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領略古人浣衣智慧

央廣網北京10月20日訊息 在古代的中國,對婦女們來說洗衣是非常重要的活計,這些專門給人洗衣服的女子稱之為“浣紗女”。相傳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就是浣紗女,後來被范蠡發現進獻給吳國做間諜,而西施浣紗美妙的畫面深深印入大詩人的腦海。

走進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領略古人浣衣智慧

(西施浣紗圖,企業供圖,央廣網發)

王昌齡《浣紗女》

錢塘江畔是誰家,江上女兒全勝花。

吳王在時不得出,今日公然來浣紗。

古人浣衣自然少不了一些工具,如果小時候在農村長大的朋友可能見過一種東西叫“棒槌”,一頭是細手柄,另外一邊是一個半圓柱形狀大的木棒,這個就是洗衣服常用的工具。那時候沒有自來水,也沒有洗衣機,一般都是拿一個大木盆裝滿衣服,帶著棒槌,去河邊清洗衣服,強大的水流沖刷加上棒槌擊打,衣服就能洗的差不多。

走進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領略古人浣衣智慧

(棒槌,北京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藏)

除了棒槌,還有哪些工具必不可少呢?隨小編一起走進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感受當時轆轤、洗衣桶、木盆的使用智慧。

打水裝置——轆轤

轆轤[ lù lu ],是利用輪軸原理製成的一種起重工具,通常安裝在井上汲水。據《物原》記載:“史佚始作轆轤”。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漢族勞動人民已經發明瞭轆轤。到春秋時期,轆轤就已經流行。

轆轤有三隻腳,三點構成平面。它穩妥地立在井口,為方便操作,留出了最大活動空間。轆轤有腳也有頭,叫轆轤頭,是一塊圓硬木,中有軸孔。穿在軸上,上繞繩索,繩頭系水斗,轆轤頭上嵌一搖把,算是它的胳膊,一般用楊柳木製,把歪,成一定角度。

走進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領略古人浣衣智慧

轆 轤

【年代】:民國時期

【用途】:水井上用的水桶

【館藏】:北京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

轆轤運用了力學知識原理——槓桿原理。轆轤上裝可用手柄搖轉的軸,軸上再繞繩索,繩索的一端系在水桶上。人搖轉手柄,使水桶在井中一起一落,便可提取井水了。用轆轤打水,再帶回家中,便可用於飲用和洗衣。

轆轤的製造和應用,在古代是和農業的發展緊密結合的,它廣泛地應用在農業灌溉上。轆轤的應用在我國時間較長,雖經改進,但大體保持了原型,說明在3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設計了結構很合理的轆轤。

浣衣工具——洗衣桶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中少女嬉笑浣衣歸來,蓮葉輕搖是上游蕩下來的輕舟。

洗衣是很普遍的家務勞動之一,也是一項需要消耗體力的勞動,特別是寒冬臘月洗衣,常常易引發凍瘡。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洗衣多利用河水的衝擊力,並且使用搗衣杆,又稱搗衣砧,擊打衣服時,可將衣服中的汙垢帶出來,再用水沖洗,可有效去除汙垢。

古時候的洗衣桶材料都是木製,用來盛放衣物、敲打衣物的載體,在沒有洗衣機的年代,不管外出還是在家洗衣服,都是靠著這種小型木桶和棒槌,將衣物清洗乾淨的。

走進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領略古人浣衣智慧

洗 衣 桶

【材質】:木製

【用途】:洗衣所用

【館藏】:北京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

北京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中珍藏的洗衣桶中部略寬,底面呈長方形,上有可提的把手,並且帶有搗衣砧,形狀酷似棒球帽,長約30cm,可用於擊打衣服。

現如今,全自動洗衣機走入家家戶戶,清洗衣物,解放了婦女的雙手,也節約了時間,感嘆科技發展所帶來的便利生活。

盛衣工具——木盆

木盆在中國的歷史已逾幾千年,因為幾千年前金屬的冶煉技術不成熟,製作金屬材質的容器較為稀少。那麼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用具,採用木材製作較為合適。

木盆可用於盛放衣物,日常洗漱,應用範圍不斷擴大,而製作水平也不斷提高。雖然只是小小一個木製盆,但也凝聚了工匠的心血在其中。技術上的提升,方才使得木盆的使用年限不斷增加,不斷改善人們的使用體驗。即便是小小一個木盆,古代工匠仍然用心製作,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認真負責。

走進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領略古人浣衣智慧

木 盆

【年代】:近代

【用途】:生活用具

【館藏】:北京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

北京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中所藏的木盆底面呈圓形,上端略寬,呈開口狀,便於盛放更多衣物,也便於拿取衣物。

結束語

農婦浣衣落溪邊,妯娌老少聚話兒。雖然洗衣服是一件費勁的體力活,但人們並未因此感到悲傷難過,反而聚在一起閒話家常,述說家長裡短,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樂趣,體現了人們的勤勞能幹,以及她們對生活的熱愛。

創始人簡介

走進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領略古人浣衣智慧

(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創始人谷建華先生,企業供圖,央廣網發)

谷建華,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政協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劍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原主編。

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位於通州區涼水河畔,於2010年由民營企業家谷建華髮起成立,為通州區第一家民營博物館,也是北京地區唯一的大運河民俗文化綜合展示、研究、保護、開發、利用的文化場館。曾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之職的著名文博專家呂濟民先生為博物館題名。

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佔地近十畝,建築面積一萬平方米,藏品數萬件,均系谷建華先生的個人收藏。現有玉器展廳、瓷器展廳、石器展廳、現代工藝品展廳、古代計量器展廳、陶器鐵器展廳、景泰藍工藝品展廳、青銅器工藝品展廳、書畫展廳等26個,各展廳藏品都有著很高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

博物館的宗旨是:“傳承保護珍貴遺產,突出彰顯藝術特色,發揮區域優勢,展藏科研並舉,弘揚悠久歷史,光大運河文化,服務通州新城建設,致力首都科學發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