而使自己受到侮辱,讓自己的父母蒙羞。

《禮記》認為,人們在表達的過程中一定要體現誠信,行為一定要持中端正。孔子的學生子張問:老師,什麼是行?孔子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言行一致,那就算到蠻夷之地,也能夠得到別人的信任。

網路上,有人在發表評論時,往往站在道德制高點,把自己想象成完人,折射出自我言語與自身行為的一種分離。在語言表達上,更是容易情緒化,偏激中帶有煽動性,或以訛傳訛,沒有對訊息的真實性進行確證與理性反思,人云亦云,甚至推波助瀾。這都是言語不夠忠信的表現。

如何表達才算忠信?《禮記》說:“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當一個人在相應的職位上,該表達意見時卻悶聲不言,君子應感到羞恥。品德修養高的人,其言行應與自己的職位相符合。唯有如此,才能體現出君子之於自己職位和言論的責任心。與之相對,如果一個人誇誇其談,卻沒有與之相配的行動,應當感到羞恥。

《禮記》強調,“君子約言,小人先言”。品德高尚的君子,在說話的過程中總是謹慎小心,注重幹實事,說到做到;小人則會妄言妄語,往往搶先說大話,說到做不到。以此為警醒,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寧可把事情做得樸實、謙虛一些,也不要自我誇大。正所謂“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才是君子的風範。

還有人說:“小人話雜而虛,君子話簡而實。”誠信的言論聽起來沒那麼動聽,華麗的承諾卻往往難以實現。真實誠信的言論往往是不辯自明的,強詞奪理的言論往往越辯越不明、越掩飾越有問題。真理不是透過辯駁和詰難而產生的,也不是通由情緒化的語言表達而得到認可的。想要獲得尊重和認可,需要用實際行動和謹慎言論來實現。

歸根結底,一個人的言論應與自己的行動相結合,保持言行一致。在言語表達的過程中,需注意收斂和反思。要透過“善言”,完成自我品德的塑造和提升。

(作者伍龍為上海師範大學哲法學院副教授、上海師範大學青年學術聯盟〈文科〉理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