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潭這個地方的漾會跟一個人有關

曾經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會,鷹潭人俗稱“漾會”,有著悠久的歷史,其起始年份今天已不可考。

不過,龍虎山景區管委會黨委宣傳部副部長、鷹潭市龍虎山景區道教文化研究所所長薛清和在鷹潭日報發表的文章《漾會竟是為紀念“朱老爺”?鷹潭一地有獨特民俗》,讓我們瞭解了一段生動的故事

在上清古鎮,每逢農曆七月廿二,古鎮人山人海,各方經商買賣的、郎中賣藥的、打把賣藝的、風味小吃的各類人流匯聚上清,附近十里八鄉的民眾攜老帶幼紛紛趕來,把本來就狹窄的上清古街擠得水洩不通。大家做買做賣,趕趟熱鬧,訪親看友,一派熱鬧景象,這就是上清漾會,也叫物資交流會。從古至今,年年此日,熱鬧非凡,形成上清獨特的民俗。

為什麼會有這個習俗呢,相傳,這一天是上清朱老爺的生日,這天的漾會實際上是為紀念朱老爺的誕辰。很多信奉朱老爺的信徒,在這一天來到朱老爺廟祭拜,表達謝恩,之餘便到街上做點買賣,由於信徒眾多,買賣大,各類商人抓住這一時節,擺攤設點,經營買賣,逐漸的規模和影響越來越大,形成廟會。

廟會的主要集結地就在上清古鎮的長慶坊,此地也叫朱老爺廟。該廟是供奉金元時期四大醫學名家之一朱丹溪的廟宇,當地人稱“朱老爺廟”,位於上清古鎮西頭的長慶坊內。長慶坊初建於元代,幾經修復。現在門上鑲嵌的門額刻有“長慶坊”、“靈鍾星嶽”等字樣,均為清康熙、雍正年間重修時留下來的。由於整個廟宇不大,僅分正殿、偏殿兩部分,佔地約三畝,磚木結構。正殿於民國十四年(1925)重修,東西兩側各開一個天井,作採光之用。正殿內塑的是朱丹溪夫婦、子女像,共四尊。

鷹潭這個地方的漾會跟一個人有關

這位朱老爺,並不是上清人,也不是江西人,是一位被民間稱為神醫的朱丹溪及其夫人朱奶奶。朱丹溪本名朱震亨,字彥修(128I一1358年)元代人,世居浙江義烏縣赤岸鎮.當地有一溪流名丹溪,人們仰尊彥修先生醫德醫風之高尚,避其諱而尊稱之為“丹溪翁”或稱“丹溪先生”,後世醫學家直稱為“朱丹溪”,上清及附近民眾敬稱“朱老爺”。

他早年習儒,後改習醫學。他提出了“相火易動”、“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等觀點,強調治病“不拘於古方”,影響很大。他晚年廣招門徒,加以不倦的教導和傳授,以造福百姓。他為人誠實正直,淡泊名利,醫德高尚。皇上徵他入宮,他不為所動,堅持行醫鄉間,服務最需要醫生的百姓。他多次來上清一帶治病救人,深得上清百姓的尊敬和愛戴。

傳說朱老爺在皇宮治病時,當時的皇后得了一種怪病,怎麼也治不好,皇帝就下令召朱震亨來診治。經過仔細檢查,朱老爺找到了皇后的癥結所在,考慮到皇后久病體虛,下藥太猛吃不消,於是決定慢慢調理。他計劃用100副藥來把皇后徹底治癒。用了99副時,還未見明顯效果,性急的皇帝認為朱老爺犯了欺君之罪,下令將其斬首。朱老爺怎麼解釋,皇帝就是不聽,於是朱老爺急紅了臉,由紅轉紫,最後含冤赴死。

朱老爺死後,皇帝命其弟子繼續為皇后治療。弟子只用一副藥,就把皇后治得紅光滿面,完全康復。其實,弟子所用的藥,就是朱老爺的最後一副藥。本來,把朱老爺的100副藥服完,皇后的病就自然痊癒。可惜就因為這最後一副藥,斷送了一代名醫的性命。

上清鎮的群眾聽說朱老爺冤死的訊息無不悲憤,於是籌資修建廟宇來紀念他、祭祀他,並特地將朱老爺像的臉塑成紫銅色。每年的正月十五,都要抬著朱老爺夫婦的塑像遊行,以示紀念,以求賜福。到了農曆七月廿二日,舉行類似於北方廟會一樣的漾會,四鄉群眾趕來參加物資交流,觀看文娛活動,以紀念神醫朱老爺。逐漸演化為一種節日民俗。

作者簡介:

薛清和

鷹潭這個地方的漾會跟一個人有關

男,1963年11月生,龍虎山景區上清鎮桂洲人,鷹潭市第二批文化名人。長期從事道教傳統文化發掘整理、旅遊文化開發研究工作,參與編寫新版《龍虎山志》(2007年版)、《江西名山志·龍虎山篇》、《龍虎山道教文化旅遊普及讀本》(新版導遊詞)、《龍虎山風景名勝區導遊解說詞》(2008版)。出版專著《龍虎山說道》、《龍虎天下絕》,出版合著《鷹潭民俗史話》,執行編輯《第六屆中部六省炎黃文化論壇論文集》。執筆編寫《我愛龍虎山》(龍虎山景區中小學鄉土教材)、《道文化知識簡明讀本》(中華道都建設宣傳小冊)。編著《吟詠龍虎山古詩選萃》、《龍虎山姓氏揭秘》、《青鶴八卦象數》等。在各類報刊發表文章約60萬字。

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發達,物資交流會本身存在的弊端及侷限性,使“漾會”這一傳統習俗在城區已失去了它原有的活力,2000年以後,鷹潭地區各縣市相繼取締城區“漾會”。如今,對於城區居民來說,“漾會”已成為遠去的記憶。但在我市大部分鄉鎮,如貴溪市塘灣鎮、周坊鎮和餘江區的偏遠鄉鎮,依然保持著“漾會”的習俗,只是規模及人們的熱情恐怕要大打折扣,已大不如從前了。

大家都在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