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民俗】過年歌謠還在,歌謠裡的民俗還剩下幾個?

漳水河畔的迎春民謠

好友劉雙付,河南林州任村鎮古城村人,常年在外,鄉愁濃重,特別是象這種對鄉村地方文化有情結的人,過年了,不忘給老友發點兒帶時節味兒的“東西”!

這不,同是漳滏淇洹流域,太行山中,迎春過年的程式和節奏還真似曾相識,以後人以親切感,畢竟,我們一衣帶水,同是老河南豫北人嘛!

先看劉先生髮過來的古城版《迎春年節謠》:

二十三過小年,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買杆筆(寫春聯),二十八蒸饅饅,二十九燒黃酒,三十樸通樸通(餃子下鍋聲)。

“二十三,神上天”,是涉縣城方圍的說法。灶君上天述職於玉帝,主要是報家庭丁口。民間貼灶君聯,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所謂“好事”,過去應是,某某家又添丁增口了!在農業社會,人口等於人手,人手等於勞力,勞力是生產力。那個時候,多子則多福。現如今,社會老齡化嚴重,新增丁口跟不上,還要要求灶君“上天言好事”,實在難為他老人家了。至於“下界降吉祥”,也還是願景吧?

小年該過的過,豐稔之歲,年味兒似乎比前幾年濃了一些。畢竟,傳統,在一定程度上在迴歸。文化,才是根本,才是靈魂!

“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跟我們涉縣城方圍特別是招崗村,完全一樣!除塵潔庭,講究衛生,新年新氣象!豆腐要吃,肉也要吃,過年待客,葷腥素,全有準備。

“二十七,買支筆(當地口音,bie、bei,寫春聯用)”。涉縣,“二十七,去趕集(當地口音,jie)”,購買年貨。過去,花生、瓜子之類。早些年,春聯都是村裡秀才筆桿子寫的,墨香濃郁,新鮮活豔,寫對聯貼春聯,儀式程式感特強。如今,多買印製的春聯。說實在的,連山雨喝墨水不多的內人都吆喝著求人寫春聯,聯句都是自己編自己家的實事真情!她可是做生意出身的,也充起文化人兒來了!!!社會進步了?!!

林州古城,“二十八,蒸饃饃”。涉縣招崗,“二十八,都蒸鍋(過)”。按標準的方言,語音接近,意思也毫釐不差。過去,過年是送蒸食拜節娛樂玩耍的,年根兒都準備好,坐著吃過破五,過十五,常常吃到二月二呢!那個時候,沒記得誰正月初一還門市開門的,還上班的。祖上,農民,辛勞一年,農閒時間,還不該“放假”休息一下嗎?現如今,純而又純的農民,還是沒有自己專門的法定假期,農民,最辛苦!!!春節,即便舊社會,也是迎春節令性的東西,吃了初一飯,又得備春耕了。春聯上也寫著農民們的座右銘:“人勤春早”!!!

【太行民俗】過年歌謠還在,歌謠裡的民俗還剩下幾個?

“二十九,燒黃酒”?涉縣招崗是,“二十九,家家門上紅丟丟”。一貼春聯,年兒就真的到了!

“三十,樸通樸通”,估計,按當地口音,應是“三十(音“蛇”),樸通樸通(音“不拖不拖”)”。反正涉縣招崗這邊,最後一句,口號性質,不合轍了:“三十日,過大年!”

至於初一,山雨家的傳統,頭一天傍晚,母親擀寬麵條,初一起五更(jing)做飯是先父的事。母親,為我們作兒女的放岀新衣新褲新鞋。飯做好了,第一飯,給“三代(宗親)”上。哦,對,祖先,是三十日傍晚去墳上請回來的!!!

初一,普天同慶,老少,連祖先!!!!!

山雨 辛丑嚴月之末 於古沙安樂窩

作者簡介:張海旺,河北神威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家事團隊團隊長,研究生學歷(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學士、法律碩士)。學術論文主要有《謝方樽人格論》。業餘喜愛地方文化研究,精考據,善長聯詞賦,頗有古風。

徵稿啟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