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江門僑鄉開平話:“無事不可唱”的開平民歌流傳至海外

廣東江門僑鄉開平話:“無事不可唱”的開平民歌流傳至海外

編者按:嶺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方言則是其中多姿多彩的一部分。方言既是集體記憶與民族文化的載體,其交匯和輸出也在對外交流和傳播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即日起,南都、N影片推出“走讀嶺南方言”系列報道,帶你瞭解廣東特色方言故事。

廣東江門開平是著名的僑鄉,開平話中可以發現英語的影子,例如把柺杖講作“市的”。開平話屬粵語四邑方言片區,相比廣州話有其特有的詞彙,例如,“阿人”意為“奶奶”,“地徐”意為“知道”,“恁”的意思是“那”。

“無意不可表,無事不可唱”的開平民歌表演形式多樣,入選廣東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隨著華僑的出現,民間創作出具有僑鄉特色的民歌《十二月思夫歌》等,一些民歌也流傳海外。

開平民歌傳承人張巨山向南都、N影片記者表示,“開平民歌的歌詞屬於四邑方言,故四邑的華僑都能聽懂開平民歌,使華僑不忘鄉音,留住鄉愁。”

廣東江門僑鄉開平話:“無事不可唱”的開平民歌流傳至海外

開平市赤坎鎮寶恆樓。受訪者供圖

“市的”意為

柺杖”

英文為stick

在廣東西南部,通行著一種與廣州話有較大區別的四邑方言,在嶺南方言中獨具特色。

“四邑”原指廣東臺山、開平、新會、恩平四個縣級市,“四邑方言”則以四地方言為典型代表,但並不完全重合。其中,開平話內部可以分為赤坎片、城內片、水月片、龍馬片。

暨南大學語言資源保護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甘於恩曾在《廣東四邑方言語法研究》一書中介紹,從有無邊擦音特徵來看,四邑話可以大致分為台山、開平的四邑話為一塊,新會、恩平的四邑話為一塊。

長期研究開平話、台山話的學者鄧鈞也告訴南都記者,開平話和台山話基本相通,雖存在差異,但不影響交流。

今年91歲的鄧鈞來自廣東江門,開平話是他的母語,但自小又聽著母親的台山話長大,兩門方言早已融入他的生活。

他笑著向南都記者描述道,曾經在開平的一個酒樓裡,各地人同處一室,你說台山話,他說開平話,卻討論地熱火朝天,彼此之間溝通十分順暢。

同為僑鄉,兩地方言相近的詞彙特點,也許可以從一些外來詞中初窺端倪。鄧鈞介紹,一些開平話就有引入外來詞的特點,例如,“市擔”意為“郵票(stamp)”,“市的”意為“柺杖(stick) ”

目前,鄧鈞編著了《開平方言》《開平方言新編》和《開平赤坎江南音字典》等書,他告訴南都記者,研究開平方言的初衷,其實是推廣普通話。

他向南都記者分享了研究開平方言的契機,“念中學時,我還不會說普通話,收音機裡講普通話我聽不懂,鎮上公開放映的電影也是聽不懂的普通話。”於是,鄧鈞開始學習、研究普通話。學習過程中,他常將開平話與普通話做對比,又受從小接觸的多種語言環境影響,漸漸對語言研究產生興趣,並希望透過研究對比開平方言與普通話,讓家鄉人會講普通話。

華僑

用開平話交流

開平也有著“華僑之鄉”的美譽,據瞭解,至2009年底,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共75萬人,分佈在世界上68個國家和地區。

鄧鈞告訴南都記者,在美國和加拿大有老華僑仍然使用開平話。

相較於普通話、廣州話,開平話也頗具特點。南都記者注意到,《開平縣誌》中記錄了以赤坎話為方言代表點的開平方言。其中,開平話與普通話不同的詞語,卻和廣州話大部分相同,但發音有別。例如,開平話將普通話中“獻血”稱為“捐血”,“堵車”稱為“塞車”。

同時,相比廣州話,開平方言也有特有的詞彙。例如,“阿人”意為“奶奶”,“地徐”意為“知道”,“恁”的意思是“那”。

開平話中也保留一些古漢語詞語,鄧鈞介紹,開平話中“走”即是“跑”,“該個”意為“這個”,“舊時”表示“從前”,“返來”代表“回來”。

以開平話為載體的口語文學也十分豐富,其中富有稚氣的童謠歷史源遠,或反應民間生活,或是用於作遊戲、幫助記憶等。童謠曾在兒童口頭流傳,不用樂器伴奏也自有韻律。

《婆梳梳》中唱道:“婆梳梳,撿田螺,撿幾多?撿三籮。畀籮搏米煮,畀籮搏柴燒,廳底角還有籮。”

“無事不可唱”的開平民歌

用開平話傳唱當地民歌,更為方言傳承增添了一抹活力。勞動歌、情歌、生活歌各式各樣的民歌源於開平人的生活,融入開平鄉音,有著別樣的韻律。

廣東江門僑鄉開平話:“無事不可唱”的開平民歌流傳至海外

張巨山。

77歲的張巨山是地道的開平人,也是開平民歌的傳承人。在他記憶中,母親曾是鄉間唱木魚、女嫁歌和哭喪歌的能手,年少時的耳濡目染,讓他初識開平民歌的魅力。讀初中後,在語文老師的指導下,他學會寫唱小賣雞、夾房歌。

張巨山告訴南都記者,從旋律形態唱法特點來分,開平民歌就分為賣雞調(含小賣雞、大賣雞和新腔賣雞調)、夾房歌、木魚、禾樓歌、八仙腔、梅花調、蓮花板、女嫁歌、哭喪歌、童謠等10多個歌種。

經典的賣雞調《懶婆娘》中唱道:“佢一世做人冇想象,日日瞓到日上三竿見太陽,頭唔梳時臉洗唔淨,眼屎好似芝麻醬,白衫著成黑衫樣,行埋臭酸姜,佢一個月來唔使指以衝次涼。”歌中描述過去有一個生性懶惰的農村婦女,目的是教育人們要勤儉持家。

情歌《情郎愛妹妹愛郎》寄託著男女相思之情:“新娘蘭花樣,花容確係靚,唇紅齒白身壯強,伶俐聰明人讚賞,非凡相,美如天仙樣,難怪新郎魂夢想,難怪新郎想斷腸。”

“幽默風趣,朗朗上口,接地氣。”張巨山說,開平民歌用當地方言編成歌詞,歌詞一定要以當地方言的聲韻來押韻,要押開平話聲調。“這樣唱起來才順口、好聽。各類歌種對押韻的要求不一樣,有些每句末字要押韻,有些可逢雙句押韻。”

“無意不可表,無事不可唱”的開平民歌表演形式多樣,從田間街頭,到大小舞臺,都有一席之地。2013年,開平民歌入選廣東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

能編詞曲又會唱,多年間,傳承人張巨山致力於開平民歌的研究、創作、傳承工作。他介紹,至今,他共創作了新開平民歌作品一千多篇,已舉辦民歌寫唱培訓班併到中小學講座共20多期,培訓學員近3000人次。

通過當地的挖掘推廣,開平民歌也有了較強的生命力。張巨山告訴南都記者,開平市目前共有50多個民間樂社,每個樂社都有多名民歌手,城鄉各地也有很多人會唱開平民歌。一些中小學建起了開平民歌傳承基地,有的小學數千名學生都會演唱普通民歌。

《開平縣誌》記載,隨著華僑的出現,民間創作出具有僑鄉特色的民歌《十二月思夫歌》等,一些民歌也流傳海外。

“開平民歌的歌詞屬於四邑方言,故四邑的華僑都能聽懂開平民歌,使華僑不忘鄉音,留住鄉愁。”張巨山說。

“走讀嶺南方言”系列報道

總策劃:戎明昌

執行策劃:王佳

統籌:南都記者 向雪妮

採寫:南都記者 敖銀雪 實習生 安子逸 張晨暘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