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館之寶十堰出土的這些手斧打破“東方無手斧論”

鎮館之寶十堰出土的這些手斧打破“東方無手斧論”

在丹江口市明家山採集到的石斧。

手斧是重要的石器型別,它在研究舊石器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學術價值。與此同時,手斧也是研究直立人與早期智人的計劃性、認知性和心智發育水平的特殊石器型別。然而,早在上世紀40年代,考古界有“兩種文化理論”,認為在舊石器時代初期,東方是砍砸器文化圈,西方是手斧文化圈。到了1994年,十堰境內接連發現的兩件手斧,有力打破了“東方無手斧”的論調。如今,丹江口市博物館的展廳裡,一件並不起眼的手斧靜靜地立在玻璃罩內,向前來參觀的遊客述說十堰這片土地的悠遠歷史。

磚廠取土點,考古人員發現舊石器時代手斧

1994年,現任丹江口市博物館館長的楊曉瑞還是該館的一名考古人員。在一次野外調查中,楊曉瑞在丹江口市市區東南部一處名為明家山的地方,發現了幾件石器,其中一件便是手斧。

據楊曉瑞介紹,發現手斧的地方原本是一家磚廠的取土點。據現場分析,石器應出自磚廠取土的層位中,此層為網狀紅土堆積。再後來,楊曉瑞等考古工作者又多次前往明家山磚廠附近,並採集到石製品10餘件,這些石製品均以河灘礫石為原料。

後經科學分析發現,這件手斧器,原料為黑色矽質岩礫石,根據其背面的礫石面觀察,其磨圓度較好,形狀近似扁桃體,器身較薄且平,長寬之比略大於二分之一。製作方法是利用礫石的一部分(因在製作過程中,破壞了原坯料上的特徵,推測可能為一塊大石片),透過單面正向,周邊打擊而成。根據石疤觀察,利用正向,周邊打擊,至少在2次以上,使之基本成形,再對邊緣進行第二步加工,使之成刃。不管是製作還是加工都採用錘擊法,器長206、寬97、厚38毫米,周邊均為刃,且鋒利,一端為扁狀尖。正面滿布石疤,背面為礫石面。如今,這件手斧收藏在丹江口市博物館,成了“鎮館之寶”。

其實在同一年,十堰境內還發現了另外一件手斧,那便是考古工作者在鄖陽區曲遠河口遺址採集到的。與丹江口市明家山採集到的石斧一樣,鄖陽區這件石斧原料亦為黑色矽質岩礫石,坯料為石核,兩面加工。其形狀近似長方形,正面的近端為礫石面,約佔全長的三分之一,其餘部分為石疤,石疤部分因是由兩側向內打片,使中間凸起一脊。尖部(遠端)較平直,周邊之刃緣加工都不很連貫,背面雖滿布石疤,但較平整。整個器形厚大,長168、寬119、厚76毫米。

發現鄖縣曲遠河口手斧的準確位置與鄖縣人遺址所發現的遺物處在同一級階地,與發掘區相隔數十米。考古工作者認為,這件手斧可與該遺址中的其它遺物同等看待,所以它的時代與該遺址的時代應是一致的。

漢水沿岸石器文化基本具有以下特點,即一級階地為舊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二級階地為舊石器時代中期;三級階地則為早期。

而丹江口市明家山和鄖陽區曲遠河口均處於漢水的三級階地,所以這兩件手斧應為舊石器時代早期遺物。

80萬年前手斧出現,“東方無手斧論”不攻自破

中國出土的手斧是“土生土長”的。這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研究員李超榮在走過無數的舊石器發掘地,經過大量的舊石器材料研究和分析後得出的結論。據介紹,手斧被稱為人類最早的標準化工具,在研究舊石器文化方面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手斧常見於歐洲、非洲舊石器時代初期遺址中。人們一度認為,東亞、南亞缺少手斧。

2008年1月29日,新華網釋出訊息《湖北丹江口發現80萬年前精緻手斧》。該報道稱:考古人員在對湖北丹江口雙樹舊石器時代遺址搶救發掘過程中,發現一批精緻的手斧和手鎬。這一發現證實,80萬年前,早期人類就在丹江口一帶活動。丹江口一批精緻手斧的出土,有力地反駁了“東方無手斧論”。

雙樹舊石器時代遺址位於丹江口市均縣鎮,地處漢水右岸三級階地上。配合南水北調湖北庫區文物的搶救發掘工作,從2006年開始,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超榮研究員等專家對這一遺址進行了發掘,此次搶救性發掘面積1500平方米,出土文化遺物900餘件。考古人員從地層中發現一批精緻的手斧和手鎬,這些手斧由石英岩打製而成,一端尖薄,一端寬厚。初步確定遺址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距今80萬年前,考古學年代為舊石器時代早期。

其實從1994年開始,李超榮等考古工作者便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庫區多地採集了624件石製品,石器佔44%以上,其中就包括了手斧、手鎬、薄刃斧、砍砸器、石球、尖狀器、刮削器和石錘。其中,經過專家證實,考古人員在丹江口雙樹舊石器時代遺址中搶救發掘出的手斧,是80萬年前的早期人類活動時留下的。

我國手斧工具的出現,不僅為研究南北過渡區舊石器文化發展與演變提供了材料,李超榮等科研人員還透過與中西方舊石器文化對比研究,提出中國與歐洲的手斧工具之間在型別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從材料上看不出它們之間存在文化上的交流。隨後,李超榮與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昌江縣文化管理所等單位開展考古調查,並在不斷求索後,證實中國出土的手斧是“土生土長”的。

丹江口庫區的舊石器,主要是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庫淹沒區的鄖縣、十堰市城區和丹江口市及河南省淅川縣發現的。隨著大量舊石器的出土,既表明該地區是我國舊石器文物埋藏的富集區,也說明該地區古人類活動時間漫長且頻繁。

接二連三,十堰多地發現舊石器時代手斧

早期人類生產勞動工具極為簡單,只是把石頭經過簡單加工就加以使用。我們把這種打製的石器稱為舊石器,把使用這種石器的時代稱為舊石器時代。這個時期的生產工具種類很少,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而我們這個地區還有另一種特殊的石器——手斧。手斧不僅是本地區的特色文化,而且對於中國,乃至整個亞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手斧被稱為人類最早的標準化生產工具,在研究舊石器文化方面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手斧常見於非洲、歐洲的早期舊石器遺址中,世界學術界曾對手斧文化圈的界定為:自印度半島的西北東南劃分,東方為砍砸器文化圈,西方為手斧文化圈,東方無手斧。以前雖然也採集過手斧,但是由於缺乏科學的地層關係,因此也缺乏有力的駁斥證據。而在丹江口市和鄖陽區發現的手斧,將“東方無手斧”這一觀點徹底打破。

另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丹江口市杜店舊石器遺址發掘過程中,發現了一處特殊遺蹟,該遺蹟中石制工具的存在,佔石塊總數的6%。這種現象被有關專家認為:正符合石器加工場的性質,打製完成的工具被帶走,但也不排除遺留少量工具的存在,這個遺蹟應該是當時生活在丹江沿岸的古代居民一個石器加工場。石器加工場的發現,不僅說明了早在舊石器時代早期,丹江口市的先人們不僅會製造、使用手斧,而且已經出現了科學、規範化的生活生產管理模式,這是十分罕見的。

此外,隨著近年來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目前已經在我市多個地方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留下的手斧。如今,光是在十堰市博物館內,就收藏著多件舊石器時代的手斧,這些手斧來自於竹山縣柿灣、丹江口市連溝、丹江口市紅二嶺、丹江口市蛤蟆溝、丹江口市北泰山廟等多個地方,其中在丹江口市北泰山廟採集點,考古人員就發現了至少3件手斧。

(來源:秦楚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