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暖爐,袖生暖香

小雪暖爐,袖生暖香

圍爐夜話的詩句裡,都沒有比這句更暖心更有意境的: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小雪時節,寒風澈骨,生一火爐,飲一杯茶去。

小雪暖爐,袖生暖香

冬來,滿目蕭然,寒風瑟瑟,

縱然晴日高懸,耀目卻不能暖身,

臨門未及行,已有絲絲寒意滲入肌骨。

此刻若能在袖中揣一暖爐,

則頓生暖意,吾心甚慰。

小雪暖爐,袖生暖香

手爐,古時取暖工具,上至宮廷下至民間,

不分貴賤,皆可見之。

銅爐起源說法有二,一說源於春秋時的楚國。

楚地潮溼,楚人

將香草放入帶孔的燻爐中焚燒散氣

,繼而發明手爐;

另一說是源於隋代,隋煬帝南巡到江蘇,天氣寒冷,

當地縣官讓銅匠做了一隻小銅爐,內建火炭,

獻給煬帝取暖,煬帝稱之為“手爐”。

小雪暖爐,袖生暖香

但見謝朓詩云:

庭雪亂如花,井冰粲成玉。

因炎入貂袖,懷溫奉芳褥。

知此時或許未有手爐之名,已有手爐之實。

可見此物魏晉有之,雖不可考一說真假,但可證二說有誤。

小雪暖爐,袖生暖香

小雪暖爐,袖生暖香

最早的手爐器型以“簋簋之屬為之”,即方圓二式,

裡面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灶灰,

小型的可放入袖中“

暖袖生煙

”,

所以又名“

袖爐”、“手燻”、“火籠

”。

小雪暖爐,袖生暖香

賦予器具以藝術的靈魂,

是我們這個民族的美學。

手爐的姿態多樣,除常見的幾何形外,

還有

瓜稜形、梅花形、海棠形、龜背型

等更富美感的造型。

小雪暖爐,袖生暖香

爐底更是兼顧了堅固性和美觀性,

平底、凹底、奶足底、荸薺底

等不同形態。

手爐提樑上亦有諸多巧思匠心,

弧形柄、花紋柄、花籃柄、折角柄、竹節柄

等。

最值得稱道的是爐蓋和爐身,爐蓋上運用

鏤雕和鏨刻

兩種工藝,

刻有鏤空的

花鳥蟲魚、梅蘭竹菊、喜鵲繞梅

等圖案。

爐身則繪有

山水樓閣、龍鳳呈祥、纏枝牡丹

等萬千紋飾,

至後期則有

琺琅瓷釉、描金錯銀

等工藝,

製作繁複,樣式華美,愈添珍貴。

小雪暖爐,袖生暖香

小雪暖爐,袖生暖香

銅手爐工藝至明清達到顛覆,

制爐大家則首推明代張鳴岐,

其作銅質均勻,花紋精細,不依鑲嵌或粘合,

全由榔頭敲擊捶打,整體渾然天成。

小雪暖爐,袖生暖香

趙汝珍《古玩指南》雲:“張鳴岐,嘉興人,善制銅手爐,質勻花紋工緻,以足踹之不癟,一時重之,呼為張爐,朱彝尊嘗詠之。”

朱彝尊《鴛鴦湖棹歌》:

不及張銅爐在地,經冬長暖牡丹鞋

自注:“裡有張鳴岐,制銅為薰爐,聞於時。”

小雪暖爐,袖生暖香

清朝文人姚燮曾作詞《一枝春》以詠張爐

“細擷昆吾,愛圓方、範出龍鱗鳧脰。

摩挲款識,底印綠花微鏽。

香泥撥麝,許春信、寄梅邊否。

渾不料、簾外寒深,未過雪時三九。

銅仙那年化去,望鴛湖一角,張山如舊。

遺來雅制,熨暖幾人懷袖。

龔壺茗凍,慢吟罷、借渠爇透。

撩昨夢、綺閣回燈,牡丹鞋瘦。”

小雪暖爐,袖生暖香

手爐入袖,遍體生暖。

此物做工有精美、無華之別,可溫暖無分貴賤,一視同仁,既是平民百姓的過冬用物,亦是文人雅士的袖間清玩。既可用,也可詠。

滿袖爐煙隨染翰,恍如雲氣下蓬萊

揮毫潑墨,兩袖爐煙吐紫宸,另有佳人紅袖添香,可謂風雅。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