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字千年不朽

十二字千年不朽

邵培德:四川省特級語文教師,原四川省南部中學語文教研組長、學科帶頭人。

十二字千年不朽

二〇二二元旦遊“陳家桅杆”有感

邵培德

二〇二二年元旦,農曆正是二九寒冬,但一早起來,薄霧飄散,預示今日陽和天清。於是,決定借假期間遊者眾,去溫江區一覽陳家大院。

網路上已知,大院又名“陳家桅杆”,被譽為“川西第一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居成都而有閒者不來一遊,豈不是終身遺憾?果然,遊後,感慨生焉,頭腦如突然發生堰塞湖,不洩不能解除堵思緒之蓄洪。

大院佔地15畝,院門兩石柱桅杆立於前,三分之二高處鬥形石雕聳峙,依次向上一大斗一小鬥,非旗杆,非華表,且高於院落,不知何意。院前樹桅杆,為別處院落所無,此便是一奇。

大門匾書陳氏宗祠,二門皇恩祖德,三門恩沐九霄,後邊是寢廟。右並排北院,乃讀書授業之所;左南院,有客廳、戲臺、亭榭等,建築最為精美,單池中假山配青城山全景,就又是一奇。

然我之被感動者,還不在此,而在對聯與詩詞等文字上。先引中軸大院三幅對子:1、修歷多載,永不離祖父向指;功成一朝,還期步希夷古風。2、高文典冊垂家法,茂矩隆規立世程。3、盛德若愚,細行不失;為善最樂,讀書便佳。院裡對聯很多,終不離儒家思想四維五常八德,亦為其它大家宅院所常見。

十二字千年不朽

但結合陳家祖上之行為,再看詩詞,則不能不三嘆奇妙了。大院始建者陳宗典本重慶璧山人,清咸豐年間翰林大學士,子陳登俊武舉人,傳父子救駕有功(院裡有聖旨可證),深受皇帝恩寵,卻辭官歸鄉,並幾經遷徙,於溫江壽安鄉在同治年間用八年時間造此院落而隱匿。箇中原因,為哪般?

且說歷代士紳,家規嚴謹,讀書為善,老則退思,有出世之願,恰陳摶老祖即希夷先生同姓,故更得其宗風。先看北院書房壁上之詩:“春花開得早,夏蟬枝頭噪。黃葉飄飄秋來了,白雪紛飛冬又到。嘆人生容易老,倒不如早清閒,樂逍遙。雖不能成仙了道,亦不至混俗滔滔。”

次觀南院照壁上的題字:“莫以歲雲暮,當極觀太無。早回頭,勿忘舊路;遙天遠,樂還本始初。”這些陳家遺訓,讓我們今天的參觀者想到了什麼呢?入世則為儒,出世則崇道,郡縣時代的中國士紳,所謂鄉賢者,以其達則兼濟,窮則獨善的思想,在民間所起的穩定世風的作用,真的不可低估。

中國郡縣王朝,歷二千多年不斷改朝換代而帝制依舊,且不管是哪個民族執政,皆朝代相遞,靠的是什麼呀?有理論說,中國郡縣制能歷二千多年靠的是小農經濟,可我更認為,小農經濟的穩定則靠的是儒家學說,二者互為因果。

十二字千年不朽

儒學核心就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靠這十二字的深入民心,且有士紳作表率,民風純樸,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社會才必然穩定,且超越郡縣王朝之更替。而長期傳播這一核心思想的方式,就是民間廣泛存在的私塾教育。教育之最終,又在入世為官,光宗耀祖。所以國人之重教讀書,歷千百年根深蒂固。

然一旦人心不古,上層兼併造成社會動盪,如開明之士紳厭世而隱我,道無佛空,清虛涅槃,那民不聊生,農民起義造反,王朝就將滅亡了。陳家清中葉即隱居,造桅杆者,表其先見之明也。當然,餘猜想,避亂之舉,這桅杆,還有警示(警世)的含義在裡面的吧。

嗚呼!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十二字者,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乃千年、萬年不朽之綱常也,堅守之則國安民富。我曾在南部縣石泉鄉(當時叫公社)做了七年知青,深感儒教“人之初性本善”及其禮數的民心所固,50多年過去了,不知這些還存在否?

遊陳家桅杆歸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完成此文,方得心氣平和。

二〇二二年元月五日寫於成都居所

十二字千年不朽

外一首:醜寅相繼

邵培德

牛耕勤奮虎稱雄,

醜去寅來事理通。

歲月翻新人易老,

壯心不已苦功同。

牛虎相逢又一年,

春來冬去問花仙。

輪迴萬物開新景,

賦得精神方永傳。

2022年元月

十二字千年不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