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秦始皇,為何歷史非議如此之多!

《大秦賦》秦始皇,為何歷史非議如此之多!

公元前218年,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一支龐大隊伍正緩緩前行,旌旗蔽日,萬戈指天!這是秦帝國最高統治者秦始皇嬴政第三次東出函谷,巡視天下。

嬴政端坐於象徵天子規格六匹馬所駕車內,雙目微閉,正思索著如何治理他開創的這個龐大帝國。突然,一聲巨響打斷了他的思緒,接著便是慌亂的驚叫聲,“抓刺客”、“保護皇帝”……一番嘈雜之後,侍衛來到嬴政所坐車駕前,“皇帝陛下,刺客用大鐵錘砸中一輛馬車後逃逸,屬下已命人追捕,現四下已然安全。”聽完彙報,嬴政面色鐵青,緩緩走出車駕,不遠處一輛與自己座駕相同的馬車已經被巨大鐵錘完全毀壞,倘若自己今日在此車內,或許已命喪當場。嬴政憤怒了,當即下令全國範圍緝拿刺客。

這不是嬴政第一次經歷刺殺事件了,荊軻、高漸離,都曾嘗試要取自己性命。嬴政不明白,為何天下會有這麼多人都想自己死?

導演這次刺殺事件之人便是後來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一個被漢高祖稱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智謀超群之人。會是怎樣的深仇大恨,讓一個如此機敏睿智之人,居然幹出此等匹夫之勇之事?

《大秦賦》秦始皇,為何歷史非議如此之多!

讓我們把時間回撥到3年前,公元前221年,當秦軍開進齊國都城臨淄,當齊王田健將象徵君主權利的傳國玉璽雙手交給秦軍主將王賁之時,歷時十年秦滅六國的戰爭宣告結束,這一年嬴政39歲,他終於完成了幾代秦君之夙願,秦國一統天下。

平定天下的蓋世偉業並沒有讓嬴政忘乎所以,他知道,秦之所以能夠掃平天下,是依靠商鞅所開創戰時國家體制,在這個體制下,秦國鍛造了一支虎狼之師,席捲六國。嬴政迷信這套體制,並深信它能夠使秦帝國繼續走向強大,但同時他也知道,軍事征服並不是真正統一,只有文化、思想上也能統一,天下才會真正走向一統。

不得不佩服嬴政作為一個政治家眼光之敏銳,他一下子就找到問題關鍵所在。就在統一後不久,嬴政便詔令天下,邀請關東六國士子齊聚咸陽,併為此在中央設立博士一職,他希望這些關東士子博士能夠為在帝國治理上獻言獻策,貢獻力量。

不得不說嬴政出發點是好的,態度也是誠懇的。但他很快發現這只是自己一廂情願罷了,關東士子並不願意與他合作,甚至是牴觸。嬴政有些憤怒,但更多是傷心,他不明白自己一腔熱情為何換不來這些士子的心呢。嬴政強壓住心中怒火,仍舊以誠懇的態度對待他們,他相信自己一片真情定能感化這些東方士子。

然而嬴政或許不知道這些東方士子不合作的真正原因。

秦國從來都不是文化大國,即使在思想文化最為絢爛的春秋時代,秦國也沒有產生一位思想大師、文化巨匠,這與東方六國在文化上人才噴湧、百家爭鳴形成了鮮明對比。即使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力在短期一躍而成為天下最強,但文化方面還是不能跟東方六國相媲美,這使得東方六國士子一直以來都看不起秦國文化。當他們引以為傲的文明之地卻輕而易舉被秦國鐵騎征服後,可以想象這些東方士子會有多麼的不服氣!

秦國能夠崛起並最終吞併六國離不開商鞅變法,相對於魏、楚、韓等國變法,商鞅在秦國的變法無疑是最為徹底,這其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秦拋棄分封制,採用郡縣制。從歷史發展軌跡來看,郡縣制的確是代表政治制度發展方向的,然而從當時歷史環境來看,郡縣制卻也摧毀了卿大夫們世卿世祿的經濟根基。這些東方士子再也沒有貴族頭銜,只是一介平民,與之前為他們服務之人成為同等身份,沒有了貴族特權。而更槽糕的是身份缺失更使他們失去了原本靠分封所能獲得的經濟來源。身份、特權、經濟來源都與之前天壤之別,這時的東方士子就不僅僅是不服氣了,他們對秦帝國已然是憤怒、憎恨!他們迫切希望回到從前,拿回原本屬於自己的一切。

根據司馬遷《史記》記載,早在嬴政尚未完全統一天下的213年,博士淳于越就建議重啟分封,嬴政沒有答應。作為一個偉大政治家,嬴政清楚看到,只有郡縣制才能造就一個統一強大的國家,他希望秦帝國能夠永遠強盛,能夠成為震鑠古今的大帝國。不過很可惜,嬴政的宏圖大志東方士子們並不感興趣,他們只想拿回自己失去的東西。

分道揚鑣不可避免!

《大秦賦》秦始皇,為何歷史非議如此之多!

公元前218年,秦統一後第三年,嬴政率領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嬴政希望透過這種祭告天地的儀式來告訴世人、告訴東方士子,他建立了一個怎樣偉大的國家,他開創了一個怎樣偉大的時代。

這一次,嬴政又失望了。根據《史記》記載,在即將準備封禪大典之時,嬴政向這些東方士子徵集具體儀式,而士子們告訴他,要用蒲草將車輪子包起來,以免損傷山上的一草一木。然後掃地而祭,用其簡易祭祀形式。這顯然只是上古時代祭祀山神或祭天儀式的簡單形制,與自己利用封禪展示其席捲天下,開創萬世的期望值相差甚遠。

嬴政明白了,這些東方士子並不希望自己向天地昭告豐功偉業,他們只想看笑話。嬴政強壓心中怒火,貶退諸儒士而不用,自帶文武大臣登泰山封禪。不料下山之時卻遇到風雨,而聽到始皇帝遭遇風雨的東方士子則幸災樂禍,冷嘲熱諷,似乎在說嬴政為無德之君,強行封禪之事,必不得上天庇佑。

嬴政徹底被激怒了,一直以來自己近乎謙卑的態度,卻仍然融化不了這群東方士子冰冷的心。嬴政終於失去了最後一點耐心,重新祭起法家大棒,直接指向他曾經傾羨的中原文化和多次試圖拉攏的東方士子。

公元前213年,嬴政下詔,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私藏《詩》、《書》等也須限期交出燒燬,有敢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之人要以官吏為師。接著第二年,嬴政針對一些方士、儒生對自己的惡意誹謗,下令追查,並親自圈定460餘人活埋於咸陽。

這是嬴政在一次次尋求東方士子的支援與合作失敗之後的極端舉措。焚書坑儒之後,嬴政與東方士子徹底決裂,嬴政對東方各國文化從一開始的包容變成了最終的文化專制,而對於東方士子來說,恢復舊制,拿回貴族身份、重新獲取經濟地位的妄想也最終破滅。

雖然利用強權血腥鎮壓了這些東方士子,但是嬴政內心是痛苦的,他耗盡心力建立起的秦帝國,本該是天下歸心,四夷賓服,但最終卻連六國士子之心都收服不了。嬴政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獨和落寞,於是,他開始大興土木,發動對外戰爭,他要窮盡人力之所能,來證明自己的秦帝國是何等偉大,來填補自己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孤寂內心。

公元前214年,嬴政攻佔嶺南,整個嶺南第一次成為中原王朝領土。這場戰爭歷時四年,嬴政共動用50萬大軍才最終拿下。

公元前213年,嬴政命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直至秦帝國滅亡,這場戰爭都沒有結束。

公元前212年,嬴政下令在咸陽近郊修建阿房宮,如果建成,這將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為浩大的宮殿群,很可惜,直到秦帝國滅亡這項工程都未完工。

再加上秦始皇陵、萬里長城、秦直道,這一項項浩大工程在帝國版圖上同時進行。古往今來,只有朕的秦帝國才能做成這樣的事情,至少,嬴政當時是這麼想的。

戰爭勝利,領土擴張,浩大工程紛紛開建,嬴政孤寂的內心稍稍獲得一絲安慰。朕要讓這些東方士子看看,沒有你們,朕一樣可以成就偉大事業,朕一樣可以建立起萬世不朽的秦帝國。在嬴政陶醉於自己開創的萬世不朽功勳之時,他或許不知道,為了成就自己偉大帝王的夢想,為了成就秦帝國萬世不拔的基業同時,他也將秦帝國民力一點點消耗殆盡,表面強大的帝國已如同萬丈危樓,搖搖欲墜。

公元前209年,在嬴政死後一年,大澤鄉,一個叫陳勝的人揭竿而起,很快星星之火便作燎原之勢,各地反秦勢力紛紛興起,幾個月後,曾經被滅東方各國後裔紛紛復國,此時,距嬴政掃滅六國還不到12年。公元前207年,劉邦攻入關中,佔領秦都咸陽,秦亡!從公元前221年嬴政攻滅六國算起,秦帝國曆時僅15年。當年東郡墜落一顆隕石,東方士子偷刻“始皇帝死而地分”於其上,引得嬴政大怒,如今卻不幸被言中了!

這是嬴政的悲哀,但更不幸的還沒有結束。

經過了焚書坑儒,嬴政與之決裂的東方士子,雖然在政治上已經很難影響嬴政,或者說與嬴政對抗,但這群人大部分都是前秦貴族,他們是掌握知識文化那群人,換句話說這群人掌握了輿論走向,於是,一個關於嬴政身世之謎的故事在民間流傳開來。

根據司馬遷《史記》中記載,嬴政生父為呂不韋 ,而且嬴政生母趙姬在後宮淫亂,與假宦官禹嫪毐私通,還生下兩子。如果將這個故事譯為現代語言來說,便是嬴政是一個淫蕩的女人生下的野種,何其惡毒!而且這種惡意中傷之言司馬遷居然堂而皇之地寫進《史記》,可見到了漢代,這種粗穢之言已經天下盡知,甚至以假亂真了。

嬴政大概沒有想到自己能被編排至此吧。

再說秦法!

歷史上對於秦帝國二世而亡還有一個重要觀點就是秦帝國的嚴刑峻法。嬴政窮盡民力,導致民不聊生,最終揭竿而起。這一點筆者不否認,但對於秦法是否如史書上所載那樣極盡苛責呢?如果真如史書所言秦法為苦民之法,那秦國又何以能夠迅速崛起,統一天下?

《史記》記載大澤鄉起義之時,陳勝曾言,按照秦的酷律規定,凡所征戍邊兵丁,不按時到達指定地點者,是要一律處斬。

但根據1975年在湖北雲夢出土《睡虎地秦簡》所記載關於秦徭役誤期法律規定寫到:為朝廷徵發徭役……遲到三天到五天,斥責;六天到十天,罰一盾;超過十天,罰一甲。降雨不能動工,可免除本次徵發。《睡虎地秦簡》是記載嬴政時期秦國法律,但實際法律與陳勝之言相距甚遠。

如果不是二世皇帝更改了秦法那便是東方士子們製造輿論,誇大秦法嚴酷。對於筆者而言,更願意相信後者,從二世皇帝登基到起義爆發,不過幾個月時間,他應該還沒有時間來修改秦法吧,即使修改了,以當時交通和通訊條件,也不可能這麼快傳遍全國,影響到最底層人民。

再說張良

張良出身韓國,其祖父、父親任過韓國五代國君之相,這是一個典型先秦勳貴家族,張良從出生便頭頂貴族光環。然而嬴政滅亡韓國,張良從人人敬羨的貴族一下子淪落為毫無身份、特權的平民,這種落差是很巨大的,這種痛是很強烈的,這種恨也是很刻骨的。因而他散盡家財,尋求義士,刺殺嬴政。

張良只是秦滅六國之後東方貴族士子的一個縮影,在關東六國故土之上,如同張良這種遭遇之士子比比皆是,他們都在利用各種手段報復著嬴政,報復著讓他們失去一切的秦帝國。根據現今出土的一些史料記載,秦統一六國後,各地小範圍、小規模衝突不斷,這些反抗背後站著的都是東方士子的身影。

秦帝國終於轟然倒下了,僅僅存在了15年!對於嬴政來說,這個結局似乎過於殘忍,雖然他已經不知道了,但筆者仍然為嬴政感到惋惜!

嬴政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政治家,他一手建立起統一的秦帝國,他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他廢分封,行郡縣,他建立皇帝稱號,建立三公九卿制度,他的政治思想影響中國兩千多年。

但偉大的人物多是孤獨的,他的政治理想得不到當時這些號稱飽學之士的東方士子支援,他只能孤獨的默默前行!

他也是悲情的,為了證明自己偉大和正確,他年年征伐,大興土木,以至民力耗盡,百姓水深火熱,最終將自己一手建立之帝國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他同時也是悲哀的,他生前生後都要承受他的政敵們對他的惡意中傷,甚至連他的長相都被說成是“峰準,長目,摯鳥膺,摯,豺聲,少恩而虎狼心。”

這就是嬴政,生前孤獨前行,生後惡名滾滾!

悲哀乎?悲情乎?

《大秦賦》秦始皇,為何歷史非議如此之多!

筆者言:儘管史書對嬴政有諸多非議,但仍然不能抹殺嬴政的功績。嬴政的悲情來源於時代使然,在一個破舊立新的時代,總有一些既得利益者不願意放棄既有傳統,嬴政與東方士子的矛盾正來源於此。遙想吳起在楚國變法失敗、申不害在韓國變法失敗,箇中原因莫不如此!新制度推行需要時間,即使在舊貴族最為薄弱之秦國,商鞅也用時二十餘載變法方可大成,而且還是有其先祖孝公無保留之支援。嬴政應該給予這些士子多些時間,更應該給自己多一些時間,也許嬴政感覺時不我待,也許預感自己時日無多,也許……但不管何種原因,他選擇了急於求成,從包容走向極端專制,最終走向自我毀滅,也連帶秦二世而亡!

頂部