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如何將孩子培養成一代聖賢?並不僅僅是“孟母三遷”

明代廖森曾作《三遷教子》詩:

今古誰知孟母賢,殷勤教子地三遷。養蒙肯使為屠販,學禮寧教戲豆籩。一旦功夫私有淑,萬年道統果能傳。看來作聖皆由此,盡說天生未必然。

讚揚孟母殷勤教子,終使孟子成為一代聖賢。

孟母(公元前?~公元前317年),孟子的母親,姓仉(zhǎng),戰國時山西人氏。後隨祖上遷徙山東,定居鄒(現山東省鄒城市),以教子有方著稱。孟子能夠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亞聖”,多得力於他的母親。

在我國古代,“胎教”的說法由來已久。早早十月懷胎時,孟母就深深體會到“胎教”的重要性。《韓詩外傳》就載有她的一段話:“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孟子父親孟激,遠赴宋國求仕。孰料卻客死他鄉,那時孟子才三歲。孤立無援的孟母咬碎玉牙,暗下決心,要憑著自己的雙手謀取衣食所需,把兒子培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從此孟母不僅精心照顧兒子的飲食起居,更是不厭其煩地注重以“言傳”和“身教”來培養、塑造兒子完美的人格。

孟母,如何將孩子培養成一代聖賢?並不僅僅是“孟母三遷”

孟母畫像

誠實守信教幼子

孟母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啟發、教育孟子。“買肉啖子”的故事,講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對孟子施以誠實不欺的品德教育的事。

在孟子很小的時候時,鄰居家殺豬。孟子問母親為什麼要殺豬 ?孟母隨口答道:“要給你吃肉唄!”可孟母說完就後悔了。孤兒寡母,家境困難可想而知,哪來的餘錢買肉呢?剛才她就是順口一說,本沒有買肉的意思。“現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 。不行,我不能這樣做!”於是,孟母七拼八湊,咬牙籌錢,買了鄰居的豬肉做給孟子吃,表明母親並沒有騙他。

孟母,如何將孩子培養成一代聖賢?並不僅僅是“孟母三遷”

買肉啖子

為子“三遷”苦操持

古語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說環境對人的影響十分重要。孟家原在馬鞍山下,住處在墓地旁邊,不時看到喪葬的情形。孩子們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孟母看在眼裡,心中暗道:“這個地方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怎麼辦?唯一辦法就是換一個居住環境。

在孟母張羅下,母子遷到了十里外的廟戶營村,這裡是一個集市。交易時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耳濡目染下,孟子和其他孩子也學會了商人做生意的事情,性格上開始有了錙銖必較的傾向。孟母心下忐忑不安,她不想讓兒子沾染唯利是圖的市儈氣,堅持一定要為自己的兒子選擇一個適合成長的好環境。

大約半年後,她把家搬到了一座學宮附近。那裡常有讀書人來往,優雅的舉止、循規蹈矩的禮儀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附近孩子們,他們便有模有樣地演練學宮中揖讓進退的禮儀。孟母內心大為高興,由衷感嘆:“這才是孩子們最佳的居住環境啊!”

孟母,如何將孩子培養成一代聖賢?並不僅僅是“孟母三遷”

孟母三遷

孤兒寡母,搬一次家絕非易事,而孟母為了兒子的成長,竟然接連三次搬遷,可見孟母深知客觀環境對於兒童成長的重要性。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為了孩子也要去做。

督子讀書喻斷織

貪玩是孩童的共性。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學到外面玩了半天。當他回家時,孟母拿起一把剪刀,將織成的一段錦絹攔腰剪斷,在孟子驚愕時,孟母說道:

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織絹一樣。一個君子學以成名,問則廣知,所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

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學習半途而廢的嚴重後果。“斷織督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從此他孜孜勤學,終成天下有名的大儒。

孟母,如何將孩子培養成一代聖賢?並不僅僅是“孟母三遷”

斷織督學

面對孟子的逃學,孟母既沒有罵,也沒有打,而是用“斷織”一事使孟子明白讀書學習不可半途而廢的重要性,從而勤學不止。這種善於藉助事物的道理來教育孩子的方法,確實令人為之擊節讚歎!

為兒鋪就儒學路

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爭奇鬥妍,墨學、道學等學說曾經顯赫一時,使人眼花繚亂。然而孟母自有主張,親自為孟子找到了優秀的儒學啟蒙老師。

十五歲時孟子來到曲阜,從此開始接受正規的儒學教育。當時孔子的孫子孔伋教授六藝,他對孟子青睞有加,對左右說:“孟孺子性樂仁義,言稱堯舜,世所稀有也。”從此孟子在其門下埋頭讀了五年,學問德業突飛猛進,最終學問大成,繼承了孔子的衣缽。

孟母,如何將孩子培養成一代聖賢?並不僅僅是“孟母三遷”

學習儒學

應當說,孟子選擇儒家學說作為他畢生奮鬥的事業,終於成為一位不為一己之身而謀,捨生取義,只為憂世憂人而謀國、謀天下的“聖人”,這都是與孟母早期的教育影響密不可分的。

教兒律己當自省

孟母對兒子的教育無微不至,即使在成親之後,在夫婦相處之道上,孟母也為他操心。教導他在夫妻相處上學會包容,凡事自省,不應諉過他人。

孟子認為自己的妻子太過倨傲,曾有意休妻。孟母對兒子曉以大義:

夫禮,將入門,問孰存,所以致敬也。將上堂,聲心揚,所以戒人也。將入戶,視必下,所以恐見人過也。今汝往燕私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袒而在內,踞而視之,是汝非禮也,非婦無禮也。

家和方能萬事興,孟子深感自己錯了。於是心中芥蒂盡除,與妻子和好相處如初。

孟母,如何將孩子培養成一代聖賢?並不僅僅是“孟母三遷”

教子自省

促子遠行展大志

孔子曰:“父母在,不遠遊”。孟子也想和孔子一樣周遊列國,有著傳播思想學說,謀求更大的發展,實現遠大抱負的夢想。無奈雖有青雲之志,為了奉養老母,而不忍遠離故土。

齊國齊宣王不肯積極地推行他的主張,他非常想去願意採納他政治主張的宋國,可又擔心母親無人照料。就在這樣的矛盾中,光陰荏苒,孟子已到知命之年,他有些苦悶。孟母知道兒子的心事後,說出了一段千古名言:

“夫婦人之禮,精五味,擅酒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已,故有閨內之修,而無境外之志。以言婦人,無擅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也,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

孟母,如何將孩子培養成一代聖賢?並不僅僅是“孟母三遷”

孟母像

她告訴孟子,她的職責是在屋內處理家務,贍養公婆,而不需要遠遊。而男子的責任,則需要四方遊學施展才華。如今兒子去實現自己的道義和抱負,自己在家中繼續恪守自己的禮義,各得其所。

這段話擲地有聲,出自懷有偉大母愛的偉大母親之口,是多麼的了不起!作為一位女性,孟母的偉大之處豈止“精五味,置酒漿,養舅姑,縫衣裳”以及“三從之道”,她更重要是能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按階段給予不同程度的施教。她就像一支蠟燭,燃燒著自己,為兒子照亮前程。

三言兩語一席話,把孟子的擔憂和顧慮一掃而空。孟子心情愉悅,便告別母親,踏上週遊列國的征程。孟子再次周遊列國,受到了空前的尊敬與熱烈的歡迎。他的許多政治主張在各諸侯國都得到順利推行併成功實施。

孟母,如何將孩子培養成一代聖賢?並不僅僅是“孟母三遷”

孟子周遊列國

功成身逝留美名

但就在孟子揚眉吐氣,抱負得以施展,享受萬人敬仰的時刻,為兒子傾盡畢生心血的孟母卻一病不起。繼而默默離開了這個她熱愛的世界和她傾注了全部母愛的兒子。孟母去世時獨自一人,並沒有在兒孫繞膝下離世。但她卻並不孤獨悽苦,因為她看到自己的兒子能在列國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終於成長為一代聖賢。滿懷著一個成功母親的歡欣,她幸福的閉上了眼睛。因為這正是她最大的願望,也是她最希望看到的。

在歸葬故里的途中,沿途經過的地方,無論民眾官員無不爭相在路旁祭奠,表達對這位偉大母親的尊敬和哀思。如今在山東鄒城市北二十里的馬鞍山麓,有古柏參天的孟母墓,有歷代石刻頌揚她的堅貞志節與慈母風範,並建有孟母祠。

孟母,如何將孩子培養成一代聖賢?並不僅僅是“孟母三遷”

孟母三遷祠

可以說,沒有什麼比養育一個聖賢的兒子更偉大。孟子因他的思想而不朽,孟母則因她的愛和她獨特的智慧見識,在浩繁的青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結語

孟母施教的種種作法,對於孟子的成長及其思想的發展影響極大。為他以後致力於儒家思想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而穩固的基礎。孟母的細心呵護和培養最終使孟子成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由於他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孔子孟子合稱“孔孟之道”。

“孟母教子”的故事傳頌了兩千多年,已成為教育子女的母親典範,孟母也被譽為“母教一人”。這位偉大的母親,以她非凡的毅力和韌性,數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堅守志節,對孟子用心哺育,精心教養其長大成人,既成就了孟子,使之成為後世儒家追慕嚮往的“亞聖”;其自身也留下了諸多教子佳話,她本人更成為名垂千古的母親楷模,在中國歷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孟子誕生地鄒城市,選定孟母生孟子之日作為“中華母親節”,因為這一天仉氏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母親。自2007年開始已連續十餘年成功舉辦“中華母親文化節”,有力弘揚了儒家思想和母教文化。

參考資料:《孟母》 《孟母教子》《中國古代四大賢母》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