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天罡讀經學】52.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52.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於天罡讀經學】52.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天下有始,“道”為天下始。在第一章,有言“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此兩者,出於道。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道為天下之母,萬物為天下之子。“得其母”,明道也,循道而行。所以能明瞭萬物的執行規律。明瞭萬物的執行規律,就更知道遵循道,這就是守道,如此,沒身不殆。終身不會遭受厄運,也就是可以得以終其天年。

道德經和內經的上古天真論,可以有很好的對話關係,相互參照。

那麼,上古天真論是如何“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

”的呢?是“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這是我們經常重複的一段話。也值得我們好好品味。

在道德經裡,也有“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以及“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兌,洞穴,這裡指孔竅,表徵身體的慾望。口腹之慾,視聽之慾,香、色之慾。門,通道,求索外在的通道。這裡是內聖之道,內求之道。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我們在開與塞之間,閉與濟之間,生命成其跡。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也不可能完全關閉與社會的關係,也不能為外物所牽絆,這之間,有一條中道。

中國文化,就在於“內聖而外王”,在於守道而通達萬物。

【於天罡讀經學】52.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內聖之道,看似很“小”、“柔”,回到我們自己,回到內心?內心才多大點?這有什麼出息?這或許是大多數的想法。

但是我們很多人的往內之探索,沒有“見小”,沒有真正“守柔”,更多是回到自私之己,回到自己的私心雜念裡了。並沒有“明明德”,守的也是執拗,固執,自我封閉,而沒有從內在開啟,沒有敞開生命。

我在學習《傷寒論》之時,正是應了這句“見小曰明”啊,這就是辯證,這是很精微的探查、明辨之法。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不可不慎,不可不明。所以醫者要有一顆至柔之心,這是仁性之感通,這顆心是蒼生大醫之心。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所以,很多有往內探索,是黑暗,是遮蔽的生命。而見其光,通達生命的實相,通於宇宙大生命,通道天下之道,這叫復歸其明,這才是“內聖之道”,而不會一路探到黑,走進死衚衕,而身殃失命。

所以,道德經的學習,是一種通達內外的學習,是“損益同時”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在開與闔之間,在內與外之間,在天人之際,持守常道,順道而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