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裡的新鄭年味,不亦樂“虎”迎新年!

盼望著,盼望著

年的氣氛重了

年的味道濃了

可什麼是年味兒?

可能是巧手的奶奶

剪好的窗花

也可能是慈祥的母親

剛蒸好的棗饃

或許是父親認真寫下的春聯

還有可愛的孩子們

圍著街上的糖畫攤

……

非遺裡的新鄭年味,不亦樂“虎”迎新年!

這些不僅是年味兒,也是“非遺”的味道。在黃帝故里新鄭,這片有著8000年曆史文化積澱的土地,一項項文化遺產經過歲月長河的淘洗,如顆顆遺珠在匠人手中代代相傳,經過時間的打磨後愈發閃耀。

非遺裡的新鄭年味,不亦樂“虎”迎新年!

那顆出土於裴李崗遺址的碳化棗核,印證了穿越歷史煙雲的新鄭紅棗,早已融入群眾日常生活、民俗習慣。在“二十八,蒸棗花”的聲聲民謠中,一代代棗鄉人民將棗裹進麵糰,滿屋四散的蒸騰霧氣裡,正是幸福和團圓的味道。

非遺裡的新鄭年味,不亦樂“虎”迎新年!

年味兒裡不止有味道,還有聲音。鑼鼓鏗鏘的衝擊力撲面而來,直抵人心。新鄭舞獅的傳統在1900多年前的漢代已經開始,更有明朝首輔高拱在新鄭觀音寺鎮太清觀村巡視時,村民以舞獅迎接,高拱手書“太清觀”的印跡至今猶在,見證著這裡舞獅的過往輝煌。如今,太清觀舞獅作為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影響越來越廣,成了春節期間很多人的期待。

非遺裡的新鄭年味,不亦樂“虎”迎新年!

非遺裡的新鄭年味,不亦樂“虎”迎新年!

非遺裡的新鄭年味,不亦樂“虎”迎新年!

貼窗花,是春節家家戶戶辭舊迎新,必不可少的環節。它不僅能烘托喜慶的節日氣氛,也寄託著人們對新年的新期待。一人一剪一紙,萬物便在指尖飛舞,惟妙惟肖的圖案躍然紙上,或者生肖,或者吉祥話語,透過火紅的窗花望向窗外,是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許。過春節,還少不了要貼春聯,那一抹濃烈的紅色是對“舊”的告別,對“新”的祈願。當人們在自家門口貼上平仄相對的春聯,春節也就正式拉開了序幕。除了春聯,家家戶戶都會貼上一個“福”字,增添節日喜慶氣氛的同時,更有著來年“福臨門”的好寓意。

非遺裡的新鄭年味,不亦樂“虎”迎新年!

還有糖畫、虎頭鞋、香包……這些手工藝品的製作技藝,隨著傳統文化日益受重視,逐漸迴歸春節生活,不僅讓極具特色的非遺流派煥發光彩,也讓在外奔波一年的市民感受到文化的暖意,在心裡激盪起幸福的年味兒。

時代在變

新春的習俗也在悄然改變

但在黃帝故里新鄭

那些曾經塑造鄭韓兒女的

生活方式和禮俗秩序的文化遺產

依然生機勃勃

歷久彌新

這就是非遺傳承中的年味兒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