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的覺醒,為什麼古人直到唐代才開始使用白銀貨幣呢?

引言:

在武俠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場景,劇中人物在結賬時把銀錠重重拍在桌案之上,叫了聲“小二,結賬”,然後便瀟灑地拂袖離去。

白銀的覺醒,為什麼古人直到唐代才開始使用白銀貨幣呢?

這讓我們因此產生了一個思想誤區,那就是白銀彷彿在古代一直都是流通支付的貨幣。

然而真實的情況卻是,直到唐代時期,白銀才最終以貨幣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在貨幣大家庭內,其實它是一個姍姍來遲的成員。

白銀為什麼會在唐代時期躋身流通貨幣之中?這與當時的社會發展和貿易交流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段歷史,近觀白銀覺醒的那段時代程序。

唐代以前的白銀

誘人稀缺,當貨幣,卻不現實

白銀的覺醒,為什麼古人直到唐代才開始使用白銀貨幣呢?

白銀,光澤誘人,一經發現便立即吸引了先民們的目光,然而那時的人們可從來沒有想過,拿它去當錢花。

原因很簡單,古代的白銀實在是太難獲得了,這麼稀缺的東西你讓它當貨幣?數量根本跟不上,流通不起來。

可當時的白銀怎麼就這麼稀缺呢?這和白銀製作困難以及古人的思想觀念有著相當大的關係。

白銀冶煉困難,生產力低下

在古代,白銀主要是透過冶煉製作而成的,而其開採、冶煉的過程相當複雜。

一、有礦是前提條件

上有鉛者,其下有銀。——《管子。地數》 臬塗之山,多黃銀。——《山海經》

想要獲得白銀,沒礦可不行,而古代先民的探測手段、裝備都非常落後,從發現到開採,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期間的人力物力耗費,所歷經的艱辛、困苦更是難以計數。

白銀的覺醒,為什麼古人直到唐代才開始使用白銀貨幣呢?

前期的付出成本,自然要累積到後期的價格上面,白銀在還沒有製作之前,珍稀昂貴的屬性已經形成。

二、還要開採、冶煉

找到合適的礦藏,經過朝廷批准之後,就可以開始開採冶煉了,古代的產銀礦藏多是鉛銀礦,從礦石裡面提煉銀子,需要經過一系列相當複雜的工藝過程。

猶礦出金,如鉛出銀。——《詩品》。司空圖。 唐

白銀的覺醒,為什麼古人直到唐代才開始使用白銀貨幣呢?

古代及其以前的書籍很少記載唐代之前提煉白銀的工藝過程,然而透過明代書籍中的記載,我們或許可以窺測一下當時的複雜製作過程,畢竟科技是不斷進步的,明代時期經過工藝最佳化過的制銀過程尚且如此複雜,那麼唐代及其以前的複雜程度只能是猶有過之。

礦石不拘多少,採入碓坊,舂碓極細,是謂礦末。 鉛性畏灰, 故用灰以捕鉛, 鉛既入灰, 唯銀獨存, 自辰至午, 方見盡銀。——《菽園雜記》。陸容

白銀的覺醒,為什麼古人直到唐代才開始使用白銀貨幣呢?

從古書記載中可以看出,製作白銀需要粗選、精選、熔鉛、提純、冶銀一系列複雜工序,作為當時的開採、冶煉行業,在沒有大規模機械、裝備配合的情況下,想要大批次地生產白銀,實在是個不切實際的奢侈的想法,古代社會生產力的束縛,也使得白銀每年的產量必然會被限制在一定水平之內。

然而,市場是最終的決定者,若是社會上對白銀需求旺盛的話,最終也能夠間接推動產品的數量增加,那麼當時的市場到底是個什麼情況呢?

唐代初期及之前的情況是,白銀尚屬於小眾奢侈品。

白銀屬於奢侈品,市場需求小眾

一、唐初及之前的貨幣制度裡沒有吸納白銀

漢幣用黃金,雜以泉貨。唐純用錢,開元天寶間,天下錢鑄九十九爐,歲入百萬。——《榖山筆麓》

白銀的覺醒,為什麼古人直到唐代才開始使用白銀貨幣呢?

唐代之前黃金、布匹、銅幣都曾經被當做流通貨幣使用,而唐代初期使用的貨幣主要是銅錢,國家發行錢幣,天下共同使用,銅錢質地輕薄,計量方便,而且良好的鑄幣儲存也比較持久,流通和便利是貨幣的通用屬性,在當時制銅技術比較發達的情況下,國家自然力主將銅錢作為流通貨幣。

白銀貨幣在古代尚沒有先例,因此在當時也沒有多少人會想到將其作為貨幣使用。

二、當時的主流思想認定白銀為奢侈品

金、銀這種東西,在古人的認識當中,其本身就屬於一種奢侈品,產量不多,且耗費勞工,在當政者的思想裡,這種東西應當成為體現尊卑品級、封賞功勞的財寶,而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產品或貨幣。

諸一品以下, 食器不得用渾金玉, 六品以下, 不得用渾銀器。——《唐會要》

白銀的覺醒,為什麼古人直到唐代才開始使用白銀貨幣呢?

而作為整日辛勞的勞苦大眾、平民百姓群體,大家還是比較現實的,平日裡吃飯、喝水用木、陶器具即可,實在沒有必要去追求那麼奢侈的金、銀器具,這些東西自己買不起,也用不起,真要是鑄成貨幣,自己幹一年還不一定能換一個銀錢,還是捧著一把銅板,自己數著舒心。

白銀的覺醒,為什麼古人直到唐代才開始使用白銀貨幣呢?

國家不推廣,民眾也沒有擁有的能力,白銀在唐初及之前的社會中,只能隱藏在上層皇庭貴族之中,保持著其神秘而珍貴的形象。

白銀的不易獲得,和冶煉技術方面的困難,使得其一度稀缺到了匱乏的地步,只有帝王皇室、大臣貴族圈裡才能見到其的蹤跡,那些用白銀製成的器皿、用具,也一時成為了收藏、炫富的標配。

白銀的覺醒,為什麼古人直到唐代才開始使用白銀貨幣呢?

然而歷史在不斷前行變化,在時代的變遷當中,社會、貿易活動也隨之悄然變更,唐代時期開始的海洋絲綢之路,極大程度上喚醒了沉睡中的白銀,使得白銀的使用價值開始被世人所重新審視。

在海洋貿易發展啟動的號角之下,一直沉睡著的白銀,也開始慢慢張開了眼睛。

唐代貿易大環境下的白銀需求

一、絲綢之路上一直存在的銀幣缺口

白銀的覺醒,為什麼古人直到唐代才開始使用白銀貨幣呢?

在古代,絲綢之路一直是大家熟知溝通中西的貿易之路,從長安出發的駝馬商隊帶著絲綢、布帛等貨物一路西行,最終抵達西域、中亞等地,在諸國換回香料、寶石等物品後返回長安售賣。

最初的貿易多是以物易物,然而隨著貿易的日漸發展,以物易物的缺點便日漸凸顯出來,可當大家想進行最簡單的模式,貨幣與貨物交換的時候,一個非常尷尬的事情便發生了,那就是中國的貨幣與外國的不一樣。

以銀為錢,錢如其王面。王死,輒更錢效王面焉。——《史記》

白銀的覺醒,為什麼古人直到唐代才開始使用白銀貨幣呢?

中國的貨幣是銅質貨幣,而西域、歐洲諸國的貨幣統一為金、銀幣(以銀質為主),在西方的貿易市場中,你拿銅幣去兌換對方貨物,根本無從下手,兌換比例如何界定?各國對這個銅錢價值理解也不一樣,自己收下銅幣還能不能花出去?這些都是問題,不同材質的貨幣,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鴻溝,使得彼此的貿易溝通出現了一個巨大的障礙。

這就會導致很多問題。

白銀的覺醒,為什麼古人直到唐代才開始使用白銀貨幣呢?

比如說,張三帶了一隊商隊從中國出發,所攜帶的貨物是絲綢,等其賣完絲綢得了三千銀幣,然後其想買香料回販,而自己的駝隊運輸能力是六千銀幣的香料,這就尷尬了,其兜裡沒錢,國內的銅幣在這裡又用不了,回去還得半數空載,這種賠錢、浪費的行為,任哪個商人心裡都難以接受。

白銀的覺醒,為什麼古人直到唐代才開始使用白銀貨幣呢?

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自己的貨物賣了,得了很多錢,然後回程買的貨物卻沒把銀幣花完,等其帶著銀幣回來之時,國內卻不流通銀幣,買東西都買不成,大筆國外的流動資金拿在手中卻用不出去,買不了本地貿易的原材料,也就沒有再次出去跑商的資本,這種問題也是很要命的。

這些問題從漢代以來,一直都存在著,然而之所以一直沒有暴露出來,應該和陸地上來往商隊本身貿易量不大,同時邊關和榷所私下多有兌換銀幣、銅幣的買賣可以暫解燃眉之急有關,這才使得陸上絲綢之路的銀幣缺口沒有成為貿易的阻礙。

然而到了唐代時期這種情況就維持不下去了,在海上貿易大發展的啟動時代,貿易量激增的同時,白銀貨幣缺口也隨之直線飆升。

安史之亂下的海洋貿易發展

陸上的窘迫,使得人們將目光投向海洋

白銀的覺醒,為什麼古人直到唐代才開始使用白銀貨幣呢?

安史之亂爆發後,大唐安西一線防禦兵力東歸平叛,安西、隴西一帶空虛的防守,使得先前與之一直對峙的吐蕃勢力迅速擴張,大唐與西域諸國的陸路絲綢通道很快便被吐蕃封鎖隔絕。

白銀的覺醒,為什麼古人直到唐代才開始使用白銀貨幣呢?

陸地上的貿易被動,使得唐代國家和商旅們不得不另闢蹊徑,啟動走向海洋路線的思路,增加海洋貿易量,來彌補陸路上的缺憾。

唐代時期,海洋航海技術得以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在轉向海洋的思路指引之下,泉州、揚州、杭州、交州、廣州之地,貿易更加興盛起來。

唐置市舶司於廣州,以招來海中蕃舶。——《資治通鑑補》這些外國商人看到了市場,透過“海上絲綢之路”帶著大量的香料、藥物和珠寶來到中國,進行貿易。——《中國印度見聞錄》

白銀的覺醒,為什麼古人直到唐代才開始使用白銀貨幣呢?

陸路之上的絲綢之路都是駝馬運輸,對比海上的航船、航隊來講,承載數量級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海上貿易的興盛,貿易量開始擴大,使得貿易所需的銀幣缺口日益激增。

白銀的覺醒,為什麼古人直到唐代才開始使用白銀貨幣呢?

大唐雖然是天朝上國,但在國際貿易交流中,銀幣成為了大家都承認的通用貨幣,為了貿易,唐朝商人只得遵從這個普遍規則,用銀幣進行交易,先前的銅幣換銀幣,然後再換貨物的模式,不僅操作非常繁瑣,而且在當時的條件下並不現實,國內的銅幣其實也不富裕。

國內的銅幣錢荒,也導致白銀貨幣成為可能

白銀的覺醒,為什麼古人直到唐代才開始使用白銀貨幣呢?

實際上在唐代及其以前,所有朝廷都面臨著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那就是銅幣錢荒,倒不是國家制作銅幣能力低下,而是因為銅器價錢比同等質量的銅幣價錢要高很多,因此很多銅錢被民間私自融化、製作器皿牟利,使得社會上流通的銅錢總是不夠用。

銷千錢為銅六斤, 鑄器則斤得錢六百。——《新唐書。食貨》

因此當大規模貿易到來的時候,國內流通的貨幣尚且捉襟見肘,哪裡又有多餘的錢財來應對絲綢之路上的對外貿易呢?

沒有也得想辦法弄,大唐現在缺錢,困難呀。

在安史之亂之後,河朔之地淪為割據藩鎮,河北道大量稅收被截斷,朝廷還需要支撐這麼大的攤子,哪能沒有錢呢?困難的財政使得唐朝對賺錢的思路也開明瞭不少,只要能拿到錢,不管怎麼弄,都行。

白銀的覺醒,為什麼古人直到唐代才開始使用白銀貨幣呢?

交廣之域則全以金銀為貨,而唐韓愈奏狀亦言,五嶺買賣一以銀。元稹奏狀言,自嶺已南,以金銀為貨幣。——《日知錄》

為了支撐東南貿易運轉,為國家謀取更多利潤,唐代最終放開了嶺南附近的貨幣流通管制,聽任這些地方流通白銀貨幣。

白銀的覺醒,為什麼古人直到唐代才開始使用白銀貨幣呢?

度支歲入之數,粟布錢帛而外,未嘗有銀。惟嶺南諸州土貢,每州貢銀三十兩或二十兩。——《古微堂集》 唐憲宗二年,且詔言,有銀之山必有銅,銅有資於鼓制,銀無益於生人,其自五嶺以北見採銀坑,並宜禁斷。——《聖武記》

同時從當時嶺南南面不禁白銀開採、上貢白銀事例就能看出,在當時的嶺南已經成為了一個實際上的白銀經濟流通特區。

白銀的覺醒,為什麼古人直到唐代才開始使用白銀貨幣呢?

在鉅額財富、稅收的誘惑面前,唐朝政府最終開始嘗試在嶺南地區以白銀作為貨幣的模式,進行經濟貿易,白銀的貨幣形式此刻已現雛形。

而後續貿易的交流過程中,巨大的順差也使得大量金、銀貨幣湧入唐朝,充足的白銀貨幣供應,使得唐代自身製作白銀的不足被間接彌補,使得白銀貨幣在嶺南一帶流通,成為了可能。

在這種寬鬆的政治、有利的貿易條件之下,嶺南之地便首先開始興起了金銀貨幣潮流,在放眼看世界的時候,南方總是因為貿易的開放性,迅速站在了時代的前列。

而白銀也最終隨著貿易的發展,從沉睡中覺醒,以貨幣形式開始示人。

結語:

白銀作為一種稀缺之物,一直以來都是在皇庭貴族間輾轉收藏,而隨著唐代社會的發展,陸上絲綢之路的隔絕,間接促使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貿易量的激增使得白銀貨幣缺口激增,為了獲得財富和稅收,唐政府最終決定放開嶺南的白銀流通的限制,使得在唐代的嶺南地區,儼然形成了一個白銀流通貿易經濟區,白銀作為商貿支付的手段,開始躋身於貨幣之間,在貿易的號角之下,白銀終於開始漸漸覺醒。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