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雄安老家來感受濃濃的鄉音吧!

賈玲的小品、姜昆的相聲,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不少節目提到了廣東話、山東話、上海話等地方話。“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美麗鄉村的建設目標,鄉村文化是人們心靈深處最柔軟的記憶。過年回到老家,村口的老樹、街口的磨盤、濃濃的鄉音才是我們一直心心念的“年味兒”。

回雄安老家來感受濃濃的鄉音吧!

濃濃的鄉音承載了家鄉的記憶,讓我們心靈有歸處,是我們的根脈和精神家園。當你在外地遇到一個講著熟悉口音的老鄉時,那種親切感會油然而生。中國地域廣大、歷史悠久、文化深厚,不說多樣化的民族語言,就說漢語的各地口音也不計其數,是值得銘記和傳承的文化特色。

我們雄安本地的鄉音也有非常濃郁的地方特色。雖然容城,安新和雄縣三個縣地域面積不算特別大,但是鄉音的差別卻很明顯。例如,在安新和雄縣交界處,有一個趙北口鎮,居民當中,有的講雄縣口音,有的講安新口音,一個鎮、兩種口音,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任丘市的七間房鄉,苟各莊鎮和鄚州鎮,及高陽縣的龍化鄉併入了雄安新區,豐富了雄安新區的“鄉音資料庫”。還有十餘萬外地建設者支援雄安建設,帶來了更多的口音,這些口音豐富了雄安的人文特色,體現了一座極具生機活力的國家級新區的開放性、包容性。

雄安新區特別注重文化建設,提出“無文化傳承,無雄安未來”。從2018年初開始,雄安新區在全域範圍內開展了“記得住鄉愁專項行動計劃”,一批承載著雄安新區人民記憶、凝聚著新區傳統文化基因的鄉愁遺存被登記造冊、建檔存根,形成了總數為2367項“鄉愁點”的數字座標總圖。

回雄安老家來感受濃濃的鄉音吧!

考慮到“鄉音”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形成專門保護傳承機制、建設資料庫。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頻道有一檔節目叫做《用聲音記錄中國》,形成了聲音的資料庫。那我們可以考慮建設《用聲音記錄雄安》聲音資料庫。

當然,鄉音的活化和推廣才是生命力所在。可以舉辦一些鄉音展演活動,讓更多人重視、參與鄉音的傳承和保護。

鼓勵自媒體推廣傳承雄安鄉音。許多民間文化人士在短影片、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上用雄安鄉音講故事、說傳統,廣受粉絲追捧,這些行為需要鼓勵和支援。我們的微信公眾號《雄媒社》曾推出系列文章《雄縣口音講故事》,大家可以收聽收看。

雄安是中國城市建設的樣板,伴隨著雄安經驗的對外輸出,雄安文化也會廣播四方。說不定哪一天,雄安的鄉音也成了類似廣東話那樣的“時髦”象徵。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