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張橋村白崖湖石上的7款摩崖題詠

張橋村的白崖湖石

作者 閻廣勤

華州柳枝鎮張橋村的移山潭,歷史上曾被稱為“白崖湖”,古代的白崖湖碧波盪漾,風光旖旎。此湖雖早已乾涸,但湖邊有一塊巨石卻保留至今,人稱“白崖湖石”。此石平地突兀,成倒梯形,上寬下窄,高約5米,寬約8米,長約9米,頂部長有一棵柏樹,人稱“空中懸柏”。此樹高約5。6米,樹圍1米,南北枝展3。36米,東西枝展3。95米,雖紮根石上,但生機不減。民間傳說為明初著名道士張三丰所植。

華州張橋村白崖湖石上的7款摩崖題詠

張橋村“空中懸柏” 張文攝

此石南數百米外為半截山,北宋熙寧五年(1072),此山崩裂,其下水出,形成一個大如郡城、水深數十丈的湖泊,即白崖湖,又名移山潭。白崖湖山光水色,澄萍數里,風光怡人。此石以形狀怪異、石上生柏的奇姿為白崖湖平添一份景色。明清兩代,遊人如織,在此石上留下了一些摩崖題詠。“移山靈湫”為明代華州八景之一。

直到清末,白崖湖仍週迴百畝,以後,水面逐漸縮小。上世紀五十年代,引水他流,白崖湖成為一片農田,而石與柏仍儲存完好。石上的摩崖題詠可見者7款:

第一款為明朝萬曆元年(1573)五月,潼關兵備副使蔡可教的題詞:

萬曆元年五月,潼關兵備副使蔡可教過此,澄潭數里許,爽氣逼人。倚大石而盤桓者久之,乃記。

華州張橋村白崖湖石上的7款摩崖題詠

第二款為明代著名文學家袁宏道(字中郎)與友人朱非二於萬曆三十七年(1609)題詞: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袁中郎、朱非二 同遊。

華州張橋村白崖湖石上的7款摩崖題詠

第三款為華州人郭宗昌於明朝萬曆四十二年(1614)題的《白崖湖記》:

湖故無名,然有名,雖謂無名可久?欲易以“白崖”,以白崖諸峪水注焉,故也。顧因循未果。是歲秋望,置酒湖上,西露初零,金風乍湧,山移遠影,水漲新痕。客無猥俗之談,人有泉石之韻。因題巨石,印可於山靈,當必以餘為知言。萬曆甲寅,郡人、沚園主郭宗昌胤伯記。

華州張橋村白崖湖石上的7款摩崖題詠

第四款為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時任華州知州的婁傑所題:

大清乾隆甲申春仲,署華牧婁傑,公餘偕友遊此。見潭水澄清,山嵐聳翠,或臨流而把釣,或登高而賦詩,神怡心曠、竟日低徊。爰記數言,以志一時之盛云爾。

華州張橋村白崖湖石上的7款摩崖題詠

第五款為署名“黨人”,不知何年所題:

山水一望。黨人。

華州張橋村白崖湖石上的7款摩崖題詠

第六款、第七款漫漶不清。

華州張橋村白崖湖石上的7款摩崖題詠

上述第二款題詞的袁宏道是明朝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人,字中郎。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官至稽書郎中。他是明代著名文學家,為中國文學史上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萬曆三十七年(1609)夏末,袁宏道被任為陝西主試,在西安主持陝西的鄉試。試事完畢後在返京途中,於九月到了華州。曾偕友人朱非二遊白崖湖。除此題詞外,還賦詩一首:“直從鏡裡窺東海,還向峰頂憶北琨,趺坐石盤須盡醉,浮生別具一乾坤。”

上述第三款題詞的郭宗昌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字胤伯,華州甘泉裡(今縣城東)人,善於鑑別書畫金石,是知名的金石學家。他自號“沚園主”,因其在白崖湖以北,今柳枝鎮與蓮花寺鎮之間的劉家潭一帶建一園林,命名“沚園”故。

白崖湖石因造型奇特,石上長柏,名人題詠,見證歷史而成為華州東部的著名景觀。

附註:上文中錄入的明清摩崖題詠,為便於讀者閱讀,將原文的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異體字改為正體字,並予以標點。

原文來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閻廣勤

圖片拍攝:宋朝峰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薈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